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光盘资源的使用与困惑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学期收到优质资源的教学光盘以来,我校千方百计地为优质资源的使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特别是这学期,为了教师使用方便,干脆把优质资源拷到教室的电脑上。教师积极地尝试着在拼音教学、词串教学、口语交际、阅读教学等方面运用优质资源。大家一致认为恰当地使用优质资源就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困惑。下面我就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关于优质资源的使用与思考。
  
  一、充分利用优质资源的优势,转变学习方式
  
  做法:传统教学的媒体单一,内容单一,手段单一,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要。而优质资源的教学通过图、文、声,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化解抽象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参与互动。这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珍珠鸟》的时候,就完全运用了优质资源。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播放优质资源中课件部分,即小珍珠鸟慢慢信赖作者的过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指导朗读、感悟和背诵。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利用资源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困惑:刚才我提到这位教师完全依靠优质资源组织教学,那么是不是以后凡是有优质资源的课都可以这样进行呢?如果是,那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体现?如果不是,那么哪些应该照搬,哪些应该取舍?又该怎样取舍?
  
  二、准确把握优质资源与文本的整合点。发展学生语言
  
  做法: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优质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优质资源的使用,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优质资源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之前,没有盲目地迷恋优质资源,而是一心一意地沉下来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这篇课文无论是参议员的态度变化,还是林肯本人的一举一动,都能表现出林肯的宽容、博爱和谦逊。在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能借助于文本和优质资源来深刻地感悟到林肯的这些优秀品质。记得有这样一个环节:优质资源上的沈老师说:什么是“艺术”?音乐、绘画、文学和舞蹈,做鞋也是艺术,我引导说:可见——生答:林肯的父亲做鞋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我最后小结:林肯的父亲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可是他这种爱是博爱、大爱。总之,我们在教学的始终不能忘记我们上的是语文课,一定要选准语文和优质资源的联结点,让优质资源为语文服务,让教师为学生服务,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忽略实际效果;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将优质资源与语文文本内容相互融合。
  困惑:这次我没有照搬优质资源,充分让优质资源和文本整合,但是又带来了新问题。优质资源的交互性不强,如果我想选择其中的几个片段,那如何操作,使之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三、消除优质资源的负面影响,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与优质资源的整合,还要和其他教学一样,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优质资源教学的要求。在进行优质资源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我曾听我们低年级有位教师说她教学词串“牦牛”、“冰雪”和“高原”时就运用了优质资源,效果不错,特别是对牦牛的介绍很详细,学生了解得较全面,但是感觉学生不是在上语文课,有点像在看电视。尽管如此,她还是竭力地把此优质资源推荐给同年级的老师。
  困惑:这位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消除优质资源的负面影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让他们也知道这是运用资源学语文呢?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优质资源和其他教学媒体一样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将其与语文学科整合,追求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辅助教学,不是语文和优质资源简单相加,而是用优质资源来活化文本,丰富文本,提升文本,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这种整合模式最终应该成为我们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语文教师要具备整合优质资源与语文教学的能力。语文教学与优质资源的整合,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课题。这就要我们教师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准确地定位语文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优质资源,辨证地看待它,让它为语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有声有色。
其他文献
学校德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注重渐进性    我曾问过刚入初中的学生:“如果你的父母身患重病躺在床上,你会怎么办?”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说,会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去,那里有人照顾他吃饭上学。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病重的父母需要照顾,
近些年来,许多家长双双出外打工,常年不归,把自己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等监管照看,这就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这里我们把正在学校上学的留守儿童称为留守学生。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对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个方面,如果有一方教育不能及时跟上,就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从实际情况来看,那些所委托的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往往只负责照顾吃饭、穿衣等生活事项,而在思想品行
<正>【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初步感知"小说"1.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小说单元。(板书:小说)关于小说,有这样两句话,请同学来读一读。你对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上面讲的便是著名的“对牛弹琴”的故事。公明仪弹奏一首“清角之操”,老黄牛不理不睬、不为所动。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结果,老黄牛依旧无动于衷,甩甩尾巴,赶着牛虻,闷不吱声地吃草。最后,居然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吃草去!  对牛弹琴是以弹琴
[摘要]进入新课改之后,很多地方都在语文试卷的编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然而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新课程改革后编制的语文试卷命题,特别是“基础知识”这一部分的命题,又隐隐约约让人感到了一种生硬的割裂——知识和能力的割裂、书本和社会的割裂……其背后折射出的其实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割裂”。本文从“变‘线性散点’为‘结构呈现’”、“变‘知’‘能’割裂为‘综合考查”’、“变‘专盯课本’为‘放眼社会”’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消法》)公布、实施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来《消法》的实施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建立和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做出了巨大
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以及国内金融分业经营带来的效率、竞争力低下问题,使得混业经营成为我国金融业长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金融控股公司为实施混业经营提供了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