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有效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照顾学生的思维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有效、高效。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提问 兴趣点 疑难点 思维点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生的出发点,而通过问题来突出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是课堂教学所需要考虑的。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研究便具有了现实指导意义。
一、寻找兴趣点,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因此,历史教学中只有坚持以生活化的问题来作为引导,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事件中产生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去探究历史,追寻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问题生活化
即以生活为原型来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来学习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研究生活中的社会热点事件,并将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该说,历史源于社会生活,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总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而这些热点问题不是瞬间变化的,其间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以史为鉴”就是要通过历史的经验来反观人类自身,加强对现实的理解,从对本质的分析中预见未来。从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实践尤为敏感,因此,课堂中利用社会热点事件来进行设问,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打开思维的大门。
如《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教师以70、80、90生活时期的“三大件”为切入口来设置问题“人们生活中的‘三大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深入到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探究中,这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二)问题典型化
在从传统“灌输式”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中,一些教师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不自然的会走入“满堂问”的怪圈。笔者认为,要利用问题来以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教师问题应具典型化,即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几个主要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问题成为知识点的线索。
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以问题“1.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2.工业革命的进程和成就如何?3.工业革命有有哪些影响?”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对工业革命的原因探究又可用问题“1. 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即必要性)?为什么能够进行工业革命(即可能性)?3.工业革命需要的条件是如何实现的?”来进行设问,从而在大的问题下来探究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获得对整个知识的学习。
二、突出重难点,解决疑难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按照预期目标而进行学习,而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和难点,这些中重难点往往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难点。为此,教师中,教师的问题要能充分体现目标且要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问题目标化
即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而精心设置,要做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达到相应的目标。如在《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教学中,预设目标之一为“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教学中,为让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教师设问“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来历、内容、目的各是什么?”这样,当问题跟随目标具体化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向目标靠拢,学习会更加有效。
(二)问题重点化
即针对教学重难点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重难点。在每次课堂教学中都会有相应的重难点知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抓住本次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大众传媒的变迁》的教学为例,本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理解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设问“1.我国报刊也产生于何时?我国境内第一份报刊是什么?2.我国报刊也的阶段性特点如何?在提供信息方面有哪些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3.改革开放后我国报业繁荣的原因是什么?4.我国报业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是否存在消极影响?”来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历程和影响。通过将重点的分解而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
三、拓展思维点,提高应用能力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认识本质,掌握规律,从而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问题还要能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一)问题深度化
即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拓展延伸,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基本内容后,教师总结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后提出问题“儒学是不是已经发展到顶峰而无需改进了呢?”来引导学生对儒学和其他学说进行对比,全面认识儒学的优缺。
(二)问题实践化
即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此,问题就需要立足于生活实践,并能结合教学内容而进行。如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教学后,教师以小论文的形式来让学生完成问题“浅析我国民主政治的不足及对策”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明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政治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比,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出了不足”,在思考不足中来探究解决办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其实,历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堂,只不过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教师更多喜欢让学生只学课本而忽视了实践。在新课程中,教师还要从多方面思考,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在学习中去思考,去实践,从而让学习历史成为研究社会的手段和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利用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提问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蔡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3期
[2]刘增玲.历史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浅谈[J].山东教育.2010年第Z5期
[3]曾爱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2010年第12期
[4]陈丽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初探[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提问 兴趣点 疑难点 思维点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生的出发点,而通过问题来突出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是课堂教学所需要考虑的。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研究便具有了现实指导意义。
一、寻找兴趣点,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因此,历史教学中只有坚持以生活化的问题来作为引导,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事件中产生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去探究历史,追寻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问题生活化
即以生活为原型来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来学习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研究生活中的社会热点事件,并将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该说,历史源于社会生活,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总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而这些热点问题不是瞬间变化的,其间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以史为鉴”就是要通过历史的经验来反观人类自身,加强对现实的理解,从对本质的分析中预见未来。从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实践尤为敏感,因此,课堂中利用社会热点事件来进行设问,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打开思维的大门。
如《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教师以70、80、90生活时期的“三大件”为切入口来设置问题“人们生活中的‘三大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深入到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探究中,这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二)问题典型化
在从传统“灌输式”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中,一些教师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不自然的会走入“满堂问”的怪圈。笔者认为,要利用问题来以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教师问题应具典型化,即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几个主要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问题成为知识点的线索。
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以问题“1.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2.工业革命的进程和成就如何?3.工业革命有有哪些影响?”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对工业革命的原因探究又可用问题“1. 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即必要性)?为什么能够进行工业革命(即可能性)?3.工业革命需要的条件是如何实现的?”来进行设问,从而在大的问题下来探究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获得对整个知识的学习。
二、突出重难点,解决疑难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按照预期目标而进行学习,而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和难点,这些中重难点往往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难点。为此,教师中,教师的问题要能充分体现目标且要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问题目标化
即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而精心设置,要做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达到相应的目标。如在《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教学中,预设目标之一为“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教学中,为让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教师设问“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来历、内容、目的各是什么?”这样,当问题跟随目标具体化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向目标靠拢,学习会更加有效。
(二)问题重点化
即针对教学重难点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重难点。在每次课堂教学中都会有相应的重难点知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抓住本次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大众传媒的变迁》的教学为例,本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理解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设问“1.我国报刊也产生于何时?我国境内第一份报刊是什么?2.我国报刊也的阶段性特点如何?在提供信息方面有哪些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3.改革开放后我国报业繁荣的原因是什么?4.我国报业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是否存在消极影响?”来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历程和影响。通过将重点的分解而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
三、拓展思维点,提高应用能力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认识本质,掌握规律,从而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问题还要能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一)问题深度化
即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拓展延伸,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基本内容后,教师总结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后提出问题“儒学是不是已经发展到顶峰而无需改进了呢?”来引导学生对儒学和其他学说进行对比,全面认识儒学的优缺。
(二)问题实践化
即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此,问题就需要立足于生活实践,并能结合教学内容而进行。如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教学后,教师以小论文的形式来让学生完成问题“浅析我国民主政治的不足及对策”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明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政治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比,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出了不足”,在思考不足中来探究解决办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其实,历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堂,只不过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教师更多喜欢让学生只学课本而忽视了实践。在新课程中,教师还要从多方面思考,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在学习中去思考,去实践,从而让学习历史成为研究社会的手段和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利用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提问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蔡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3期
[2]刘增玲.历史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浅谈[J].山东教育.2010年第Z5期
[3]曾爱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2010年第12期
[4]陈丽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初探[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