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指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强,自觉性高。自我实现需求占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学校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哪种类型的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教育中要尊重大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营造和谐的有利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学习和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学校管理者会在设计管理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给各种才能的学生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指的是出生在90年代的人。他们大多数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在家是宝贝,在父母亲朋的宠爱与呵护下长大。他们正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不曾感受80年代的人在社会开放初期所经历的变革,与70年代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也不沾边,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只有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才能更好地帮助“90后”大学生成才。
“90后”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一) 自我意识强,但是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
“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有主见,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对淡漠,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章劲元说:“从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90后’大学生来看,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价值,挫折教育比较欠缺”。
(二) 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
“90后”大学生有时好高鹜远,渴望独立生活,但往往缺乏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有的不知道怎么做好一顿饭,有的从来不洗衣服、很少整理房间、不能及时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甚至不知道如何邮寄信件,怎样去缝补衣服。例如,有报道厦门某大学开学了,接待新生的高年级同学傻了眼:一位新生的行李居然用大巴运来,6名男生齐上阵才勉强搬动。原来,这位新生的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睡不好,竟把家里的“席梦思”搬来了。
(三)个性张扬
这类学生喜欢自我表现,分寸把握不好,容易好胜张扬。特别是少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干部往往在管别人时缺乏说服力。他们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经历简单平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吃苦精神,从小一帆风顺的新时期大学生,普遍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矛盾的结合体
从“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联网时代赋予的特点:他们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利用网络有时也依赖网络,信息丰富有时也良莠不分。例如,一方面他们非常热情,关心国家大事,但是同时他们有叛逆、张扬的个性,不是很愿意像“80后”“70后”那样去接受一些事物,张扬的个性可能会导致在他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成熟体系的时候,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二 大学生的强烈自我实现需求欲望的基础
“90后”大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认为,当前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的确存在着一定误读,往往是根据个别现象来评价整体,没有做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他认为,相比以往学生,“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喜欢尝试新事物。新时期的大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思想、有理想,他们开放、张扬,对人生价值、科研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们逐渐成人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网络发展异常迅速,他们完全可以从网上了解到社会的更多层面。,他们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化的价值观念,有自己的见解和取舍,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崇尚个性彰显,敢于标榜自我,乐于追求。
他们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思想富于变化,敢闯敢拼。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不再拘泥于刻板的生活与教育模式,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喜欢将自己的人生格言挂在嘴上,自信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着全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他们不断奋争,呼喊着自己不是“垮掉的一代”,要过轰轰烈烈的人生,要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要让青春有所担当,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因此,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另一个迫切任务。
三 学校管理者在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中的作用
如今的育人对象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很有活力、很有想法,对人生、社会、学术、生活甚至是性观念都有独特的见解,这就无形中要求育人工作应当有针对性地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 因势利导,以学生为本
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育模式,这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只有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才能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有一位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一幢由三幢太楼组合在一起的很大的办公大楼时,设计的三个出人口都没有标明连通的小道。大楼竣工后,他要求工人把大楼四周的空地上都种上草。夏天过后,草地上被进出大楼的人们踩出了三条小路,走得多的宽一些,走得少的窄一些。于是,建筑设计师就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铺就了通向大楼的人行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在有着清晰目标的同时,更是一个“顺性而为”的过程。
(二)制定明确的目标,提升规划未来的能力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是学生产生迷茫的重要原因之一。目标既不能过高、不切实际,也不能过低、没有挑战性。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可操作性,制定目标和计划,并把行为目标分解成便于定期检查的阶段性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定位,没有价值标准,也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生命的意义。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把握机遇,发挥新生入学教育的作用,抓住时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规划:大学四年要学会哪些东西,毕业之后要去哪里工作,从事什么行 业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只有制订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人生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注重学生管理团队建立,引导学生实现团队合作
一个人处在社会之中,必然要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特别是在知识和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完成一个目标,仅靠个人的知识和本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优势。这更要求大学生必须善于与人交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再优秀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配合。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监督、适时提醒、共同进步。取得进步时相互鼓励,平时相互提醒,相互督促。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营造积极氛围,让大学生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党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引领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要提供必要条件和帮助,使之成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有效载体。
应扩大他们社交范围,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进一步组织好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会及各类学生社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假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开阔眼界、感受生活,在实践中促进自身管理能力和与他人合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 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严格管理为核心
“90后”大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容易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彷徨和徘徊中白费时间。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促使学生重视学习,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学生有了学习压倒一切的观点,动力有了,主动性就出来了。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念。以学为主,树立形象。
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利用党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引领学生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必要条件和帮助,使之成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有效载体。做好人本管理,要一切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把亲情与友情融入日常管理之中,让远离父母的大学生感受到家庭温暖和人文关怀。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多从正面肯定,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让学生时刻生活在成就感中,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殷相国,对大学生管理教育的几点认识[J],绥化学院学报,2007(6)
