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名高三女生因父母过于重视对二胎弟弟的养育,忽略了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产生厌学情绪,用不学习来谋求父母的关注。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通过四次咨询,使她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厌学情绪得到改善,能够重新看待亲子关系,并意识到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因此,面对“父母偏向二胎”的新家庭关系,承认它存在比期望它变好更现实,只有真正面对现实,心理承受力才会提高,才能成长、成熟。
关键词:厌学;亲子关系;自我成长;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45-03
一、个案概况
小张,高三女生,个子不高,戴眼镜,皮肤白净,非独生女。很小的时候,亲生父母离婚,她跟随母亲漂泊几年后,一起来到现在的继父家中。小张上初三时,母亲为继父生了一个男孩,面对这个新的家庭关系,她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上了高中以后,小张觉得父母很少关注自己,虽然自己成绩还不错,但是母亲和继父要求很高,自己难以达到。高二下学期,小张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经常写不完等情况,学习成绩下滑。进入高三后,小张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连自己最擅长的生物学科也学不下去了。为此,小张父母经常数落她,她与父母的关系一度很紧张。
二、案例分析
小张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她认为父母不关心她,想用成绩差来引起关注。小张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有了继父之后,继父对小张一直很好。她认为弟弟出生后,父母的精力和关注点全在弟弟身上,自己唯一能够让父母关注的事情就是学习,这让她深刻体会到了“被抛弃”“不重要”的感觉。
当人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往往会引发负性情绪和非理性行为。小张“被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这让她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内心被焦虑充斥。
三、咨询目标与方案
(一)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小张缓解焦虑情绪,减轻痛苦。
远期目标:帮助小张认识到她认知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调整认知,增强适应能力;重新看待家庭关系,学会与家人相处。
(二)咨询方法及理论基础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产生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头脑中存在的对事件的不合理解释,即不合理信念。
小张认为弟弟夺走了父母对她的爱,因为性格内向敏感,她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咨询师引导她改变错误认知,重拾自信,同时运用放松训练缓解负性情绪。
(三)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评估分析阶段(第一次咨询),建立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第二、三次咨询),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引导小张发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第三阶段(第四次咨询)是咨询效果巩固和结束。
咨询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
四、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摄入性会谈,采用倾听、共情等技术,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做出初步的分析与评估,建立信任关系。
第一次见面,小张很紧张,我指导她做了一次呼吸放松训练。待她放松下来后告诉她,咨询中我会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谈话内容是保密的。让小张感受到咨询师的关心、爱心及平等待人,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小张逐渐卸掉防御,开始讲述她的学习和生活事件。
初中阶段,小张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父母经常夸奖她,给她买礼物和带她出去游玩,几乎有求必应,小张也认为应该好好学习报答父母,一家三口算是其乐融融。上了高中,小张开始住校,两周回家一次,父母都是在忙着照顾弟弟,只会询问她的成绩怎么样,是否缺钱。成绩好的时候,父母会教育她不要骄傲,争取更好;如果退步,则会批评她。小张感觉自己已经失宠,无论学习好坏都会被责骂,认为学习“没有用”,逐渐放弃努力。
咨询师随后与小张的继父进行沟通。继父承认平时和小张沟通较少,但认为小张所说的“毫不关心”并不是事实,自己因为照顾弟弟和挣钱养家,已经分身乏术,确实难以有精力去照顾她。而且孩子大了,有些事情不愿意跟他们讲,他们也很着急,但又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瞄准成绩,以为让她努力学习总不会错,谁知小张越来越反感。
了解基本情况后,我跟小张一起分析她厌学、对家长不满的主要原因,引导小张意识到“反正都不在乎我,学习好坏也无所谓”的想法是对父母的消极反抗,本质是被关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第二次咨询
本次咨询首先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然后与小张一起寻找她的不合理信念。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咨询师:为什么说父母对你“毫不关心”呢?
小张:我两周才回家一次,都不好好招待我,还让我干活,帮他们照顾弟弟。
咨询师:就是只让你做事,没有别的?
