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和预后价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w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首发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体内CD34^+细胞水平的变化,探讨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根据检测值分为高于平均值组(A组)和低于平均值组(B组),比较两组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发病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llkin Scale,mRS)评分。结果人院时,A组CD34^+细胞水平显著高于B组(0.048±0.001对0.032±0.002,P〈0.05),但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17.51±5.33分对17.64±5.19分)。入院1周后,A组CD34^+细胞水平增加值显著高于B组(0.001±0.003对-0.005±0.0001,P〈0.05)。3个月时A组mRS评分显著优于B组(2.98±1.14分对3.25±1.39分,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发病初期CD34^+细胞含量与卒中后3个月时mRS评分呈负相关(r=-0.48,P〈0.05)。结论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较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CD34^+细胞水平可作为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指标。

其他文献
蛋白质组是由一个细胞、一个组织或一个机体的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相应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从蛋白质整体水平认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是定量检测细胞或组织的一个或多个蛋白群或蛋白质组的科学方法。脑缺血预适应是近几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神经保护机制与缺血后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有关,因此,蛋白质组学在其机制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组学的主要技术及其在脑缺血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