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精讲点拨”时机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主体要素是教师和学生.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看出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双主”地位.为了切实发挥“双主”地位,要求教师能变原来的一讲到底为“精讲点拨”,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本文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精讲点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1 要正确理解“精講点拨”,把时间还给学生
  精讲点拨作为教师“主导”的主阵地,是给学生“指点谜津”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过程,是归纳、总结、强调、提升、拓展的过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1 “讲”要体现“精”字
  长期以来,课堂上的话语权几乎全部被教师“霸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为了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准确预设.使自己讲得“少而精”,做到“一句千金”、“言简意明”,才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1.2 “讲”要突出“点拨”
  精讲点拨要突出“点拨”的要求, 教师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同学们在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存在的疑惑.要讲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二”,要讲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然”.这样才能使自己讲得“一语中的”,才能讲到“点子”上,起到“点穴”的作用.
  2 要把握“精讲点拨”时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提高“精讲点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做到精讲到位而不越位,点拨适时而不失度.在课堂上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2.1 课堂上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某些知识不能理解时点拨
  物理学科有很多知识表面上“有悖常理”,初中学生不好理解,自学、交流后仍很难真正掌握.此时需要教师精讲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关于“运动要不要力来维持”的问题,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认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并且2000多年后,“伽利略”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应用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才真正搞清运动和力的本质的关系,牛顿在此基础上才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初中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难理解,老师要充分预设,并根据学生上课反映出的理解情况进行点拨.关键是抓住: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在停止推(或拉)时会停下来,不是因为不受力而停下的,正好相反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所致,如果绝对光滑,一旦获得速度,就会永远运动下去.
  再如,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关于“拔河比赛中不论胜负,胜方队员和负方队员之间的拉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也很难理解.这时可以举反例进行点拨:让一个大力士穿着溜冰鞋站在冰面上,和一个站在粗糙面上的小孩进行拔河比赛,小孩子反而会赢.是否赢主要取决于拉力和能达到的最大静摩擦间的关系.
  2.2 课堂上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进行点拨
  课堂上对于较难理解的问题,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这时需要教师即时进行点拨.
  例如在《二力平衡》一节教学时,关于匀速运动火车的受力,一位同学分析火车的受力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动力.关于“动力”受还是不受,课堂上同学们进行了激烈地争论:
  甲:火车不受动力,因为动力是火车内部的力.
  乙:不受动力它怎么走?
  丙:牛顿定律说不受力的物体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
  丁:火车不受力吗?它至少受到重力.
  同学们一直辩论,并且偏离了原来的问题,这说明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此时,我们就可以用放在桌面上的物体进行类比,将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匀速拉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其中拉力就可以说是物体匀速运动的“动力”.那么火车在水平方向上匀速运动也受到摩擦力,受不受拉力呢,如果受是谁给的呢?结合骑自行车的经历,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个拉力就是火车发动机驱动下通过车轮与地面的作用提供的,这就是火车前进的动力.这样因势利导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理解的偏差.
  学生思维出现的障碍是学生产生困惑的焦点,它也可以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该通过精讲点拨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3 在课堂上出现教师预设外的生成性问题时点拨
  对于预设外的生成,教师不能因为没有这样的预设目标或者是怕延误教学时间而置之不理.教师应善于捕捉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更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教师演示“瓶吞鸡蛋”的实验,先将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放在瓶口,鸡蛋被瓶口卡住没有掉进去.然后,将鸡蛋拿下来,把一根擦燃的火柴放入瓶内,再将鸡蛋放在瓶口,结果鸡蛋被瓶“吞”进瓶中.
  师:那位同学能解释这个现象?
  生:因为燃烧使瓶内氧气减少,压强降低,低于大气压.大气压把鸡蛋压入瓶内.
  这个问题单靠学生是很难解释清楚的,这时教师必须进行一定的点拨.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部分是正确的,如瓶内的压强降低,低于外界大气压,但原因主要不是因为瓶内氧气减少,而是因为燃烧后瓶内温度升高空气部分被排出,当放上鸡蛋,瓶口被密封,由于瓶内温度降低而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力差,而被“吞”进瓶里.
  生:瓶子能“吞”生鸡蛋吗?
  这个问题,老师没有想到,是课堂上预设外的生成问题.这时教师必须现场思考,进行点拨.
  师:由于带壳的生鸡蛋和瓶口接触很难达到紧密,所以会漏气.瓶内外气压平衡,瓶子无法“吞”进生鸡蛋,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原实验中鸡蛋因为内外气压不平衡而被压入理解的更深.而不能以生鸡蛋易碎,或者这个问题以后再说来唐塞学生.
  2.4 课堂上需要教师总结、归纳、拓展和提升时精讲
  例如,“二力平衡”一节课的教学,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活动结束后,学生基本能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这时就需要老师总结提升,给出定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突出过程性并不是淡化结论教学,对问题进行总结、强调、归纳、拓展和提升,给出明确的“定论”时.仍需要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点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一定要在充分预设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画龙点睛”的水平,才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他文献
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论是中考还是实验加试都是必考的内容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成像规律,教师也可通过动画模拟形象的展示.但受各方面原因的制约,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始终是难点.尤其是农村学校,利用多媒体动画教学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为了提高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原理的认识,我尝试制作了这样一件演示器材.  1 构造与规格  ①长方形木板(80 cm×30 cm),如图,
视觉思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等首先提出来的,  他认为视觉思维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是最有效的,具备思维的  理性功能,跟一切思维活动有更紧密的联系,即“一切知觉都  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  着创造”,其实视觉是人最主要的感觉通道,约有83%的左  右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感受器输送给大脑的,人的大  脑3/4在为视觉服务,所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事实上人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