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音乐课堂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许多同仁尽管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但类似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在探究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在日常教学中我不断学习,逐步提高,总结了一些经验,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机就成了关键。如果拿一种超乎想象、不可企及的手段去搞一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思想,产生的后果不言自明。基于此,“堵”是最愚蠢的做法,“导”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个性差异,因势利导,才能使你轻松胜任手头的工作。明确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善于从失败中“提炼”成功、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教学观念明朗了,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音乐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钻研,应该说,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穷其毕生来尝试和追求,一个有责任的老师是不应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
关键词:平等 发展 提炼 洞察 判断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该说,在包含了由小学到高中的音乐课堂教育中,最令音乐老师头痛课堂教学阶段,多年来,就如何教好初中音乐一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许多同仁们在探究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笔者在初中音乐的课堂教育中,类似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那么,怎样才能成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机就成了关键:
一、平等发展的眼光
其实,任何一位任课老师都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这原本无可厚非。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说,在其它文化课中,老师们在极力追寻“求同”的话,那么音乐课的教学则无疑要学会“存异”。当一名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外在体形变化,更重要的是要看重和了解他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变。可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远远没有形成,他们心中充满了渴望,喜欢探究一切,甚至于老师的个人私事都会为他们所津津乐道。但他们的心理又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稍有不慎,便会留下诸多遗憾。这时候,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审视视角,或许在小学阶段,你一直是在“俯瞰”他们,那么在初中阶段你的目光必须上移,起码至少应该是“平视”,也就是说,学生们的身心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本身,老师也要紧跟其后发生“位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变化,如果静止地、机械地去审视他们,以不变应万变,其结果是注定是要失败的。再就是要必须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一点上没必要再去长篇累牍地去赘述,学生亦然。如果拿一种超乎想象、不可企及的手段去搞一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思想,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后果当然不言自明。基于此,“堵”是最愚蠢的做法,“导”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任何时候,课堂内外,尊重个性差异,因势利导,才能使你轻松胜任手头的工作。
二、明确的教学计划与目标
音乐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随着章节的不同,其中渗透着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甚至英语等各门类的知识,所以老师要以多方位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无疑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知若渴的愿望,从某中角度看,丰厚的知识本身对学生就起到一种“震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在缺少基本教具的情况下,要做到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扎实的备课就成了关键的关键,登上讲台的一刹那,你对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东西一定要脉络清晰,烂熟于心。因为一周中只有一节才45分钟的课堂,向课堂要效益,我们的时间是以秒来计算的。课堂如战场,学生能否当堂“冲锋陷阵”,就看“主帅”的鼓舞和调遣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你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与尊重。
三、善于从失败中“提炼”成功
再成功和优秀的教师,都有他历练和成长的过程,也都有出纰漏的时候,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老师也是人,此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作为年轻老师,我们没必要去神话和盲从任何一个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必要的,但你必定有自己成长的过程和轨迹,工作中出现闪失在所难免,此时你不必一直耿耿于怀,重要的是要善于课后反思和总结。记得在教《青春舞曲》时,我将王洛宾和台湾作家三毛的爱情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之后因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因素,我主张学生能将曲谱熟练背诵,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中。有一位同学很熟练地背诵后,我发现他的旋律感极差,所以只给了85分,看的出,他对这个分数相当不满,课后他质问我,自己的背诵如此熟练,为什么只给了85分,我耐心细致地作了解释说明,但他的眼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他并不满意我这样的解答。其实问题恰恰出在了我身上,当时我的承诺是,只要熟练地背诵曲谱,你就能得100分,他熟练地背了,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能得100分的,但我没料到他的乐感竟然这么差,在能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如此不成调,面对他的质问,我的解释近乎苍白无力,竟一时语噎。归根结底,是我当时的语言缺乏严谨所致,三年来,他从此不再理我,每每四目相碰,总会心生愧疚之情。此后在语言的组织表白上,我慎之又慎,因为我已经无意间伤害了一名同学,相同的错误岂能再现?
四、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有人把次此新课改比做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界最大的一次革命,自有它的道理。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不管是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在拥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同时,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容质疑,新课改中我们是要大力倡导整改,但我们自身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不能茫然和随波逐流,新课改的一切东西未必都是好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态在初始阶段肯定存在,很显然,一切都在探索阶段,笔者有时甚至觉得新课改中有些概念提的过于宽泛和笼统。好比说,教师禁语100条,有些条款就有言过其实之嫌,表面看来是合乎情理的,但要逐条一一对应,老师们就只能三缄其口了。还有就是对学生“体罚”一说。如果对这个字眼没有一个准确定位的话,它将置老师们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究其因,就是在语言和行动层面上,新课改对老师本身设防过多,以致混淆了“体罚”和比较严厉的批评教育之间的界限。承前所述,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性的,虽然我们总会听到有许多教导后进生的成功范例,但“特例”毕竟替代不了普遍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一句鼓励性语言下就能够发生质变的,因时制宜,在一定的时候,严厉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不分场合地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对象都持鼓励赞许的态度,不用说,这样做绝对是伤害不到学生的自尊,但同时又丢失了教育的基本功能,长此以往,岂不是颠倒了黑白,混淆了视听?在对错的天平上犹豫徘徊、踯躅不前的老师,怎么能够教出泾渭分明的学生呢?所以说,不管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中,明辨是非的曲直是很重要的,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教导你自己的学生,只是教育的途径问题,但绝不能丧失了起码的原则立场。要正人者先正己,在新课改中,我们要站稳自己的脚跟,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正确的,坚持和接纳,该推翻的,坚决推翻,每一位基层工作者是最具有发言权力的,如果动辄拿“体罚”的帽子去扣老师,或者追求每节课都要上的如诗如画般美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游戏中进行课堂教育是要轻松些,关键是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教学观念明朗了,课堂上你才能放开手脚,教学中也才能游刃有余。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钻研,应该说,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穷其毕生来尝试和追求,一个有责任的老师是不应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
