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农业大学自2005年2月承担吉林省委、省政府“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以来,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根本,依托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学科优势,坚持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实践表明,“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实施7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共招生5届,设立办学点4个,培养学生3602名,不仅构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 落实农村人才培养条件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吉林省人才工作重点项目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吉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为宗旨,坚持做到“三到位”。
思想认识到位。学校党委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此项目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站在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高度,把办好项目当成省委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多年办学成果的一次直接检验来落实。
组织措施到位。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任务下达后,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直接领导。设置了以继续教育学院(原成人教育学院)为主体的项目办公室,以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管理队伍和机构,为各专业配备了生活班主任和专业班主任,保障项目人才培养任务落实到位。
教学保障到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配备上,学校专门组织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有关专家,积极参与项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安排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深厚、治学严谨且长期活跃在农业技术咨询领域、服务“三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授课,为项目人才培养工作在专业技术环节上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经费上,学校优先保证项目教学运行和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经费,在吉林省各地区组织部门学费划拨到位前,采取预先垫付的方式,确保各项教学、实习、实训活动顺利进行。7年来生均教学经费持续增长,直接用于项目教学、实习、管理的费用占学费收入的20%以上,充分满足了项目人才培养需要。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运行7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確定了“三面向、三并重、三强化”的教学基本思路。根据农业季节性的特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形成了以彰显实践教学为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内容,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环节,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三面向”,探索多点办学的有效模式。面向农村、农民和农业需要,培养新型农民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根本目的。根据项目的专业特色,学生文化基础、地域差异和各地农村人才需求不同的特点,探索形成了以吉林农业大学本部为中心,以长春市农业学校、吉林省畜牧业学校、通化农业学校为办学点的多点办学模式。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坚持“三并重”,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坚持专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三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相配套。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按需设课,增加了实训、实践内容,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
坚持“三强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按照有利于“强化生产技术、强化创业技能、强化人文素质”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基础理论课安排农闲季节上课,力求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授课形式,增强教学的感官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此以外,学校还把实习基地建立在沈阳、土门岭等地,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大约一周时间的校外实习,让实习生对专业前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因势利导 学用结合 成效显著
项目实施七年来,学校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培养目标和农村青年学生渴望求知、渴望创业、渴望成才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用结合,注重个性化培养,构建了农村青年素质提升的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因材施教,培养个性。自从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启动以来,学校本部毕业的1047名学生中,已经有958名学生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占毕业学生总数的91.49%,其中动物疫病防治员248人,动物检疫检验员198人,饲料检验工51人,花卉园艺工162人,为学生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依托项目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势利导、学用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业精神,学校为学生订阅了《农村新技术》、《农村百事通》、《新农业》等农村实用技术课外科普读物。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实用技术学习小组,实施了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并吸收部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参与实用技术和农业推广全过程,为日后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举办专题讲座,给力新农村建设。根据“一村一名大学生”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了“知识点亮新农村的明天”新农村建设系列辅导报告,助推学生创业致富。例如,2005年8月,学校先后邀请吉林省著名农业专家孙立城教授和徐克章教授为学生做了“纵观三农”、“现代农业研究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使学生们打开创业思路,掌握了争取贷款和融资的必备知识。
注重创业典型的带动示范作用。学校举行了“青春放歌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系列报告会。2010年5月31日,学校邀请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典型巡回报告团来校作“知识给力新农村建设”主题报告会。戴振武、栾玉霞、孙德鹏等五位创业代表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创业成果与同学们分享了创业路上的艰辛与幸福。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学校多次邀请指导过国家和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孙世勋教授和知名企业家给学生讲解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和项目申请书,进行现场创业培训,现场指导。通过一系列创业培训会,激发了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增强了创业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为学生参与苗木方面的自主创业提供各种致富信息和平台。 注重引导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实现“三育人”
实践中,学校专门制定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生管理制度、学生会章程、寝室管理制度、教室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课堂纪律、学生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等,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和管理。专门选派了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成立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日常工作管理办公室,对项目进行管理,负责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建制和指导工作。
实践中,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在新生入学接待、军训期间后勤服务、日常寝室卫生评比、上课出勤检查、野外实习、社会实践、成立创业兴趣小组、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创业培训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会的合理建议下,学校为每个水房配置了一个甩干桶,搭建了晾衣场,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010年6月,学校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工作管理办公室和学生会共同策划了参加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运动会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场上运动员们积极拼搏、勇于争先,场下观众方阵服装统一,精神饱满,加油声不断。检阅方队,步伐一致,口号铿锵,队形设计巧妙;文艺表演更是技艺精湛,叫好声不断。学校代表队最终获得了精神文明奖和文艺表演二等奖。充分发挥了学生社团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还组织了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广播体操比赛、各种棋牌比赛、文明寝室创建、红歌会、元旦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并以“七一”“十一”和为地震灾区献爱心等为切入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党团组织建设,提升青年学生整体素质。在学生中成立了党支部。以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团员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學生干部、党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力度,积极做好团员青年的“育优”和“推优”工作,规范学生入党材料的档案管理工作。七年来,学校共培养积极分子千余人,发展学生党员百余人。
