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語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最基础学科,也影响着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质量与效率。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比如教师依然十分看重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忽视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依然被局限在书本之上,没有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导致知行脱节;教师对于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够精准,要么依然使用灌输法,要么过于放任自流等。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又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呢?下面,笔者将就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学情为基础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将学生学习主体与教师主导进行有效结合三个层面,以《找骆驼》这篇教学随笔为基础,讨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注重激趣,考虑学情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由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改编的,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老人,通过精确的判断,帮助一位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故事。整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轻易便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小学生们都没有见过骆驼,所以在本课备课中,我决定使用多媒体来展示了骆驼的图片,使学生们有一个具象的认识。之后,便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概括故事梗概,然后带领学生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等,是他们对文本有着全面的把控。
我本以为小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但是却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他们除了在看到骆驼的照片的时候表现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当照片展示完毕之后,很快便又重新变得懒洋洋。看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有些疑惑,还专门向其他教师进行了询问。其他教师告诉我,利用骆驼的照片,发挥了一定的激趣作用,但是很快便又回归到传统的灌输教学之中,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差。另外,我的同行老师告诉我,我应该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才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本课教学,即除了利用骆驼的照片来导入教学之外,还提前组织学生们进行了故事扮演,依照课文,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扮演中身临其境,探究老人所做出的各个推断的科学性,以使他们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的逻辑性。另外,对于本课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也以“猜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了检测与指导,并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因为小学生们已经通过预习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任务,我只需要进行检测与巩固,了解小学生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让他们意识到我十分看重他们的预习成果即可。果不其然,当我重新分配了教学重点内容之外,小学生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他们天生存在表演欲望,利用角色扮演还让他们产生了十分浓烈的学习兴趣。
二、将学生学习主体与教师主导进行有效结合
在《找骆驼》这一课中,以照片提示、角色扮演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活动结束之后,我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整个故事的梗概。我发现,虽然学生们能够讲述故事的人物、事件、发生过程,但是思考并不深入。对此,我认为,这是受到了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学习能力水平的限制。于是,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重新回到文中进行探究。这几个问题包括:老人一共说了骆驼的几个特点?商人听到老人的推断之后,有怎样的表示?老人是如何做出这些推断的?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你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吗?
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对师生角色进行的重新思考与修订,认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要完全退出语文课堂。相反,小学生的自制力、学习能力水平都比较低,所以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为此,教师应该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调控、启发等主导作用,避免“生本课堂”流于形式。在《找骆驼》这一课中,我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可以让小学生们重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能够帮助小学生们将整篇故事的框架进行梳理与串联,使他们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同时,这几个问题的难度并不高,只要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思考便能够得出结论。因此,这几个问题也符合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这几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有启发作用。
当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提出这几个问题之后,我鼓励小学生们按照座位临近的原则,与同伴分享自己所找到的问题答案,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进行总结与补充。虽然我尽可能先让语文水平较低的小组进行回答,但是,我必须承认的是,由于这个小组活动比较随意,所以并不能真正保证每个小组的语文学习水平都是一致的,有部分学困生没有参与到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下一轮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提前设计,将不同层次的小学生分在不同的小组之内,使他们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每个班级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理念,认真反思教学问题,切实发挥小学语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学、育人意义。
一、注重激趣,考虑学情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由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改编的,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老人,通过精确的判断,帮助一位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故事。整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轻易便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小学生们都没有见过骆驼,所以在本课备课中,我决定使用多媒体来展示了骆驼的图片,使学生们有一个具象的认识。之后,便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概括故事梗概,然后带领学生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等,是他们对文本有着全面的把控。
我本以为小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但是却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他们除了在看到骆驼的照片的时候表现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当照片展示完毕之后,很快便又重新变得懒洋洋。看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有些疑惑,还专门向其他教师进行了询问。其他教师告诉我,利用骆驼的照片,发挥了一定的激趣作用,但是很快便又回归到传统的灌输教学之中,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差。另外,我的同行老师告诉我,我应该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才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本课教学,即除了利用骆驼的照片来导入教学之外,还提前组织学生们进行了故事扮演,依照课文,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扮演中身临其境,探究老人所做出的各个推断的科学性,以使他们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的逻辑性。另外,对于本课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也以“猜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了检测与指导,并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因为小学生们已经通过预习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任务,我只需要进行检测与巩固,了解小学生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让他们意识到我十分看重他们的预习成果即可。果不其然,当我重新分配了教学重点内容之外,小学生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他们天生存在表演欲望,利用角色扮演还让他们产生了十分浓烈的学习兴趣。
二、将学生学习主体与教师主导进行有效结合
在《找骆驼》这一课中,以照片提示、角色扮演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活动结束之后,我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整个故事的梗概。我发现,虽然学生们能够讲述故事的人物、事件、发生过程,但是思考并不深入。对此,我认为,这是受到了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学习能力水平的限制。于是,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重新回到文中进行探究。这几个问题包括:老人一共说了骆驼的几个特点?商人听到老人的推断之后,有怎样的表示?老人是如何做出这些推断的?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你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吗?
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对师生角色进行的重新思考与修订,认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要完全退出语文课堂。相反,小学生的自制力、学习能力水平都比较低,所以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为此,教师应该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调控、启发等主导作用,避免“生本课堂”流于形式。在《找骆驼》这一课中,我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可以让小学生们重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能够帮助小学生们将整篇故事的框架进行梳理与串联,使他们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同时,这几个问题的难度并不高,只要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思考便能够得出结论。因此,这几个问题也符合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这几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有启发作用。
当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提出这几个问题之后,我鼓励小学生们按照座位临近的原则,与同伴分享自己所找到的问题答案,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进行总结与补充。虽然我尽可能先让语文水平较低的小组进行回答,但是,我必须承认的是,由于这个小组活动比较随意,所以并不能真正保证每个小组的语文学习水平都是一致的,有部分学困生没有参与到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下一轮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提前设计,将不同层次的小学生分在不同的小组之内,使他们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每个班级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理念,认真反思教学问题,切实发挥小学语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学、育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