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寒菊》诗辨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y23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思肖是宋元之际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抒写了诗人的忠肝义胆,深为后人推崇。从元至清,历代文献对郑思肖的这首咏菊诗均有记载。如元代王逢《梧溪集》,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程敏政《宋遗民录》、徐《榕阴新检》、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邵经邦《弘简录》,清人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徐枋《居易堂集》、洪亮吉《北江诗话》、邵长蘅《青门剩稿》、况周颐《蕙风词话》、郑方坤《全闽诗话》、郑世元《耕余居士诗集》、黄锡蕃《闽中书画录》、沈涛《瑟榭丛谈》等,均记录或引用了该诗,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郑思肖的《寒菊》诗在后世的记录中至少存在两种版本。《全宋诗》题作《题画菊》,诗为:“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全元诗》题作《寒菊》,诗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福康教授点校的《郑思肖集》,所录咏菊诗与《全元诗》相同。《全宋诗》与《全元诗》不仅诗题有异,诗句亦不同,除“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两句相同外,其余两句截然不同。
  这首咏菊诗的原文究竟如何?可从文献记载、格律诗音律和章法结构等多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文献记载看。《全宋诗》所录,出自“宋佚名《郑所南先生传》”。据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所引“王达善撰《郑所南先生传》云”可知,《郑所南先生传》是王达善所写。王达善逝世时,舒岳祥有《哭王达善》诗:“一叟经年疟,萧然强饭蔬。残花清供后,瘦竹苦吟余。女授伏生业,儿工阿买书。曾无一纸别,疑信问何如。”舒岳祥三十八岁与文天祥同榜中进士。王达善与舒岳祥既有交往,且先于舒岳祥去世,则王达善与舒岳祥、郑思肖均为同时代人。王达善所载郑思肖诗,自然更可能接近原貌。《全元诗》所收《寒菊》诗,出自“王逢《梧溪集》卷一《题宋太学郑上舍墨兰》诗序”。而王逢是元末明初人,离郑思肖的生活相去甚远,他的记载,可信度自然不如王达善。
  其次,从诗的押韵来判断。郑思肖这首咏菊诗,形式上为七言绝句。《全宋诗》版诗的韵字为“穷”字 和“中”字,均属东韵,符合格律诗的押韵要求。而《全元诗》版的韵字为“中”字和“心”字,“中”字为东韵部,“心”字为侵韵部,二者不在同一韵部,也不是临韵,不可以通押。从押韵方式来看,《全元诗》版显然不合格律,应是两首诗拼合而成。而《全宋诗》版的《寒菊》诗是合乎格律的七绝,更合《寒菊》诗的原貌。
  再次,除了从押韵上判断外,还可以从整首诗歌抒情写意的构思来分析。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如果说情与理是诗歌的灵魂,诗句之间的组合就是诗歌的经络,是通向诗歌灵魂的阶梯。元代范德机《诗法》认为:“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律诗的起句又称为破题。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诗歌的起句很有讲究,“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写景或叙事的方式比较常见,可以自然地引出下文。《全宋诗》版《题画菊》诗第一句“花开不并百花丛”描写菊花独立盛开貌,给人形象的画面感以及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全元诗》版的《寒菊》诗开头“宁可枝头抱香死”,直抒胸臆,一览无余,缺少回味。描写性的开头能够为下文留有广阔的抒写空间,而抒情写志的开头则往往给下文的续写造成很高的难度。因此,从破题来看,《全宋诗》版更贴切,也更符合作诗的规则。
  从章法上看,《全宋诗》版的《题画菊》首二句写花之貌,以“花开”破题,紧接着写菊花“独立”于疏篱。第三句从花之“貌”转向花之“神”。“宁可”句写花开枝头,幽香阵阵,显现出高洁之美。“北风”隐喻元人,何曾吹堕,即从未落入之意,“何曾”句以花比喻人,借花不随风而逝,喻诗人绝不与北人为伍之志,这与郑思肖在现实中遇到稍微与北人有关的人物或现象,都会避而远之的做法一致。整首诗歌层层推进,无论情感抒发的过程,还是要抒发的情感本身都极有层次感。而《全元诗》版的《寒菊》诗,第一句和第二句表志向,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是表对故国的忠心,在情感上没有层次,句与句之间的关联也不紧密,尤其是第二句“何曾零落北風中”与第三句“御寒不藉水为命”之间失去了情感和逻辑上的联系,显得突兀,该诗无论在情感的层次感上,还是句子的承接上,都缺乏整体感。
  因此,《全宋诗》版的《寒菊》诗,音律和章法都比较完善,应为《寒菊》诗的原貌。而“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两句,应是另一首诗中的诗句。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只录“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两句,并未将其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一起录入。清常熟人潘永因在《宋稗类钞》卷十二“忠义第二十一”中记为:“《题画菊》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又曰: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可见,潘永因认为《寒菊》诗有两首,其一为全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而将“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两句视为另一首,以上所列可作旁证。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项目编号: 12CZW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政治愈加民主和开放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我国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愈来愈健全、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愈来愈畅通的情况下,干部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社会公众的“政治消费对象”。