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课文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其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结合看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整体认识 局部认识 回到整体
  如何读懂一篇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呢?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懂”的标准,一个是“懂”的方法。
  “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达到7个“标准”:①识字理词,即认识字,理解字词的含义。②理解句子,特别是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句子。③认识结构,即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④了解内容,即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认识中心,即弄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⑥体味技法,即文章的写作特点。
  弄清了读懂一篇课文的“标准”,下面就是“读”的方法问题了。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仍要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做到“三读”:
  一、整体认识课文
  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其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结合看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如,我们自学《卢沟桥的狮子》的时候,勾画了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之后,再看看课题,便会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和卢沟桥的历史意义。这是对课文的整体认识。
  二、细读课文,局部认识
  这个“局部”,指对课文字词句段的认识。
  如何去做呢?应分三步走:①理解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所谓“字词的含义”指包蕴在字词中的意思,它并不拘泥于字典、词典中的解释。如,《小站》中“春意”一词,仅仅从字典中去看,认为它是春天的意思,这便大谬了。再联系上下文去看,才能理解它的含义,此“春意”,指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热情周到的服务,给旅客带来的温暖的春天的气息。②读懂句子。指弄明白句子说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最后一句话:“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句话写的是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它的意思是:在这里曾经发生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它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认识振兴中华的极端重要性:落后便要挨打,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不受人欺侮,我们必须强大起来。在读懂句子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那些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中心句、重点句,如上面那句话。③弄清结构。通过读懂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进一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集中讲了一个什么意思,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弄清课文的结构。为此,这里我们主要要掌握常见的5种分段法:a、事序分段法,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b、时序分段法,即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给课文分段。c、地序分段法,即按照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d、事类分段法,即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e、总分分段法,即按照先总结后分述,或先总后分再总的文章结构去给课文分段。在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的时候,主要抓住段中说的是“谁”或“什么”,再分析其“怎么样”、“是什么”或“干什么”,去归纳段落大意。这样,段意的语句就会精炼些。以上三步总的来说,是对课文的局部认识。
  三、精读课文,回到整体
  在局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精读课文。所谓“精读”,既指细心地读,又指有重點地读。这一遍读课文,要达到三个了解和明白,从而从整体上认识课文:
  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的方法有二:a、用“段意串联法”认识课文主要内容。即在分段、概括段意后,用自己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联起来,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我们读了小语八册《中国石》一文,课文第一段讲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第二段讲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讲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将这三段的段意用我们自己的话串联起来,我们便可以说,《中国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经常拣石头、举行“赛石会”。一天,他们又发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战士们非常喜爱并精心保管它的事。b、用“问题归纳法”认识课文重要内容。如,读了《挑山工》一课,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问题去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是“我”在泰山上发现挑山工身担重物,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要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二是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三是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因为“我”需要挑山工这种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向上登攀的精神。这些方法,都可以让我们较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按新教材的说法,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文章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的时候,要做到“二看”:
  一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如《挑山工》一课,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倡导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课文的中心思想便可以概括为:讲“我”登泰山遇到挑山工的事,从而给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干什么事件,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就能达到目的。
  二看人物表现、事件意义、事物特点。也可以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飞夺泸定桥》,写的是我们红军指战员的无畏精神,讲了飞夺泸定桥对北上抗日的意义,此事物的特点在于“飞”速、强“夺”。认识了这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讲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说明了党领导下的红军是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
  ③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文章的写作特点,指文章通过语言文字,用什么技法去表达中心思想的。在这方面,适合于我们小学生用的方法有两个:a、借鉴法。就是平日注意老师对一篇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的分析,从观察、中心、选材、组材、选词造句、语句修饰手法等方面去分析自己读的这篇课文,通过联想、对比、对照去认识。b、读写例话法。为了给学生们介绍一些读写知识和技能,教材在3——6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一些“读写例话”。我们学了读写例话之后,可用从读写例话中学到的读写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如,读《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文,因为看到这时作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而且把这件事又写得很详细,联想学过的《一要真实,二要具体》的读写例话,我们便可以说,这篇课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便是“真实、具体。”再看看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地点变换的顺序去写的,再读读课文所在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段与段的联系》,我们还可以认识到这篇课文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段与段的联系紧密。
其他文献
为震慑电动车闯红灯违法行为,三亚交警日前创新举措,发现、锁定闯红灯违法行为人,跟踪到家到单位,组织其全家人、单位同事集中学习交通安全相关知识,让违法者意识到行为的错
电影《推拿》讲述的是以“沙宗琪”推拿中心为核心的盲人故事。本文从推拿小说入手,分析了小说和电影的差别,讲述了电影怎样以“纪实性”的方法开展描述,以及这种方法给影片带来
我牙龈上有个小包,有时候能挤出脓,时大时小,这是怎么回事?该吃什么药?rn江西 农先生rn对于这类情况,很多人往往认为是“上火”造成的.其实,西医里没有“上火”的概念,作为西
期刊
近年来,遂吕县把全县区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共建成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5个,农家乐民宿村点85个,初步形成了“全域发展、全业融入、
期刊
汽轮机运行的节能降耗在电厂的降耗管理中的作用重大,要使得汽轮机节能降耗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就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有效提升电厂汽轮机运行
众所周知,核电站在运行时,很多工艺管道及设备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其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导致热量通过表面大量散失,造成核电厂电功率下降和热源损失,且使周围环境温度急剧升高
[作者简介]周权(1984- ),男,贵州省德江县人,大学本科,德江县稳坪镇金庄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真切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有丰富生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景 ,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成具有师生互动的有趣的“教”“学”活动。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2010年,中国的天灾人祸较多,从初春的大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和入夏后的洪涝灾害,从“8·24”伊春空难、“11·15”上海火灾和年内不断发生的矿难及重大交通事故,拥有百余家中外保险机构、超过350万保险从业人员、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整整30年的中国保险业似乎力不从心,其中的缘由各有说辞,但被誉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面对灾害的表现乏善可陈却是事实。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
对于我国的发电技术而言,传统的煤炭等其他可发电能源的逐渐短缺,并且这些不可循环资源的利用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而我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如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潜力将
摘要: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核方式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路漫漫其修远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未来的教学中,要继续深化改革,通过跟学生的沟通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不断精选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新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料库和试题库。在不放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