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教育给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对语文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关键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教学手段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进行创新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人的发展。创新性与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因此,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审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现在的学习主人,未来的社会主人。
一、更新观念,营造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其实,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要创设浓重的民主教学氛围,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流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有可能,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土地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造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不但妨碍了学生与教师问的平等交流,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二、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张扬个性是时代的特征。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关照学生的个性,并及时鼓励。
学起源思,缘于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这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抱以满腔热情,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问题,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教师可谈谈自己在乘坐飞机时的感受,举出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在学生不倦的学习,弄清飞机的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在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是老师灌输出来的,而是自己通过主动思维大胆想像总结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1. 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上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遇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抒己见时,采取讨论式或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就让学生去画画,或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板书,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开放式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想象、自己的语言、情感和自己独立的见解,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体现出灵活与机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虽然丰富,但所含知识毕竟有限。教学内容必须扩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扩大视野,增长才干。这类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自办小报、报刊剪帖,通讯活动,编写童话,社会服务等。语文学习的开放性更体现在社会生活,语文学习绝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咬文嚼字,要对社会生活报以极大的热情。社会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通过社会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 运用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穷人》一文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独自抱回了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的责怪,丈夫出海捕鱼回来后得知情况。催促妻子去抱回孩子,这时妻子一动不动,突然拉开了帐子。文章到此嘎然而止。拉开帐子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可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文章结尾多样化。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蜷缩在一个墙角里,怎样来暖和一下身子呢?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课文在”敢抽出一根暖和小手吗?和“终于抽出了一根”之间有很大的跳跃。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终于抽出了一根”的结果,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小女孩的思想斗争过程。学生的合理想象填充了课文的这段“空白”。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可谓一举多得。跟其它学科不同,语文学习中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为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通过转换学习角色,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还可以进行学生与学习内容中角色转换。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化为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出来。学完《司马光》一课可让学生说说,“在当时条件下还有哪些办法救孩子?“在现在的条件下你还有哪些办法救孩子?”教师的语言点燃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语文主体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一、更新观念,营造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其实,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要创设浓重的民主教学氛围,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流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有可能,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土地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造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不但妨碍了学生与教师问的平等交流,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二、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张扬个性是时代的特征。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关照学生的个性,并及时鼓励。
学起源思,缘于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这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抱以满腔热情,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问题,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教师可谈谈自己在乘坐飞机时的感受,举出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在学生不倦的学习,弄清飞机的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在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是老师灌输出来的,而是自己通过主动思维大胆想像总结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1. 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上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遇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抒己见时,采取讨论式或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就让学生去画画,或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板书,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开放式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想象、自己的语言、情感和自己独立的见解,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体现出灵活与机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虽然丰富,但所含知识毕竟有限。教学内容必须扩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扩大视野,增长才干。这类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自办小报、报刊剪帖,通讯活动,编写童话,社会服务等。语文学习的开放性更体现在社会生活,语文学习绝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咬文嚼字,要对社会生活报以极大的热情。社会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通过社会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 运用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穷人》一文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独自抱回了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的责怪,丈夫出海捕鱼回来后得知情况。催促妻子去抱回孩子,这时妻子一动不动,突然拉开了帐子。文章到此嘎然而止。拉开帐子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可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文章结尾多样化。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蜷缩在一个墙角里,怎样来暖和一下身子呢?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课文在”敢抽出一根暖和小手吗?和“终于抽出了一根”之间有很大的跳跃。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终于抽出了一根”的结果,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小女孩的思想斗争过程。学生的合理想象填充了课文的这段“空白”。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可谓一举多得。跟其它学科不同,语文学习中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为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通过转换学习角色,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还可以进行学生与学习内容中角色转换。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化为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出来。学完《司马光》一课可让学生说说,“在当时条件下还有哪些办法救孩子?“在现在的条件下你还有哪些办法救孩子?”教师的语言点燃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语文主体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