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需要围绕新的政治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等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它是政治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源头活水畅通;完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成效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教学实效性 教学主体 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探索、实践。上好思想政治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考试制度改革、良好的育人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从教学主体、考核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改实验已在高中普遍推广,它要求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行为的动因。”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为激发学生兴趣,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质疑”的教学策略能够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寻求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情境的设置要兼具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情感性于一体,能够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其学习的主体性。如教学政治生活“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时,我围绕着伊拉克战争创设问题情境。先介绍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理由,然后提问:“高举着民主与人权旗号的美国真的是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把他们从萨达姆的魔掌中拯救出来吗?”课堂一下子就热闹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我试着让几位学生发表意见,有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则比较片面,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带着悬念学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利益,最终也真正领会了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真正目的。在讲解完这个知识点后再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刚才我们分析的是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那么请大家再想一想:美国为什么敢攻打伊拉克?”学生的情绪再次高涨,踊跃发言,后来的作业反馈表明这节课是比较理想的。因此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我则帮助学生明理解惑,用适时生成新疑的办法,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教材中阐述的道理,
2.自主参与,增加体验。
按照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通过自主参与,可以保持敏锐的思维,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如教授“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时,我让学生到黑板前画出你心中的上帝,学生立刻兴趣盎然,有的画了三毛,有的画了皇帝,等等,接着我适时发问:“你是按照什么来画上帝的?”然后又对坐在座位上的学生问:“同样是画上帝,为什么他们画的不一样?”学生结合书本和自身的感受来阐述理由,并借鉴其他同学的观点。通过师生互动、生本互动及生生互动,学生深刻体会了意识的生成离不开客观存在,而每个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不一样,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二、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源头活水畅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1.延伸时空,拓展才华。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时代性,但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知识,而应该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还应了解与本学科相联系的热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看报、收看电视、上网等方式把新知识新信息融入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磁性”。只有自己是源头活水,才能以丰富而又新鲜的知识滋润学生,为思想政治课取得实效提供强大的保障。
2.关注乡土,走近学生。
中学生一般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认识它。而书本中的材料有时会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实地考察等方式熟悉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资料。如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物价问题”时,我就引用东阳房价的变化:以十字街为例,2003年均价为2600元/平米左右,2007年涨到4600元/平米左右,这既让学生感到物价变化就在发生在我们身边,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3.打破体系,重组内容。
在实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材处理方式应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新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和重组,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课主要解决三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此平时我有意识地按照这个逻辑结构来进行教学。如生活与哲学中的《美好生活的向导》,我先讲解哲学的含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再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哲学的产生、真正哲学的作用及哲学的任务。这样的逻辑顺序,学生容易记忆,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4.精练语言,归纳知识。
在上课的过程中,围绕某一事物分析实施其有何意义,如何贯彻之类的问题时,涉及的内容可能会比较多,有些基本上是一段一段的,有些教师怕学生考试时答题要点缺失,就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背下,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很容易出现厌烦心理。这时教师提高言语归纳能力,将一段话归纳为几个要点,既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文化生活中讲到“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时,我将其归纳为四个要点:遵循一个原则;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做到“三贴近”、“三创新”;大力倡导“四个一切”。主线抓住了,学生再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学生学得轻松,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三、完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成效
传统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评价主要靠有限的笔试,考分是作为指导教学与学习反思的简单依据,而考分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在考核方式上,要积极探索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模式。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我采取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作业上交、进步程度、附加考核等,目的是通过平时的考核,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变动情况,切实实现教书育人;期末成绩是闭卷考试的成绩,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种考核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施新课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以新教材为依据,“以生为本”,以“三贴近”为原则,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把课讲活讲好,使学生愿学、喜欢学,学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堂根.对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教育艺术,2007,(11).
[2]刘玉超.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9).
[3]万庆海.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7).
[4]骆军.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第27卷,(4).
[5]李金巧.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8,(05).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教学实效性 教学主体 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探索、实践。上好思想政治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考试制度改革、良好的育人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从教学主体、考核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改实验已在高中普遍推广,它要求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行为的动因。”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为激发学生兴趣,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质疑”的教学策略能够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寻求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情境的设置要兼具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情感性于一体,能够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其学习的主体性。如教学政治生活“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时,我围绕着伊拉克战争创设问题情境。先介绍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理由,然后提问:“高举着民主与人权旗号的美国真的是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把他们从萨达姆的魔掌中拯救出来吗?”课堂一下子就热闹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我试着让几位学生发表意见,有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则比较片面,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带着悬念学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利益,最终也真正领会了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真正目的。在讲解完这个知识点后再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刚才我们分析的是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那么请大家再想一想:美国为什么敢攻打伊拉克?”学生的情绪再次高涨,踊跃发言,后来的作业反馈表明这节课是比较理想的。因此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我则帮助学生明理解惑,用适时生成新疑的办法,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教材中阐述的道理,
2.自主参与,增加体验。
按照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通过自主参与,可以保持敏锐的思维,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如教授“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时,我让学生到黑板前画出你心中的上帝,学生立刻兴趣盎然,有的画了三毛,有的画了皇帝,等等,接着我适时发问:“你是按照什么来画上帝的?”然后又对坐在座位上的学生问:“同样是画上帝,为什么他们画的不一样?”学生结合书本和自身的感受来阐述理由,并借鉴其他同学的观点。通过师生互动、生本互动及生生互动,学生深刻体会了意识的生成离不开客观存在,而每个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不一样,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二、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源头活水畅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1.延伸时空,拓展才华。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时代性,但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知识,而应该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还应了解与本学科相联系的热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看报、收看电视、上网等方式把新知识新信息融入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磁性”。只有自己是源头活水,才能以丰富而又新鲜的知识滋润学生,为思想政治课取得实效提供强大的保障。
2.关注乡土,走近学生。
中学生一般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认识它。而书本中的材料有时会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实地考察等方式熟悉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资料。如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物价问题”时,我就引用东阳房价的变化:以十字街为例,2003年均价为2600元/平米左右,2007年涨到4600元/平米左右,这既让学生感到物价变化就在发生在我们身边,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3.打破体系,重组内容。
在实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材处理方式应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新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和重组,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课主要解决三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此平时我有意识地按照这个逻辑结构来进行教学。如生活与哲学中的《美好生活的向导》,我先讲解哲学的含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再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哲学的产生、真正哲学的作用及哲学的任务。这样的逻辑顺序,学生容易记忆,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4.精练语言,归纳知识。
在上课的过程中,围绕某一事物分析实施其有何意义,如何贯彻之类的问题时,涉及的内容可能会比较多,有些基本上是一段一段的,有些教师怕学生考试时答题要点缺失,就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背下,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很容易出现厌烦心理。这时教师提高言语归纳能力,将一段话归纳为几个要点,既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文化生活中讲到“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时,我将其归纳为四个要点:遵循一个原则;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做到“三贴近”、“三创新”;大力倡导“四个一切”。主线抓住了,学生再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学生学得轻松,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三、完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成效
传统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评价主要靠有限的笔试,考分是作为指导教学与学习反思的简单依据,而考分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在考核方式上,要积极探索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模式。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我采取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作业上交、进步程度、附加考核等,目的是通过平时的考核,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变动情况,切实实现教书育人;期末成绩是闭卷考试的成绩,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种考核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施新课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以新教材为依据,“以生为本”,以“三贴近”为原则,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把课讲活讲好,使学生愿学、喜欢学,学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堂根.对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教育艺术,2007,(11).
[2]刘玉超.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9).
[3]万庆海.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7).
[4]骆军.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第27卷,(4).
[5]李金巧.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