小张:也不是没有,也会问一些如吃的怎么样、有没有钱、学习能不能跟上之类的问题。唉,就是没有以前那么关心我了,他们把爱全给了弟弟。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认为父母其实也关心你,只是没有像以前一样那样关心了。
小张:对的。
咨询师:你认为父母对待子女怎样做最好呢?
小张:我觉得他们应该多关心爱护孩子,多一些生活上的照顾,不能随便指责我。
咨询师:可以这样说吗,应该像对待弟弟一样照顾你?
小张:是的,我也是孩子,為什么就不能像照顾弟弟一样照顾我呢。
咨询师:也帮你穿衣服、喂饭、哄你睡觉?
小张:(微笑)那倒不至于,我小的时候才这样,现在都这么大啦,当然自己做啦。经您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可能有些偏激了,弟弟这么小,确实需要他们来照顾,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照顾我的。我只是希望他们除了看护弟弟外,也多关心我一点。 布置家庭作业:分析“父母应该时刻为我着想”“他们再也不爱我了”等信念的不合理之处,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第三次咨询
首先反馈家庭作业,然后进入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这个阶段中,尝试用逻辑推理等技术教会小张和原来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小张:小时候,只要我一生气或者不高兴,妈妈就来哄我了,她说我是唯一的宝贝,不论发生什么事,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
咨询师:现在不是了吗?
小张:不是啦,现在我不是唯一了,有了弟弟,他们都喜欢弟弟。
咨询师:照你这么说,妈妈只能爱你一个人,弟弟分走了妈妈的爱,那他是你的敌人?
小张:哈哈,好像是啊,但怎么能是敌人呢,他是我弟弟呀!都是一家人。
咨询师:噢,既然是一家人,大家相亲相爱,妈妈是不是也可以爱弟弟呢?
小张:也对哦。妈妈也能爱弟弟。只是我觉得妈妈应该对我再好点。
咨询师:你希望妈妈像你爱她那样爱你。
小张:对,就是这样!
咨询师:那你是怎样对妈妈的呢?你给妈妈洗衣服?做饭?哄妈妈开心?
小张:其实没有。我就是心里想她。我懂你的意思了,我自己都做不到百分之百关心父母,也不能要求他们这样对待我,毕竟他们已经很忙了。
我引导小张正确看待目前的家庭状况,让小张找出她认为的“幸福家庭”的特点,回忆以前三口之家的美好时刻和不足。然后,对比分析“幸福家庭”和现在的家庭各自的特点,重点是找出现在家庭中的温暖之处,重新看待目前的家庭状况及新的家庭关系。
第四次咨询
在这一阶段,我与小张一起回顾咨询过程中她所产生的认知改变,并重新构建合理信念。
我和小张一起梳理回顾了前面三次咨询。小张认为,用不学习来谋求父母的关注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父母是普通人,他们也会有缺点和不足,在对待自己的时候,可能就是方法不对,而并非抛弃。自己从未站到父母角度深入想过问题,没有感受到父母关爱方式的变化,对父母存在一些误解。小张觉得自己要把握住当下,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想法变了之后,接纳了家庭,和家人联系频率增加,也能和父母说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感受到了父母的变化,对自己的关心多了起来。现在大部分时候可以静心学习,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学习上面,焦虑等負性情绪明显减少,成绩有所回升。
咨询师评估:经过观察和会谈,确定咨询目标基本达成。求助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尽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但已经可控,和父母的有效沟通增多。
求助者父母评估:孩子现在愿意跟我们视频和电话了,能够理解我们,对弟弟的关心也多了起来,少了很多不耐烦,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六、咨询反思
面对“父母偏向二胎”的新家庭关系,承认它存在比期望它变好更现实。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都与家庭有关,亲子关系恶化是造成家庭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而第一个孩子往往是受伤严重的那一方。亲子关系的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只有真正面对这种现实,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才能成长、成熟。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邱芳,李然.高中生适应不良诱发学习焦虑的案例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3):56-58.
[3]燕良轼,王小凤,李桃,等.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1):123-128.
[4]吴旻, 刘争光, 梁丽婵. 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5-63.
[5]洪秀敏, 刘倩倩. 父母养育压力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一孩父母和两孩父母的潜在剖面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4):766-772.
