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国内各大媒体报道了“最美小学校长”李灵的感人事迹,在高校产生了强烈反响,对高校教师有着深刻的启示,其新闻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大学教师要以李灵为楷模,以人为本、热爱学生、恪尽职守,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努力为培养合格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闻 最美小学校长 高校 价值体现
2009年暑期,《郑州晚报》率先报道了山区女教师李灵冒着骄阳酷热,蹬着三轮车,在郑州市区走街串巷,自费为学生收购教辅书籍的感人事迹。一时间,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響,国内众多媒体加入采访的行列,竞相予以报道。亿万读者热议不断,关切之情一浪高过一浪,人们纷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向这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表示极大的敬意和支持。许多人读着新闻看着照片感动得唏嘘不已,盛赞她为“最美小学校长”。中央电视台还制作专题新闻,鼎力推举其为“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人之一。
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并非惊天动地的举动,受到千万人的推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透过新闻报道,读者通过各种视角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作为教书育人的同行,高校教师同样受到极大震撼,他们从“美丽心灵”所诠释的艰苦奉献的高尚情怀中汲取精神力量,提高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健全和升华师德修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彰显模范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典型新闻的价值体现。可以说这则新闻带给人们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新闻演绎了责任为天、爱生如子的人间大爱。教师在整个社会中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期待,扮演着社会要求他们的多重角色,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既是学生的关心者、引导者,又是科学的传授者、撒播者;既是知识智力的发展者,又是思想品德的表率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赞誉,是期望,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这种爱把育人成才奉为天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而竭尽全力、矢志不渝。如果没有这种爱心,什么角色都是虚名,所以说爱是师德的集中体现。山村女教师李灵大爱无声、默默奉献,其行为生动演绎了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普通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高尚胸怀和人间真情。学生把前途和命运交托给教师、家长把希望和收获交托给教师、社会把未来和理想交托给教师,沉甸甸的寄托、眼巴巴的期待,能不能完成这一份历史嘱托,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份责任良心和职业道德的考验。
大学教师要真正树立责任意识,履行自己的职责,就是要把学生的生存质量(包括人格尊严)放在心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提供优质的服务。关心体贴、充分理解、润物细无声是爱,严格要求、谆谆教诲、疏堵相结合也同样是爱。在富有爱心的环境里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身心健康和精神诉求得到满足。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就会拥戴你坐在台上,给你以真正的师德尊严。如果只是高高在上的照本宣科,冷漠地对待学生,僵化地把师生关系当做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甚至是猫与鼠的关系,这种缺失人性的模式,既是教育的误区,也失守师德底线。关注人性、热爱学生、富有亲和力、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用丰富的人文精神指导和充实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责任感。
新闻弘扬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是民族赖以延续传承、最具活力的发展资源,大学生的工作已被党中央提升到“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的高度。大学既不是简单的职业训练场,更不是狭义的学术象牙塔,它是民族强大复兴的“梦工厂”。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潜力、有价值、有前途的人才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工作、组织管理、创新教学、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善于在教育过程中突出重点、关注热点、抓住要点、克服难点,强化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我们说高校教师应该是先进思想的践行者、科学知识的传承者、登高创新的开拓者、人格魅力的表率者,无一不是职业要求使然。小学教师李灵作出了超越岗位范围的无私奉献,她自我加压、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空间,提供丰富的营养。这种对信念的坚守,这种在清苦中的恪守,所有教师都应身体力行。毋庸讳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国家大量投入,当前我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都要比山区小学的条件好得多,优越的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教师工作提供了硬件基础。大学教师要珍爱岗位,不辱使命,为学生、为社会、为国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闻激励着毫不懈怠、克难前行的事业精神。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日益加大,在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中,一些糟粕不可避免地会对部分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任务越来越艰巨,热点难点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大学教师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搞好学业,出息成才。复杂的情况为教学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只要坚持不动摇、不懈怠,就一定能收到实效。人们不可能要求高校教师为学生去收购旧书和改善校舍,但是用山村教师李灵那种勇于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去升华思想、促进工作,无疑是高校教师应该做足的功课。
每一个进入大学门槛的学生都有一段艰苦拼搏的不寻常经历,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双期盼的眼睛。为了孩子上大学,有些家长含辛茹苦、耗尽心血,唯留家徒四壁。所以说,当代大学生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前途,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指望和国家民族的命运。高校教师要以现代化、全球化的视野,从现实和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正视问题、克服困难,不断增强教学能力、提高履职水平。艰苦细致、孜孜不倦,用丰富的人文精神营养培育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判断能力和免疫力,引导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中,自觉屏蔽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追求和谐、公正,培养他们感恩、善良和为人处世的理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新闻鼓舞高校教师坚持操守、以身作则,不负时代重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还不能称为完全合格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小学教师李灵堪称典范,她的事迹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感召。高校教师要不断推动师德修养迈上更高层次,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意识、高昂事业精神、高强教学能力、高尚道德情操、高洁人格品质的高校教育的中坚力量,要谨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富有爱心,关心学生,营造平等、博爱、和谐的教学氛围。艰苦奋斗、勇于承担,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正直正派、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善待他人,富有人格魅力。
3.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开朗朴实、豁达大度,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
4.平易近人、善于沟通、弘扬正气、抑恶扬善,富有亲和力。
5.正确进行角色定位,更新知识,充实自己,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师德修养。
高校教师是高校实现办学目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的主体力量,师德教育是保证这一主体力量增强“内功”的基础工程。“最美小学校长李灵”为高校师德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新闻价值有效体现。人们感谢和期待媒体提供更多诸如此类有价值的经典新闻。(本文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研究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路甬祥:《21世纪中国面临的12大挑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志良、明德:《知识爆炸:高科技与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原网(www.zynews.com),发布时间:2009-12-28。
