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wa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做起,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乐此不疲,兴趣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原动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胆地对教师和教科书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要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和支持,保护好学生“创新”的热情和火花。
  小学生的“创新”是肤浅的,甚至是稚嫩可笑的,但它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初级阶段,是培养创新意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创新”的涌动,哪怕是天真幼稚、啼笑皆非的“创新”,我们也要给予保护,绝不能草率行事,扼杀了学生们创新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的兴趣具体做法是:
  一、 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意识。
  教师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情境,使情境中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富有创新性,长此以往,学生便形成习惯,形成能力,遇到问题便会自觉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这一设计让他们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倡创新,让学生为创新而骄傲。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的、随时随地地引导学生创新,让学生在“创新”中寻找乐趣,为“创新”而兴奋,为“创新”而骄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推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建立信心,勇于创新。
  凡事有了信心就成功了一半,信心是做成一切事情的前提,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是成事之中的巨大拦路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样需要小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完成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上,培养和建立小学生创新的信心有以下几种做法:
  (1)树立“我能行,我一定行”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的精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一个方法不能解决再想另一个方法,实在无法解决,可以和同学、老师探究,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鼓励学生经常想,别的同学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别的同学做不到的我有可能做到,要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2)树立“我能做到与众不同”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和提倡“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想,并暗示全班同学只要开支脑筋,积极思考问题,都能做到“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3)全力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和萌动。小学生的“创新”是微弱的、肤浅的、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作为教师一要全力保护、鼓励和提倡,让有了“创新意识”的同学发自内心地感到,老师喜欢并欣赏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鼓励、提倡这种“创新”的同时,要循循善诱,将他们的“创新”引向更高、更宽、更广的层面,使“创新”不断走向成熟。
  总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广大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正确的启发、引导、不断探索,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
期刊
关键词:去括号 数学 教材  一、问题提出  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我们应当关注学段之间的联结。其中一点就是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其已有基础之上进行的[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教材)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去括号部分的探索引入去括号法则的过程在笔者看来存在瑕疵。下面首先将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原文予以展现。  教材第二章引言部分: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
摘要:教育部在“振兴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因此,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须趋势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其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1.教师的教学模式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我们一定要创设条件,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中 灵活引导 自主学习 培养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
求解基本勾股数,关键是怎样求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不定方程。大家知道,不定方程的解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可用参变量来表示通解,最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决策参变量求得基本勾股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期刊
内容提要:操作材料是数学教育的媒介,是帮助幼儿系统的建构数学知识,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利用操作材料,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取数学经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操作材料 发展 提高 数学能力 思维能力  操作活动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以为广大教师所共识。但对操作活动的关键之一——操作材料的认识欠妥,对其在幼儿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为此,我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教学模式在改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在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我们也努力在实现,那么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更加重要。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观察 猜想 质疑 统摄 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开放不够,学生参与不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老师难以从习以为常的教学定势中摆脱出来。在7月份的省级课改培训会后,我才深深地感到以往那些陈旧的教法以及僵化、狭隘、权威的框框,扭曲了数学教学改革,因此,清醒认识并大胆跳出教学框框,有利于教师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有用的数学,激活数学课堂的生机。  一、跳出框框,以“再创造”的眼光,展示探索过程。  在当前
期刊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学年,我将“小学生数学书面作业评语”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尝试,我发现用写评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能够改变学生对作业不上心,写好写坏不在乎的现状。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