[6]韦志中,余晓洁,周治琼.水中有个月亮——运用积极心理技术修复原生家庭母子关系[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6):54-55.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关键词:厌学;亲子关系;自我成长;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45-03
一、个案概况
小张,高三女生,个子不高,戴眼镜,皮肤白净,非独生女。很小的时候,亲生父母离婚,她跟随母亲漂泊几年后,一起来到现在的继父家中。小张上初三时,母亲为继父生了一个男孩,面对这个新的家庭关系,她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上了高中以后,小张觉得父母很少关注自己,虽然自己成绩还不错,但是母亲和继父要求很高,自己难以达到。高二下学期,小张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经常写不完等情况,学习成绩下滑。进入高三后,小张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连自己最擅长的生物学科也学不下去了。为此,小张父母经常数落她,她与父母的关系一度很紧张。
二、案例分析
小张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她认为父母不关心她,想用成绩差来引起关注。小张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有了继父之后,继父对小张一直很好。她认为弟弟出生后,父母的精力和关注点全在弟弟身上,自己唯一能够让父母关注的事情就是学习,这让她深刻体会到了“被抛弃”“不重要”的感觉。
当人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往往会引发负性情绪和非理性行为。小张“被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这让她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内心被焦虑充斥。
三、咨询目标与方案
(一)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小张缓解焦虑情绪,减轻痛苦。
远期目标:帮助小张认识到她认知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调整认知,增强适应能力;重新看待家庭关系,学会与家人相处。
(二)咨询方法及理论基础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产生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头脑中存在的对事件的不合理解释,即不合理信念。
小张认为弟弟夺走了父母对她的爱,因为性格内向敏感,她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咨询师引导她改变错误认知,重拾自信,同时运用放松训练缓解负性情绪。
(三)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评估分析阶段(第一次咨询),建立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第二、三次咨询),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引导小张发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第三阶段(第四次咨询)是咨询效果巩固和结束。
咨询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
四、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摄入性会谈,采用倾听、共情等技术,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做出初步的分析与评估,建立信任关系。
第一次见面,小张很紧张,我指导她做了一次呼吸放松训练。待她放松下来后告诉她,咨询中我会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谈话内容是保密的。让小张感受到咨询师的关心、爱心及平等待人,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小张逐渐卸掉防御,开始讲述她的学习和生活事件。
初中阶段,小张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父母经常夸奖她,给她买礼物和带她出去游玩,几乎有求必应,小张也认为应该好好学习报答父母,一家三口算是其乐融融。上了高中,小张开始住校,两周回家一次,父母都是在忙着照顾弟弟,只会询问她的成绩怎么样,是否缺钱。成绩好的时候,父母会教育她不要骄傲,争取更好;如果退步,则会批评她。小张感觉自己已经失宠,无论学习好坏都会被责骂,认为学习“没有用”,逐渐放弃努力。
咨询师随后与小张的继父进行沟通。继父承认平时和小张沟通较少,但认为小张所说的“毫不关心”并不是事实,自己因为照顾弟弟和挣钱养家,已经分身乏术,确实难以有精力去照顾她。而且孩子大了,有些事情不愿意跟他们讲,他们也很着急,但又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瞄准成绩,以为让她努力学习总不会错,谁知小张越来越反感。
了解基本情况后,我跟小张一起分析她厌学、对家长不满的主要原因,引导小张意识到“反正都不在乎我,学习好坏也无所谓”的想法是对父母的消极反抗,本质是被关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第二次咨询
本次咨询首先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然后与小张一起寻找她的不合理信念。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咨询师:为什么说父母对你“毫不关心”呢?
小张:我两周才回家一次,都不好好招待我,还让我干活,帮他们照顾弟弟。
咨询师:就是只让你做事,没有别的?
小张:也不是没有,也会问一些如吃的怎么样、有没有钱、学习能不能跟上之类的问题。唉,就是没有以前那么关心我了,他们把爱全给了弟弟。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认为父母其实也关心你,只是没有像以前一样那样关心了。
小张:对的。
咨询师:你认为父母对待子女怎样做最好呢?
