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乎知与行之间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或科学分为三类:静观性的知识,即纯理方面的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神学,神学被后人名为形而上学;实践性的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制作性的知识,包括各种实用性技艺以及如今所谓的艺术,如建筑术、音乐、绘画等。还有一种作为方法和工具的知识,即逻辑学;这门知识本身没有任何特定的对象,而是适用于所有研究,因而似乎难以归入上述三类知识的任何一类。修辞学是关于修辞术的知识或科学,过去曾被认为是工具性的知识,如今一般与诗术一起被列入制作性的知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术的第一部科学或哲学论著。亚里士多德本人对修辞术的定位似乎有点令人难以捉摸,要想搞清楚他的看法,需要细究《修辞学》里面的说法。
  在《修辞学》卷一第二章开头(1355b26),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修辞术的临时性定义:“姑且认为修辞术是就每一种情形而发现(theorēsai)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的行文客观而冷静,力求科学地分析修辞术的实质。“就每一种情形”表明修辞术是普遍的,不限于任何特定的主题。“可行的说服方式”(to endechomenon pithanon)指内在地和潜在地可能令人信服、可被人承认的东西,修辞术就是发现这种东西的能力,并将其发表或演说出来。修辞术的演说有三个要素:演说者、演说主题和演说对象(听众)。据此,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分为三种(genē,1358a36-b6):议事的(sumbouleutikon)、诉讼的(dikainikon)和炫示的(epideiktikon)。议事修辞术是指在公民大会或元老院上的演说,主题一般涉及城邦未来的公共事务,比如立法、战争、赋税等等。诉讼修辞术是在法庭上就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演说,或是控告或是辩护。炫示修辞术是面对一般城邦民的表演性演说,没有特定的主题,意在颂扬或谴责某人或某事。
  修辞术的关键是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亦即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说服论证(pistis)的东西。说服论证可分为技术的说服论证与非技术的说服论证。非技术的说服论证是指不由演说者提供而预先存在的说服论证,如证人、拷问奴隶得来的证词、契约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现成地运用的东西,一般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各种证据。技术的说服论证是指演说者凭靠方法和努力而达成的说服论证,有待演说者发现或觅出(heurein)。凭靠言辞(dia tou logou)而产生的说服论证属于技术范围的说服论证,有三种形式:
  有些[说服论证]在于演说者的品格(en tō ēthei tou legontos);有些则在于以某种方式调动听者(en tō ton akroatēn diatheinai pōs);有些则在于推理本身(en autō tō logō),通过展示或表象的展示。(1356a1-3)
  亚里士多德分别解释了三种形式的说服论证(1356a4-20):第一种凭靠演说者的品格或性情(ethos)而使听众觉得演说可信;第二种在于通过引发听者的激情或情感(pathos)而使听众信服;第三种通过推理(logos)本身来说服听众,亦即直接以推理的形式向听众指明和展示真实或表象(alēthes ē phainomenon deixōmen)。出于方便,这三种说服论证的形式可以概括为:品格-情感-推理(ethos-pathos-logos)的说服方式。既然说服论证凭靠这些方式产生,那么,修辞家要想掌握这些形式,就要研究人的各种品格和各种情感,以及各种推理形式。这三者分别涉及两门相应的科学:品格和情感属于伦理学的对象。推理属于辩证术的范围。因此,亚里士多德说:
  修辞术就像是辩证术和伦理研究的分支,而伦理学可以恰当地称之为政治学;修辞术也装扮成政治学的样子,有如那些宣称掌握了修辞术的人,要么出于缺乏教育,要么出于自夸,要么出于人的其他弱点。(1356a25-30)
  修辞术何以像是辩证术的分支?在上述三种说服方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种,即通过推理论证来说服人。推理是指广义的三段论推理或逻辑推理,其中包括修辞推理(enthumēma)和证明式推理(apodeixis)。证明式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只要前提为真,其结论也就必然为真,例如,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公式定理等;修辞推理则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得出类似真实和可能为真的东西。修辞推理是修辞术说服论证的主体。辩证术研究包括修辞推理和证明式推理在内的所有三段论推理(1355a10),因此,修辞术显得是辩证术的分支。另一方面,伦理学研究人的德性,德性出于人的活动或行为实践,而品格(性情)和情感(激情)正是影响人的活动或行为实践的重要因素。修辞术由于需要掌握各种品格和情感,所以也就像是伦理学的分支。伦理学可以恰当地称之为政治学,因为在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划分当中,伦理学与政治学是一体的,两者都是研究人的行为实践方面的知识,《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结尾正好是《政治学》的开头。