4.央视网:http://news.cctv.com/special/gandongzhongguo2009/01/index.shtml.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
关键词:新闻 最美小学校长 高校 价值体现
2009年暑期,《郑州晚报》率先报道了山区女教师李灵冒着骄阳酷热,蹬着三轮车,在郑州市区走街串巷,自费为学生收购教辅书籍的感人事迹。一时间,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響,国内众多媒体加入采访的行列,竞相予以报道。亿万读者热议不断,关切之情一浪高过一浪,人们纷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向这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表示极大的敬意和支持。许多人读着新闻看着照片感动得唏嘘不已,盛赞她为“最美小学校长”。中央电视台还制作专题新闻,鼎力推举其为“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人之一。
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并非惊天动地的举动,受到千万人的推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透过新闻报道,读者通过各种视角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作为教书育人的同行,高校教师同样受到极大震撼,他们从“美丽心灵”所诠释的艰苦奉献的高尚情怀中汲取精神力量,提高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健全和升华师德修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彰显模范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典型新闻的价值体现。可以说这则新闻带给人们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新闻演绎了责任为天、爱生如子的人间大爱。教师在整个社会中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期待,扮演着社会要求他们的多重角色,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既是学生的关心者、引导者,又是科学的传授者、撒播者;既是知识智力的发展者,又是思想品德的表率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赞誉,是期望,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这种爱把育人成才奉为天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而竭尽全力、矢志不渝。如果没有这种爱心,什么角色都是虚名,所以说爱是师德的集中体现。山村女教师李灵大爱无声、默默奉献,其行为生动演绎了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普通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高尚胸怀和人间真情。学生把前途和命运交托给教师、家长把希望和收获交托给教师、社会把未来和理想交托给教师,沉甸甸的寄托、眼巴巴的期待,能不能完成这一份历史嘱托,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份责任良心和职业道德的考验。
大学教师要真正树立责任意识,履行自己的职责,就是要把学生的生存质量(包括人格尊严)放在心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提供优质的服务。关心体贴、充分理解、润物细无声是爱,严格要求、谆谆教诲、疏堵相结合也同样是爱。在富有爱心的环境里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身心健康和精神诉求得到满足。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就会拥戴你坐在台上,给你以真正的师德尊严。如果只是高高在上的照本宣科,冷漠地对待学生,僵化地把师生关系当做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甚至是猫与鼠的关系,这种缺失人性的模式,既是教育的误区,也失守师德底线。关注人性、热爱学生、富有亲和力、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用丰富的人文精神指导和充实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责任感。
新闻弘扬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是民族赖以延续传承、最具活力的发展资源,大学生的工作已被党中央提升到“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的高度。大学既不是简单的职业训练场,更不是狭义的学术象牙塔,它是民族强大复兴的“梦工厂”。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潜力、有价值、有前途的人才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工作、组织管理、创新教学、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善于在教育过程中突出重点、关注热点、抓住要点、克服难点,强化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我们说高校教师应该是先进思想的践行者、科学知识的传承者、登高创新的开拓者、人格魅力的表率者,无一不是职业要求使然。小学教师李灵作出了超越岗位范围的无私奉献,她自我加压、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空间,提供丰富的营养。这种对信念的坚守,这种在清苦中的恪守,所有教师都应身体力行。毋庸讳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国家大量投入,当前我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都要比山区小学的条件好得多,优越的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教师工作提供了硬件基础。大学教师要珍爱岗位,不辱使命,为学生、为社会、为国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闻激励着毫不懈怠、克难前行的事业精神。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日益加大,在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中,一些糟粕不可避免地会对部分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任务越来越艰巨,热点难点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大学教师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搞好学业,出息成才。复杂的情况为教学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只要坚持不动摇、不懈怠,就一定能收到实效。人们不可能要求高校教师为学生去收购旧书和改善校舍,但是用山村教师李灵那种勇于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去升华思想、促进工作,无疑是高校教师应该做足的功课。
每一个进入大学门槛的学生都有一段艰苦拼搏的不寻常经历,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双期盼的眼睛。为了孩子上大学,有些家长含辛茹苦、耗尽心血,唯留家徒四壁。所以说,当代大学生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前途,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指望和国家民族的命运。高校教师要以现代化、全球化的视野,从现实和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正视问题、克服困难,不断增强教学能力、提高履职水平。艰苦细致、孜孜不倦,用丰富的人文精神营养培育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判断能力和免疫力,引导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中,自觉屏蔽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追求和谐、公正,培养他们感恩、善良和为人处世的理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新闻鼓舞高校教师坚持操守、以身作则,不负时代重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还不能称为完全合格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小学教师李灵堪称典范,她的事迹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感召。高校教师要不断推动师德修养迈上更高层次,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意识、高昂事业精神、高强教学能力、高尚道德情操、高洁人格品质的高校教育的中坚力量,要谨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富有爱心,关心学生,营造平等、博爱、和谐的教学氛围。艰苦奋斗、勇于承担,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正直正派、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善待他人,富有人格魅力。
3.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开朗朴实、豁达大度,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
4.平易近人、善于沟通、弘扬正气、抑恶扬善,富有亲和力。
5.正确进行角色定位,更新知识,充实自己,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师德修养。
高校教师是高校实现办学目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的主体力量,师德教育是保证这一主体力量增强“内功”的基础工程。“最美小学校长李灵”为高校师德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新闻价值有效体现。人们感谢和期待媒体提供更多诸如此类有价值的经典新闻。(本文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研究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路甬祥:《21世纪中国面临的12大挑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志良、明德:《知识爆炸:高科技与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原网(www.zynews.com),发布时间:2009-12-28。
4.央视网:http://news.cctv.com/special/gandongzhongguo2009/01/index.shtml.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