青猴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八叔家在城郊,独门独户,屋后是一片山。所谓门户,就是一间茅寮,搭在一块坡地上。菜园里有两棵桃树,桃树旁有口枯井,多少年不出水了。他用水都是到山脚的溪边挑。
  八叔有个祖传的卖跌打膏药手艺,传到他手上不知多少代了。父母去世早,他很小时就到集市上摆地摊。江湖郎中说是郎中,往往都有些旁门左道,或有点功夫,或会点戏法,或以杂耍招揽顾客,当地人称之撮把戏。八叔不会撮把戏,也不善扯着嗓门揽场子,一天卖不了几个钱,勉强为生,连个老婆都没讨到,大半辈子了还是孤身一人。
  那天日暮时分,八叔卖膏药回来,看到一只青猴在树上摘桃吃。他没有赶它,等它吃饱了蹿下地,才发现这猴儿走路一瘸一拐,原来它的右腿被一个铁夹子夹住了,还流着脓血。八叔招了招手,猴儿要逃去,孰料那铁夹子却一下挂在地面枯枝上,猴儿拉扯不动,痛得吱吱直叫。八叔双手比划着走上前,猴儿似乎懂了他的善意,不再挣扎。他把猴子抱在怀里,双脚用力踩开铁夹子。八叔看了看伤口,还好脚骨没断,给它小心敷上药膏。八叔还买来蛋白粉,每天冲水喂它喝。
  伤愈后青猴没有离去,八叔卖膏药时就带着它。青猴聪明乖巧,经常跳到八叔肩上做出怪模样,有时还在场中翻筋斗作揖,逗得街人围观。八叔的生意逐渐好起来,手头也宽绰点,每天还能喝两杯小酒。
  不觉已是九月初,茅寮外掠过一阵凉意。八叔闲来无事,正要早睡,青猴跳上床來,拉他的衣袖要他起来。“死猴子,走开。”八叔推开猴子,那青猴再次跳上来,吱吱叫着拉他往外走。八叔随青猴走过一段迷离的山路,转过山坳,但见眼前一片豁然,清朗的天空上,雪白的银河倾泻而下,直直垂到三棵大松树下。青猴跳跃来到松树下,双爪乱扒,不久就露出一块大石板。这就是村中流传久远的“天河窖”了。八叔背着一瓮沉甸甸的奇珍异宝,走在坠叶纷纷的寂静里,真像一个梦。
  他把山坡上的茅寮拆掉,建了一座围屋,上中下三堂出水,钱却还没花掉多少。他又入股乡办林场,拥有一千多亩喝露水长大的树木,躺着都有钱进账。他还在经过三棵松树的水口,捐建了一座平板桥。
  他不用再冒着风雨到街边卖膏药了,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红人,村人对他的称呼,也悄悄从常八叔变成了“常八公”。自此,祭祖时他上头炷香,宴会时他坐主宾位,连走路时众人也拥他走中间道。这让他很是受用—有尊严的生活,真好!
  青猴也不用跟他赶集奔波了,毛发被他打理得光滑顺溜,不过青猴似乎比以前更顽皮了,时常跳在他的肩上,抓抓他的脑袋,捏捏他的耳朵,挠挠他的腋下。有时客人来访,青猴也不老实,在客厅乱窜乱跳,还时不时爬上他肩头嬉闹。
  “这卖膏药的猴儿真好玩。”有一回八叔参加族里的一个宴会,村里一个有头面的人酒后失言,话里带点奚落。八叔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风听见有人在转角处悄声说“耍猴的来了”。
  八叔听到这些话耳根发热,觉得尴尬,有点不喜欢青猴了,他不想让人们因为看见青猴而想起自己卑微的过去,于是把青猴带到山上,要将它放归自然。可青猴发出吱吱的哀求声,赶它也不走,总是跟在后面跑回来。八叔狠了狠心,用绳子拴起它,放到枯井里,每天往井下扔点吃的。
  奇怪的是,没了青猴的打扰,八叔并没有多开心,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有次喝醉了酒回来,趴在床边吐了一地,八叔睁开眼望着空荡荡的屋子,想自己半生孤寡,一个帮衬的亲人都没有,反而是青猴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快乐。他才意识到,青猴是自己少不了的朋友。
  八叔不禁深深自责,踉踉跄跄跑到枯井边,解开系在桃树根上的绑绳,把猴儿从井底拉上来,松了套索。
  此后,他时常带着青猴四处溜达,再也不忌讳别人的嘲弄。他依然去敬头炷香,依然坐主宾位,依然大大咧咧走在中间道,别人叫他耍猴的,他不再生气,只是乐呵呵一笑。
  这天晚上,八叔参加村里一个老人的生日宴。酒酣耳热,席间闲聊起邻村出现野狼吃羊的事。众人不以为意,话锋随意转,八叔用往常一样的呵呵声,与众人喝到尽兴才散席。
  月华似水,八叔乘着月色踢踢踏踏走过一段山路,不觉来到家门口,正要招呼屋内的青猴开门,突听身后闪过一道黑影,未及细看,那怪物已如一阵黑风旋卷过来。他心头一惊,循着墙根撒腿就跑。跑到菜地时,黑灯瞎火,他一脚踏空掉到井底,只觉得一阵剧痛,接着井口传来狂嚎不止的狼叫声。
  也不知过了多久,狼的嚎声才消失,八叔痛得快昏过去了,就在这时,听到井口传来说话声。他抓住人们扔下的绳子爬了上来。
  “要不是猴儿把我们引来,你可能要死在井底了。”村里人说。
  八叔瘫坐在地上,许久才缓过神来。猴儿仿佛知道他受伤似的,没有蹿到他肩上嬉闹,围着他叽叽叫着。
  八叔的眼里滚下两滴泪。
  第二天传来消息,追他的那条野狼,被村人赶到后山就找不到踪影了。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其他文献
人的足音各异,一如每首乐曲的旋律不同。  你的动人的足音,是你以全部的力量、用自己的风格在地上写下的旋律。  ——舒巷城《浪花集·足音》  谁说对自己热爱的工作全力以赴会有一天形枯力竭呢?  我想起了瀑布……  谁说对人倾心而谈会有一天把所有的倾尽呢?  我想起了瀑布……  ——舒巷城《浪花集·瀑布》  编完本卷,油然记起这两首散文诗,忆及作者笔下风格独特的旋律和才气洋溢的辛勤,钦敬之情,荡漾于心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一路奔波,从北美出发,到华东,再去往马来西亚槟城。又折回,终于回到故乡南宁,能够喘口气,坐下来整理被这东奔西跑的日程拉下的种种事务——为自己将在年内出版的小说集《我是欧文太太》写个后记,便是其中之一。  从新世纪初出版了长篇小说《爱在无爱的硅谷》之后,这十多年里,我主要在写那种被称为“大中篇”的小说,动辄七八万字,五六万字更不在话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边在说文学已经边缘化、信
