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道绳端运动习题的对比谈速度分解的本质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ha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比分析了两道绳端运动速度分解的习题,澄清了直觉冲击引起的错误,利用速度的微分定义证明了绳端运动时速度的分解方式,得出最初教学时要注意物理本质的建议。
  关键词:绳端运动;速度分解;物理本质;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6-0061-2
  1 两道绳端运动习题的对比
  习题1 小船靠岸。如图1,一辆小车通过一个小定滑轮和缆绳拉动小型轮船靠岸,分析轮船的速度和小车速度的关系。
  此题通过分解与轮船相连的绳端的速度容易求解。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受“受力分析”的影响,将力的分解和速度分解混淆。教师可通过易化物理制作动态的演示[1],让学生去体验绳端参与的两个运动效果:①沿着绳子收缩;②垂直于绳子转动(或摆动)。
  习题2 中心重物拉动两绳运动。如图2,一轻绳绕过无摩擦的两个小定滑轮与两物块连接,另一物块系在两个定滑轮的中间位置,现将该物块由静止释放,设三个物块质量相等,完整的习题可参见文献[2]。
  此题绳端的速度v1该怎样分解?经过训练的学生(或教师)对习题1可以抛开“受力分析思维”的影响,那么对于习题2能继续抛开吗?笔者开始是没有抛开“受力分析思维”的,因而很难理解文献[1]中的速度分解方式(参见图2),和几个同事讨论也得到同样的困惑。直观地看需要按两根绳子绷紧进行速度分解(沿两根绳子方向),但根据习题1的解释应该有图2所示的速度分解。到底哪种分解方式正确呢?
  2 利用数学关系澄清速度分解的本质
  我们分析运动的分解问题有两种观点:动力学观点和运动学观点。动力学观点是先确定独立性的方向,然后明确各方向上的合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预测物体的运动规律。不同的分解方式隐含的独立方向不一样,即分运动的受力不一样,造成分运动的运动规律就不一样。典型的例子是斜抛运动,设初速度为v0,抛射角为θ。如果按水平和豎直两个方向分解,得水平方向做初速度为v0cosθ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初速度为v0sinθ的竖直上抛运动;如果按倾斜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得倾斜方向做初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运动学观点分解运动是物体在空间几何关系的一种等价,是一种运动效果[3]的等价而不是受力效果的等价。习题2的难点在于绷紧的弹力(力的效果)更符合心理直观——先入为主将学生引入“受力分析思维”的误区,而运动效果的等价却需要一定的数学分析。
  3 教学建议
  在指导学生分析速度的分解问题时,要突出物体在空间几何关系的等价,并和受力分析的观点明确区分开来,在通俗解释的基础上给出最本质的说明。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指导他们做以上的数学推导,或以课外阅读的形式给出,促进学生的理解。其实,以上的数学技巧在很多大学物理教材中都有,只是当时缺乏与高中物理的联系,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曹盼,白少民.易化物理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2017,35(17),20-22.
  [2]张景婷,张建锋.用EXCEL制图,对“不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连接体”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J].物理教学,2017,39(4):64-65,22.
  [3]方洪,金灿.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探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10):36-37,40.
  (栏目编辑 罗琬华)
其他文献
南宁市人民路与民主路交汇处,民族商场和通银电器城隔路相望,两坐商城如今成了南宁音响市场的聚集地,首先兴起的是民族商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初成之时,地下一楼及第一层,就
教材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本文通过探讨不同版本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编写思路和课程资源比较分析,基于核
目前,君悦音响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其中,以全新的"HIVI"概念为企划核心的君悦广告策划更是引起了广告界的极大反响,在市场上形成很大的效应.为此,本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