  不过,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说有人把修辞术当成辩证术,而只是说“修辞术装扮成(hupoduetai)政治学的样子”。hupoduetai有“穿进(外袍)里面”,“从底下溜进去、潜入”,“把脸放到面具下面、扮演”等意思;这个词含有戏谑或民主谐剧的味道,表明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修辞术就是政治学或政治术,但有些人把两者等同起来——那些宣称掌握了修辞术的人。这些人是谁?很可能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批评的坊间修辞术编撰者,包括某些智术师。1这号人自以为懂得修辞术,其实只不过貌似掌握了修辞术而已,他们的不足之处有三点,恰好对应于三种形式的说服论证:“缺乏教育”是指这号人不懂得修辞推理的实质;“自夸”表明这号人品格不好;“出于人的其他弱点”可能指这号人的其他弱点,更可能是针对听众而言,因为听众容易受各种情感支配,正好被善于激发情感的修辞家或智术师利用。
  与上面这段引文对应的是卷一第四章里面的一段话:
  因而此前所说的恰好是真的:修辞术结合了分析科学(tēs analutikēs epistēmēs)和关涉伦理方面的政治学(tēs peri ta ēthē politikēs),它一方面像辩证[的推理],另一方面像智术的推理(tois sophistikois logois)。(1359b8-10)
其他文献
摘 要:《野草》的《题辞》不应该仅仅从鲁迅政治感觉的角度去理解,更应该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理解。它体现出尼采思想的影响:世界是个有机体,永远处在运动状态,充满着矛盾、冲突,个体生命和万物一样,有生也有死,但是,世界却生生不息。“我”如同一株“野草”一样,虽然不断遭到践踏,却顽强地生存着,坚守着自我。“我”作为一株“野草”也会被世界毁灭,但也仍然坦然无畏,因为“我”自信是充实的。“我”将“野草
A Family Supper
期刊
诗和浮世徒(组诗)  漆绘  我不想压制你,碾压一只天天向上的蚂蚁  季节的半条腿探进门缝  丽江倒出的一颗黑色螺旋藻  我想我只是让它暂住了一晚  它却卑鄙地坚持付了好几回房费  一根手指敲字,半根鸡翅蜷曲  我是房间里的第四个格子,第八个人  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  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皇帝  黄粱醒了,从褪色的竹林里透出季节的光  你的自行车牵引着老牛走出丽  江  从晚波里渗出了房子
最近读到一段报上的小点滴,有一位司机在调查表上填写几个问题:职业—司机;专长—驾驶;嗜好—开车。我的情形也与此公相似,东施效颦,填表如下:职业—教员;专长—教学;嗜好—读书。  在我的生活中,读书是职业的要求,也是兴趣之所在;于是读书如同吃饭穿衣,固无可规避,却也没有值得特别表扬之处。因此,就读书一事撰文,竟有难以措手之感。我的身体残缺,无法多动,自幼以坐卧为主,则舍却看书之外,也别无可做的事。稍
对不起,也许眼前的一切都是清醒的  我日趋颓败的胡须并不常常浇水  不过喷嚏的确是写作时不可或缺的  时钟努力忍着喷嚏  早晨也不能缺少如同告解的喷嚏  应该加点盐调味  如果认真对待  无疑有些喷嚏是有趣的  有些不按步骤,有些具有  先见之明(真是的,尽管他们的意见不同  仍致力捍卫打喷嚏的权利)  如此相像彼此的侧面,雕刻彼此的侧面  有些在找适合的对象,有些  只宜于室外约会  当阳光正猛
摘要:现代新儒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以道德为主要关注点的文化传统如何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与那种认为儒家应局限于道德教育的观点相反,文章认为儒家必须发展出一种参与性的政治,其原因有三:一是政治参与是个人道德培养的必要手段;二是政治的独立性要求客观的制度结构而不仅仅是道德教化;三是我们人性中的缺陷只有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才能克服。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参与;政治  作者简介: 安靖如(Ste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不仅意味着东北地域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还伴随着东北地域文化模式的转型。而东北地域文化模式中的制度性依赖、外来性促进和官本位的三个特质对东北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阻滞效应。理论上认清东北文化模式转型内在机制,加快东北文化体制改革,建构东北地域文化转型的制度推力对于我们制定东北文化战略,选择改造东北地域文化的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入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持续存在,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成为“后小康社会”阶段的奋斗目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促进社会财富增加的关键工具和实现财富合理分配的直接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围绕两种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形成多种制度安排,实现了物质财富的长期快速增加和脱贫攻坚的胜利。“后小康社会”阶段,要构
妻又生女,  篦萝村又多一女浣纱,  世间多了一朵玫瑰,  寻声将多一朵金花。  妻又生女,  地球将少一抹忧愁,  不再那么硝烟弥漫,  因少了一個枪手。  妻又生女,  我望着妻满足的微笑,  十八年后,地球村的一角,  将有一颗心乱了节奏。  (选自《东南亚诗刊》第6期)
摘要:我国通说的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苏俄刑法理论移植而来。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初步建立,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而20世纪50年代后,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在苏俄刑法理论上,尤其是在当今的俄罗斯刑法理论上,无论是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犯罪主体还是主观方面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犯罪构成  作者简介:董玉庭(1969—),男,内蒙古扎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