摘要:本文在介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型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内蒙古的中小型企业做了SWOT定性分析,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中小企业SWOT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给出了内蒙古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内蒙古 中小企业 SWOT分析 AHP    1 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005年全区共有中小企业10.6万户,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9%,从行业来看,内蒙古自治区中小
金田村有一个叫金丰的村民,他今年三十四五的光景,身材特高,个子足有一米九,人长得十分难看。因为长得高,村里人都叫他“竹篙”,“金丰”的姓名倒给人忘了。竹篙为人老实,心眼极好。他七岁丧父,狠心的母亲丢下他一个人跟人跑了。近年来,虽种果积了不少钱,因人长得丑,至今孑然一身。每逢农忙季节,有使不完劲的竹篙,帮了东家帮西家,村子哪户人家,他没有帮忙过?  有一天,村子那个做媒人的七婶终于踏进了竹篙的家门,
我的阅读兴趣是在儿时贫瘠的文化土壤里艰难萌芽的,它历经后来的背井离乡和频繁搬迁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了。虽然无所不在的网络阅读不断试图进犯我可怜的业余时间,我依旧努力地维持着书本阅读的陈旧习惯。  盡管我阅书无数,可是视野的雷达屏幕里却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几乎可以用“不可饶恕”来形容的盲点,毕竟世界太大,书太多,眼睛不够,生命也不够。以色列文学就是我诸多阅读盲点中极为显著的一个。  冥冥之中,我的书架
摘 要:产业园区中,企业之间的地理邻近和认知接近,有利于企业获取知识,提升创新绩效。在邻近性与创新的关系上,地理邻近性与认知邻近性可以单独或者组合的方式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获取视角,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地理邻近性与认知邻近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两者对创新绩效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效应,并对产业园区中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政策启示。  关
摘 要:“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是日本政府利用“庚款”在华建立的研究机构,也是日本政府为了扩大在华势力而实施的“对支文化事业”在华活动的重要一环。中国文化人认清了日本政府的企图,坚决反对“对支文化事业”。围绕该研究所的建立,日本政府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产生了严重对立。双方产生矛盾的根本在于“庚款”的退还与否和使用方式。“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是日本外务省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对支文化事业”而设立的“文化”招
小時候关于台风的记忆,似乎总是关联着老家院子里的两棵龙眼树。  每到龙眼成熟季节,台风仿佛嗅到了气息,夹杂着贪婪,积蓄一年远征的能量疯狂地爆发出来,从海洋深处,气势汹汹,扑向岸边。岸上的人家,知道台风的狂野,紧闭着大门,把所有的抗拒交给了岛上的大树。  台风与大树对峙着,这样的夜晚很不平静。我听见树叶飘落,龙眼坠地,然后是树枝折断,直到有大树轰然倒下……岛上的一切都在惊恐中度过。有家院、大人呵护的
摘要:本文回顾传统的“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的实证性经济情况,力在展示苏南模式的主要变迁过程。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苏南模式的产权制度变迁表现出来的性质特征。另外从产权来解读这一变迁过程。  关键词:苏南模式 产权制度 制度变迁 产权    在整个理论界“扬温抑苏”的背景下,传统的“苏南模式”已经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优势,但是苏南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在特定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下,经过
摘要:吴兆骞不仅是清初东北流入及流入文学的突出代表,在当时还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现象即“吴兆骞现象”,这一现象关乎他的时代,关乎那个时代士人的生存与命运,关乎那个时代文学创作及心声。清初东北流人文学是特殊文人在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创作的具有特殊生活体验和生命感受的特殊文学。  关键词:吴兆骞现象;经典意义;流入文学;历史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