[3]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3
[4]杨峰,提升大学生管理理念和自我管理水平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
[5]李衍民,试论大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咨询导报,2007(2)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指的是出生在90年代的人。他们大多数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在家是宝贝,在父母亲朋的宠爱与呵护下长大。他们正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不曾感受80年代的人在社会开放初期所经历的变革,与70年代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也不沾边,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只有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才能更好地帮助“90后”大学生成才。
“90后”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一) 自我意识强,但是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
“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有主见,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对淡漠,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章劲元说:“从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90后’大学生来看,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价值,挫折教育比较欠缺”。
(二) 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
“90后”大学生有时好高鹜远,渴望独立生活,但往往缺乏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有的不知道怎么做好一顿饭,有的从来不洗衣服、很少整理房间、不能及时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甚至不知道如何邮寄信件,怎样去缝补衣服。例如,有报道厦门某大学开学了,接待新生的高年级同学傻了眼:一位新生的行李居然用大巴运来,6名男生齐上阵才勉强搬动。原来,这位新生的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睡不好,竟把家里的“席梦思”搬来了。
(三)个性张扬
这类学生喜欢自我表现,分寸把握不好,容易好胜张扬。特别是少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干部往往在管别人时缺乏说服力。他们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经历简单平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吃苦精神,从小一帆风顺的新时期大学生,普遍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矛盾的结合体
从“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联网时代赋予的特点:他们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利用网络有时也依赖网络,信息丰富有时也良莠不分。例如,一方面他们非常热情,关心国家大事,但是同时他们有叛逆、张扬的个性,不是很愿意像“80后”“70后”那样去接受一些事物,张扬的个性可能会导致在他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成熟体系的时候,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二 大学生的强烈自我实现需求欲望的基础
“90后”大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认为,当前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的确存在着一定误读,往往是根据个别现象来评价整体,没有做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他认为,相比以往学生,“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喜欢尝试新事物。新时期的大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思想、有理想,他们开放、张扬,对人生价值、科研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们逐渐成人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网络发展异常迅速,他们完全可以从网上了解到社会的更多层面。,他们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化的价值观念,有自己的见解和取舍,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崇尚个性彰显,敢于标榜自我,乐于追求。
他们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思想富于变化,敢闯敢拼。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不再拘泥于刻板的生活与教育模式,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喜欢将自己的人生格言挂在嘴上,自信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着全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他们不断奋争,呼喊着自己不是“垮掉的一代”,要过轰轰烈烈的人生,要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要让青春有所担当,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因此,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另一个迫切任务。
三 学校管理者在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中的作用
如今的育人对象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很有活力、很有想法,对人生、社会、学术、生活甚至是性观念都有独特的见解,这就无形中要求育人工作应当有针对性地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 因势利导,以学生为本
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育模式,这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只有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才能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有一位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一幢由三幢太楼组合在一起的很大的办公大楼时,设计的三个出人口都没有标明连通的小道。大楼竣工后,他要求工人把大楼四周的空地上都种上草。夏天过后,草地上被进出大楼的人们踩出了三条小路,走得多的宽一些,走得少的窄一些。于是,建筑设计师就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铺就了通向大楼的人行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在有着清晰目标的同时,更是一个“顺性而为”的过程。
(二)制定明确的目标,提升规划未来的能力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是学生产生迷茫的重要原因之一。目标既不能过高、不切实际,也不能过低、没有挑战性。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可操作性,制定目标和计划,并把行为目标分解成便于定期检查的阶段性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定位,没有价值标准,也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生命的意义。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把握机遇,发挥新生入学教育的作用,抓住时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规划:大学四年要学会哪些东西,毕业之后要去哪里工作,从事什么行 业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只有制订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人生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注重学生管理团队建立,引导学生实现团队合作
一个人处在社会之中,必然要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特别是在知识和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完成一个目标,仅靠个人的知识和本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优势。这更要求大学生必须善于与人交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再优秀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配合。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监督、适时提醒、共同进步。取得进步时相互鼓励,平时相互提醒,相互督促。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营造积极氛围,让大学生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党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引领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要提供必要条件和帮助,使之成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有效载体。
应扩大他们社交范围,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进一步组织好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会及各类学生社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假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开阔眼界、感受生活,在实践中促进自身管理能力和与他人合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 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严格管理为核心
“90后”大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容易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彷徨和徘徊中白费时间。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促使学生重视学习,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学生有了学习压倒一切的观点,动力有了,主动性就出来了。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念。以学为主,树立形象。
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利用党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引领学生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必要条件和帮助,使之成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有效载体。做好人本管理,要一切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把亲情与友情融入日常管理之中,让远离父母的大学生感受到家庭温暖和人文关怀。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多从正面肯定,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让学生时刻生活在成就感中,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殷相国,对大学生管理教育的几点认识[J],绥化学院学报,2007(6)
[3]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3
[4]杨峰,提升大学生管理理念和自我管理水平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
[5]李衍民,试论大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咨询导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