关键词:平等 发展 提炼 洞察 判断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该说,在包含了由小学到高中的音乐课堂教育中,最令音乐老师头痛课堂教学阶段,多年来,就如何教好初中音乐一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许多同仁们在探究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笔者在初中音乐的课堂教育中,类似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那么,怎样才能成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机就成了关键:
一、平等发展的眼光
其实,任何一位任课老师都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这原本无可厚非。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说,在其它文化课中,老师们在极力追寻“求同”的话,那么音乐课的教学则无疑要学会“存异”。当一名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外在体形变化,更重要的是要看重和了解他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变。可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远远没有形成,他们心中充满了渴望,喜欢探究一切,甚至于老师的个人私事都会为他们所津津乐道。但他们的心理又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稍有不慎,便会留下诸多遗憾。这时候,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审视视角,或许在小学阶段,你一直是在“俯瞰”他们,那么在初中阶段你的目光必须上移,起码至少应该是“平视”,也就是说,学生们的身心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本身,老师也要紧跟其后发生“位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变化,如果静止地、机械地去审视他们,以不变应万变,其结果是注定是要失败的。再就是要必须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一点上没必要再去长篇累牍地去赘述,学生亦然。如果拿一种超乎想象、不可企及的手段去搞一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思想,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后果当然不言自明。基于此,“堵”是最愚蠢的做法,“导”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任何时候,课堂内外,尊重个性差异,因势利导,才能使你轻松胜任手头的工作。
二、明确的教学计划与目标
音乐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随着章节的不同,其中渗透着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甚至英语等各门类的知识,所以老师要以多方位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无疑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知若渴的愿望,从某中角度看,丰厚的知识本身对学生就起到一种“震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在缺少基本教具的情况下,要做到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扎实的备课就成了关键的关键,登上讲台的一刹那,你对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东西一定要脉络清晰,烂熟于心。因为一周中只有一节才45分钟的课堂,向课堂要效益,我们的时间是以秒来计算的。课堂如战场,学生能否当堂“冲锋陷阵”,就看“主帅”的鼓舞和调遣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你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与尊重。
三、善于从失败中“提炼”成功
再成功和优秀的教师,都有他历练和成长的过程,也都有出纰漏的时候,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老师也是人,此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作为年轻老师,我们没必要去神话和盲从任何一个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必要的,但你必定有自己成长的过程和轨迹,工作中出现闪失在所难免,此时你不必一直耿耿于怀,重要的是要善于课后反思和总结。记得在教《青春舞曲》时,我将王洛宾和台湾作家三毛的爱情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之后因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因素,我主张学生能将曲谱熟练背诵,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中。有一位同学很熟练地背诵后,我发现他的旋律感极差,所以只给了85分,看的出,他对这个分数相当不满,课后他质问我,自己的背诵如此熟练,为什么只给了85分,我耐心细致地作了解释说明,但他的眼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他并不满意我这样的解答。其实问题恰恰出在了我身上,当时我的承诺是,只要熟练地背诵曲谱,你就能得100分,他熟练地背了,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能得100分的,但我没料到他的乐感竟然这么差,在能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如此不成调,面对他的质问,我的解释近乎苍白无力,竟一时语噎。归根结底,是我当时的语言缺乏严谨所致,三年来,他从此不再理我,每每四目相碰,总会心生愧疚之情。此后在语言的组织表白上,我慎之又慎,因为我已经无意间伤害了一名同学,相同的错误岂能再现?
四、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有人把次此新课改比做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界最大的一次革命,自有它的道理。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不管是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在拥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同时,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容质疑,新课改中我们是要大力倡导整改,但我们自身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不能茫然和随波逐流,新课改的一切东西未必都是好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态在初始阶段肯定存在,很显然,一切都在探索阶段,笔者有时甚至觉得新课改中有些概念提的过于宽泛和笼统。好比说,教师禁语100条,有些条款就有言过其实之嫌,表面看来是合乎情理的,但要逐条一一对应,老师们就只能三缄其口了。还有就是对学生“体罚”一说。如果对这个字眼没有一个准确定位的话,它将置老师们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究其因,就是在语言和行动层面上,新课改对老师本身设防过多,以致混淆了“体罚”和比较严厉的批评教育之间的界限。承前所述,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性的,虽然我们总会听到有许多教导后进生的成功范例,但“特例”毕竟替代不了普遍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一句鼓励性语言下就能够发生质变的,因时制宜,在一定的时候,严厉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不分场合地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对象都持鼓励赞许的态度,不用说,这样做绝对是伤害不到学生的自尊,但同时又丢失了教育的基本功能,长此以往,岂不是颠倒了黑白,混淆了视听?在对错的天平上犹豫徘徊、踯躅不前的老师,怎么能够教出泾渭分明的学生呢?所以说,不管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中,明辨是非的曲直是很重要的,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教导你自己的学生,只是教育的途径问题,但绝不能丧失了起码的原则立场。要正人者先正己,在新课改中,我们要站稳自己的脚跟,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正确的,坚持和接纳,该推翻的,坚决推翻,每一位基层工作者是最具有发言权力的,如果动辄拿“体罚”的帽子去扣老师,或者追求每节课都要上的如诗如画般美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游戏中进行课堂教育是要轻松些,关键是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教学观念明朗了,课堂上你才能放开手脚,教学中也才能游刃有余。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钻研,应该说,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穷其毕生来尝试和追求,一个有责任的老师是不应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