干部对群众有所敬畏,才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民本 领导 群众 敬畏    尽管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着先进的“民本”思想和认识,但从来没有当官的怕老百姓的。非但不怕,还要把老百姓看作是供官员任意驱使和奴役的“群氓”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客观性、求真性、系统性、实证性四个方面。它既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之源,也有深深的当代社会实践之根。在理论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中,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客观性、求真性、系统性、实证性四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既有鲜明
摘要 中国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以及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劳动力投入型的增长模式不再可行,急需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源泉。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大大提高。如何避免教育回报率下降产生的负激励,发挥国家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恰当作用,创造新的人力资本源泉,是当下该思考的问题。政府要发挥恰当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也要靠人力资本回报所产生的激励,通过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需求而
【摘要】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使用了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已被普遍接受了的“印太”概念,其在地理空间、地缘战略指导思想、拉抬印度、重视印度洋等方面均对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政策有明显继承。但由于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印太战略在重视海上安全的同时,对涉华经济竞争格外关注,并试图充分发挥美日澳印四边机制的作用。印太战略虽得到日澳印等国的认同,但仍面临大战略指导思想缺失、政策投入不确定
形容已婚女性外遇的成语“红杏出墙”的典故,通常认为是出自南宋的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早于叶绍翁生活时代的陆游也有“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但不大为人提及,把“红杏出墙”的专利权还是给了名气不及陆游的叶绍翁。  “红杏出墙”的专利归谁,暂且不论,叶绍翁的这首诗要比诗人本身有名。为人们耳熟能详,大概要归
[摘要]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笔者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权受到侵犯的表现及成因做简要分析,提出了通过建构完善合理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及具体保障措施等途径实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权在就业领域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毕业 生平等就业权 实现 途径    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人才强国的百年大计,事关改革发
【摘要】中国改革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渐进型的改革模式。面对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矛盾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改革模式的侧重点必须调整,未来将更加强调共同富裕、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  【关键词】中国改革模式 矛盾 共同富裕    中国改革模式的关键是“中国特色”    我国经济改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同我国特有的改
【摘要】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对市场经济运作具有一定的说明作用,可以批判地借鉴吸收;但作为当代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则必须坚决地反对和抵制。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近二、三十年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在我国渗透流行,自称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影响到学界、媒体以及一些执政官员,现在确实需要认真清理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激活更大发展潜能,制定国家发展空间布局新战略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依据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大国复兴的新使命,系统谋划了新时期我国发展空间布局的新战略,确立了陆域与海域统筹开发的大国土观,极具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其中,长江经济带这一重
【摘要】浙江省A县H村“村民财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创新源于村民自治“五步法”机制,它一是突破了“宪法财产权”关于公民因纳税而参与公共预算的民主财政理论范畴, 二是突破了“政治嵌入”关于公民从体制外非制度性“嵌入”政治活动的利益表达理论范畴,三是突破了“正当妥协”关于国家政治权威与民间社会权利之间宽容妥协的协商民主理论范畴。因此,在照搬财政立宪主义理论却无益于中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之困局下,运用“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