小张:我觉得他们应该多关心爱护孩子,多一些生活上的照顾,不能随便指责我。
咨询师:可以这样说吗,应该像对待弟弟一样照顾你?
小张:是的,我也是孩子,為什么就不能像照顾弟弟一样照顾我呢。
咨询师:也帮你穿衣服、喂饭、哄你睡觉?
小张:(微笑)那倒不至于,我小的时候才这样,现在都这么大啦,当然自己做啦。经您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可能有些偏激了,弟弟这么小,确实需要他们来照顾,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照顾我的。我只是希望他们除了看护弟弟外,也多关心我一点。 布置家庭作业:分析“父母应该时刻为我着想”“他们再也不爱我了”等信念的不合理之处,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第三次咨询
首先反馈家庭作业,然后进入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这个阶段中,尝试用逻辑推理等技术教会小张和原来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小张:小时候,只要我一生气或者不高兴,妈妈就来哄我了,她说我是唯一的宝贝,不论发生什么事,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
咨询师:现在不是了吗?
小张:不是啦,现在我不是唯一了,有了弟弟,他们都喜欢弟弟。
咨询师:照你这么说,妈妈只能爱你一个人,弟弟分走了妈妈的爱,那他是你的敌人?
小张:哈哈,好像是啊,但怎么能是敌人呢,他是我弟弟呀!都是一家人。
咨询师:噢,既然是一家人,大家相亲相爱,妈妈是不是也可以爱弟弟呢?
小张:也对哦。妈妈也能爱弟弟。只是我觉得妈妈应该对我再好点。
咨询师:你希望妈妈像你爱她那样爱你。
小张:对,就是这样!
咨询师:那你是怎样对妈妈的呢?你给妈妈洗衣服?做饭?哄妈妈开心?
小张:其实没有。我就是心里想她。我懂你的意思了,我自己都做不到百分之百关心父母,也不能要求他们这样对待我,毕竟他们已经很忙了。
我引导小张正确看待目前的家庭状况,让小张找出她认为的“幸福家庭”的特点,回忆以前三口之家的美好时刻和不足。然后,对比分析“幸福家庭”和现在的家庭各自的特点,重点是找出现在家庭中的温暖之处,重新看待目前的家庭状况及新的家庭关系。
第四次咨询
在这一阶段,我与小张一起回顾咨询过程中她所产生的认知改变,并重新构建合理信念。
我和小张一起梳理回顾了前面三次咨询。小张认为,用不学习来谋求父母的关注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父母是普通人,他们也会有缺点和不足,在对待自己的时候,可能就是方法不对,而并非抛弃。自己从未站到父母角度深入想过问题,没有感受到父母关爱方式的变化,对父母存在一些误解。小张觉得自己要把握住当下,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想法变了之后,接纳了家庭,和家人联系频率增加,也能和父母说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感受到了父母的变化,对自己的关心多了起来。现在大部分时候可以静心学习,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学习上面,焦虑等負性情绪明显减少,成绩有所回升。
咨询师评估:经过观察和会谈,确定咨询目标基本达成。求助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尽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但已经可控,和父母的有效沟通增多。
求助者父母评估:孩子现在愿意跟我们视频和电话了,能够理解我们,对弟弟的关心也多了起来,少了很多不耐烦,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六、咨询反思
面对“父母偏向二胎”的新家庭关系,承认它存在比期望它变好更现实。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都与家庭有关,亲子关系恶化是造成家庭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而第一个孩子往往是受伤严重的那一方。亲子关系的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只有真正面对这种现实,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才能成长、成熟。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邱芳,李然.高中生适应不良诱发学习焦虑的案例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3):56-58.
[3]燕良轼,王小凤,李桃,等.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1):123-128.
[4]吴旻, 刘争光, 梁丽婵. 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5-63.
[5]洪秀敏, 刘倩倩. 父母养育压力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一孩父母和两孩父母的潜在剖面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4):766-772.
[6]韦志中,余晓洁,周治琼.水中有个月亮——运用积极心理技术修复原生家庭母子关系[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6):54-55.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