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一、创设班级和谐的阅读氛围
和谐的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以往的阅读教学,好像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想当然的认为教师就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这样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就没有了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学生往往为了迎合老师就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就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究了。为此更应该给他们一个和谐的阅读氛围了。罗杰斯曾说:“心理安全、自由,心理愉快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事实正说明了这句话,只有当学生心理愉快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在学习中敢说、敢做;相反,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自由、心情不愉快时,就会用沉默来保护自己。可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多么重要。而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应该要把笑容带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可随时举手来质疑,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激发探究欲望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是啊,如果学生是处在外来压力下强制性的去阅读,那必定是低效的,肤浅的,乏味的,根本不可能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心灵震撼,更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新的突破,更不要说学到做人的道理了。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相信一定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改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让其主动进行探究。
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习的欲望。“质疑”就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和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之中,就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这一部分就是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如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不知道什么?或者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学习文章时清楚的了解自己知道在哪,不知道在哪?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这户农家很清贫。他们的孩子都很能干。②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如此清贫,还说是“相媚好”?③我还想知道作者为什么有官不做,而要隐居山野?……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慌之中。所以上课伊始,学生的质疑非常重要。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三、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探究查问
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功能,能创设一种新颖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建国六十周年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壮观场景,从而把学生带进当时的情境中感受它的气势磅礴。
幻灯、投影能提供丰富的自然事物供学生观察,录音能将无声变有声,可产生很强的感染力,给学生营造现象的广阔天地。将幻灯、投影与录音优化组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了他们探究自然的奥秘。让科学探究由课本走向自然。赫尔巴特曾说:“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课文涉及到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比如大自然中活生生的鸟兽虫鱼,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日月星辰天体运动的观察,水域和空气污染的考察等等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自然界中,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寻找、触摸、认识、进而探究。四、教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
为了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首先我们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逐步理解课文,这样一来,课前的预习就十分重要,同时让学生在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接着,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交流,将问题摆出来,能在组内讨论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待到全班讨论后解决。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怕自己的提问没有价值而胆怯,也不会让自己不懂的问题逃脱。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例如,在阅读《谈礼貌》这课时,我重点抓住第一个例子,牛皋与岳飞分别问路的事,首先提问:牛皋和岳飞分别问路,问了什么?态度如何?得到的结果如何?通过圈划点注,组织学生自主交流,既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到礼貌待人有何等的重要,理解到“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句俗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自己具备“研究”的素质,必须能全面地高层次地把握教学内容,具备驾驭“探究”讨论的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碧波实验小学江苏215168
一、创设班级和谐的阅读氛围
和谐的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以往的阅读教学,好像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想当然的认为教师就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这样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就没有了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学生往往为了迎合老师就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就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究了。为此更应该给他们一个和谐的阅读氛围了。罗杰斯曾说:“心理安全、自由,心理愉快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事实正说明了这句话,只有当学生心理愉快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在学习中敢说、敢做;相反,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自由、心情不愉快时,就会用沉默来保护自己。可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多么重要。而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应该要把笑容带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可随时举手来质疑,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激发探究欲望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是啊,如果学生是处在外来压力下强制性的去阅读,那必定是低效的,肤浅的,乏味的,根本不可能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心灵震撼,更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新的突破,更不要说学到做人的道理了。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相信一定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改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让其主动进行探究。
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习的欲望。“质疑”就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和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之中,就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这一部分就是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如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不知道什么?或者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学习文章时清楚的了解自己知道在哪,不知道在哪?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这户农家很清贫。他们的孩子都很能干。②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如此清贫,还说是“相媚好”?③我还想知道作者为什么有官不做,而要隐居山野?……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慌之中。所以上课伊始,学生的质疑非常重要。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三、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探究查问
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功能,能创设一种新颖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建国六十周年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壮观场景,从而把学生带进当时的情境中感受它的气势磅礴。
幻灯、投影能提供丰富的自然事物供学生观察,录音能将无声变有声,可产生很强的感染力,给学生营造现象的广阔天地。将幻灯、投影与录音优化组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了他们探究自然的奥秘。让科学探究由课本走向自然。赫尔巴特曾说:“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课文涉及到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比如大自然中活生生的鸟兽虫鱼,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日月星辰天体运动的观察,水域和空气污染的考察等等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自然界中,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寻找、触摸、认识、进而探究。四、教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
为了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首先我们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逐步理解课文,这样一来,课前的预习就十分重要,同时让学生在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接着,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交流,将问题摆出来,能在组内讨论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待到全班讨论后解决。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怕自己的提问没有价值而胆怯,也不会让自己不懂的问题逃脱。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例如,在阅读《谈礼貌》这课时,我重点抓住第一个例子,牛皋与岳飞分别问路的事,首先提问:牛皋和岳飞分别问路,问了什么?态度如何?得到的结果如何?通过圈划点注,组织学生自主交流,既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到礼貌待人有何等的重要,理解到“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句俗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自己具备“研究”的素质,必须能全面地高层次地把握教学内容,具备驾驭“探究”讨论的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碧波实验小学江苏2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