七年风雨征程,七年春华秋实。如今,学校承担的“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全日制脱产培养的计划”已经顺利完成。展望未来,学院领导班子认为应该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这一惠民工程延续下去,紧紧抓住全国推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认证项目的有利时机,适时对吉林省农村党政干部、新生代农民等进行学历认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实践表明,“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实施7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共招生5届,设立办学点4个,培养学生3602名,不仅构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 落实农村人才培养条件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吉林省人才工作重点项目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吉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为宗旨,坚持做到“三到位”。
思想认识到位。学校党委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此项目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站在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高度,把办好项目当成省委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多年办学成果的一次直接检验来落实。
组织措施到位。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任务下达后,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直接领导。设置了以继续教育学院(原成人教育学院)为主体的项目办公室,以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管理队伍和机构,为各专业配备了生活班主任和专业班主任,保障项目人才培养任务落实到位。
教学保障到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配备上,学校专门组织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有关专家,积极参与项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安排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深厚、治学严谨且长期活跃在农业技术咨询领域、服务“三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授课,为项目人才培养工作在专业技术环节上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经费上,学校优先保证项目教学运行和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经费,在吉林省各地区组织部门学费划拨到位前,采取预先垫付的方式,确保各项教学、实习、实训活动顺利进行。7年来生均教学经费持续增长,直接用于项目教学、实习、管理的费用占学费收入的20%以上,充分满足了项目人才培养需要。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运行7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確定了“三面向、三并重、三强化”的教学基本思路。根据农业季节性的特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形成了以彰显实践教学为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内容,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环节,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三面向”,探索多点办学的有效模式。面向农村、农民和农业需要,培养新型农民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根本目的。根据项目的专业特色,学生文化基础、地域差异和各地农村人才需求不同的特点,探索形成了以吉林农业大学本部为中心,以长春市农业学校、吉林省畜牧业学校、通化农业学校为办学点的多点办学模式。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坚持“三并重”,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坚持专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三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相配套。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按需设课,增加了实训、实践内容,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
坚持“三强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按照有利于“强化生产技术、强化创业技能、强化人文素质”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基础理论课安排农闲季节上课,力求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授课形式,增强教学的感官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此以外,学校还把实习基地建立在沈阳、土门岭等地,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大约一周时间的校外实习,让实习生对专业前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因势利导 学用结合 成效显著
项目实施七年来,学校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培养目标和农村青年学生渴望求知、渴望创业、渴望成才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用结合,注重个性化培养,构建了农村青年素质提升的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因材施教,培养个性。自从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启动以来,学校本部毕业的1047名学生中,已经有958名学生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占毕业学生总数的91.49%,其中动物疫病防治员248人,动物检疫检验员198人,饲料检验工51人,花卉园艺工162人,为学生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依托项目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势利导、学用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业精神,学校为学生订阅了《农村新技术》、《农村百事通》、《新农业》等农村实用技术课外科普读物。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实用技术学习小组,实施了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并吸收部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参与实用技术和农业推广全过程,为日后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举办专题讲座,给力新农村建设。根据“一村一名大学生”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了“知识点亮新农村的明天”新农村建设系列辅导报告,助推学生创业致富。例如,2005年8月,学校先后邀请吉林省著名农业专家孙立城教授和徐克章教授为学生做了“纵观三农”、“现代农业研究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使学生们打开创业思路,掌握了争取贷款和融资的必备知识。
注重创业典型的带动示范作用。学校举行了“青春放歌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系列报告会。2010年5月31日,学校邀请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典型巡回报告团来校作“知识给力新农村建设”主题报告会。戴振武、栾玉霞、孙德鹏等五位创业代表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创业成果与同学们分享了创业路上的艰辛与幸福。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学校多次邀请指导过国家和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孙世勋教授和知名企业家给学生讲解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和项目申请书,进行现场创业培训,现场指导。通过一系列创业培训会,激发了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增强了创业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为学生参与苗木方面的自主创业提供各种致富信息和平台。 注重引导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实现“三育人”
实践中,学校专门制定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生管理制度、学生会章程、寝室管理制度、教室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课堂纪律、学生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等,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和管理。专门选派了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成立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日常工作管理办公室,对项目进行管理,负责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建制和指导工作。
实践中,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在新生入学接待、军训期间后勤服务、日常寝室卫生评比、上课出勤检查、野外实习、社会实践、成立创业兴趣小组、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创业培训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会的合理建议下,学校为每个水房配置了一个甩干桶,搭建了晾衣场,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010年6月,学校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工作管理办公室和学生会共同策划了参加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运动会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场上运动员们积极拼搏、勇于争先,场下观众方阵服装统一,精神饱满,加油声不断。检阅方队,步伐一致,口号铿锵,队形设计巧妙;文艺表演更是技艺精湛,叫好声不断。学校代表队最终获得了精神文明奖和文艺表演二等奖。充分发挥了学生社团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还组织了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广播体操比赛、各种棋牌比赛、文明寝室创建、红歌会、元旦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并以“七一”“十一”和为地震灾区献爱心等为切入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党团组织建设,提升青年学生整体素质。在学生中成立了党支部。以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团员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學生干部、党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力度,积极做好团员青年的“育优”和“推优”工作,规范学生入党材料的档案管理工作。七年来,学校共培养积极分子千余人,发展学生党员百余人。
七年风雨征程,七年春华秋实。如今,学校承担的“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全日制脱产培养的计划”已经顺利完成。展望未来,学院领导班子认为应该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这一惠民工程延续下去,紧紧抓住全国推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认证项目的有利时机,适时对吉林省农村党政干部、新生代农民等进行学历认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