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是作者主持的北京市教委项目(SM200710038002)、北京市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06BdJG078)的研究成果,也是参与北京市人才创新团队、CBD研究基地项目的研究成果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不乏底层人才,即编码人才,学校培养的普遍是编程人员。但是,我们缺少高端人才,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性人才,缺少有国际背景的人才。没有高端人才,软件设计就没有方向,好比没有图纸,又怎么能建设高楼大厦,最多建造土房、小洋楼。制度创新方面,我们的主要障碍是激励机制难以彻底建立。由于自然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法人资本、国有资本的效率就难以充分发挥。新的改革就是要在工资待遇、激励制度、经理待遇、资本投资收益等各个市场向企业的边际效益主要创造者倾斜,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效益。我们的一些国情制约了有利于效率发挥的制度性发育,比如说金融机构隐性冗员仍然数量巨大,初步估计约有60%。这种人事制度背景下,许多促进效率的制度都不容易认真执行,金融机构表现出国家机关的特征。比如说,银行基层管理普遍存在干部阶层比较闲、普通员工阶层比较忙的这种现象。比如说,金融机构裁员困难重重,打破论资排辈的资历观念的动力更是不足。我们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文化也呈现计划经济的许多特色。我们的金融制度变革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到文化观念上,体现到人才的尊重上,而不只是“上市”良药包治百病。
在这个地方笔者特别要强调文化的特性。文化在社会系统里属于上层建筑,是生产力系统运动带动生产关系系统和上层建筑运动的结果。文化在生产关系系统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超越时空和个体生理限制,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属于整个社会控制系统的思想控制系统。文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文化建设自身,而在于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的复杂运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就是,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控制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这是不可能短期实现的。或者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来说,生产力是原因,文化是结果,试图通过结果来直接改变原因是不可能实现,但结果对原因的间接的、长期的改变努力是有可能取得成效的。文化工作暴风骤雨式的方法是错误的,只能和风细雨地采取中医疗法。
制度创新的障碍来自以下方面:(1)一定的落后的机制和落后机制中受益的人相互作用,直接与改革力量正面或隐性交锋,阻滞改革,消耗改革动能。(2)如果制度改革缺少配套措施和配套环境,存在制度瓶颈,则各种不协调因素会侧面、隐性地阻滞改革,消耗改革动能。(3)各种阻滞改革的隐性因素积累到一定力量,就可能会显性地阻滞改革,并有可能最终宣示改革的失败。
改革虽然促进了宏微观效率的提高,但微观上毕竟是一种利益调整。在这个利益调整过程中有两种消极情况,一是当事人调整得比较慢,难以适应时事变化,二是当事人拒绝调整。当事人调整比较慢,比如说金融机构让许多四十五岁的员工提前退休,就是因为这部分员工的素质很难通过教育、自学等方式提高到满足企业的需要。当事人拒绝调整这种情况,如中高层领导等政策制定者通过影响改革措施来阻滞改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拒绝改革只会危害自己的利益,甚至为社会所抛弃。当然,也有少数极端情况,比如说普通员工杀死改革措施执行者的情况。这在前朱总理1993年“砸破三铁”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尤其突出。
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复杂得多。二者的关系是:制度创新制约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会推动技术创新。这个关系的基础就是市场和竞争,其本质是一种自适应性强的权力配置结构。理想的情况是:市场上不存在明显的垄断,大家都公平竞争,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寻求竞争优势,从而,生产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相反地,如果市场上垄断和裙带主义等盛行,则市场竞争的主要武器就不是创新,而是贿赂、社会关系等,则竞争的结果就不再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组织制度的完善,而是利益集团对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成果的抢夺。美国对商业贿赂的处罚较重,因为建立在腐败基础上的市场和竞争是失效的。市场中存在一定程度上势均力敌的竞争者,或者存在潜在的竞争者,以打破或威胁现有垄断。公平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市场的作用就要打折扣。计划经济为什么失败?计划经济依赖的是行政垄断、金融垄断、市场垄断,没有内在的竞争力量,在战争危机下建立起来的卓有成效的计划经济模式,其生机和活力在和平时期就逐渐被消耗殆尽,蜕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市场的作用有:(1)降低交易成本。(2)价格信号为资源配置批示方向。(3)为生产运营和创业提供各种条件,如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等,使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创业能继续下去。市场要解决的是生产什么,如何高效生产的问题,为此必须有一定的机制以达成此目标。这就是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公平竞争,配合计划等手段,可以提高生产力。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目前的情况是:(1)国内技术自主创新缺少经验参照,电子金融高端市场为国外公司所占据。一定时间内,技术自主创新只在局部范围内存在,如生物特征识别。(2)电子金融制度创新需要战略上的重视与安排。电子金融技术可以推进制度创新,比如说金融机构组织制度、市场组织制度,但若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战略认识方面的配合,这种过程可能就会受到阻碍,从而使制度演化过程曲折化。
我们是在金融制度比国外落后的情况下,开始面对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的。我们的主要不足是缺少有国际经验的人才,以便在制度创新和业务经验的内核下使用技术创新这个升级金融能力的新式武器。没有经验,我们就只能自己摸索,那就可能付出学费。而且,推进的速度也只能很慢,以便在一项政策措施等实施之后,等待经济系统的适当反应,之后才能继续做出决策。
为此,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
1.人才对策。(1)招纳国际人才,并辅以其应的资金调度、战略实施等权力,以释放人才使用的效益。(2)在国外开办银行,并实现员工本地化,尝试建立国际通行的激励制度,尝试进行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方面的研究,招募、培养、储蓄人才。(3)建立国内高级猎头市场,从而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
2.宏观创新体系对策。(1)我们要知道哪些方面的技术、基础知识不如别人,以便确定努力的方向,制定相应战略。这方面,要加大国家的投入,特别是企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国家的投入要能够弥补空缺。国家要培育高科技企业,最终使高科技企业有能力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2)加强创新体系中薄弱链条的建设,比如说基础研究和专利,比如说孵化和风险投资。鼓励高科技人员团队创业,建立技术交易市场,探索技术交易的适当形式。(3)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改善投入机制,避免论资排辈对年轻人才的浪费和压制。这种机制主要通过市场手段,鼓励高科技研发基金的发展,并给予税收优惠、免税等政策。没有相应的税收减免,没有相应的金融支持,高科技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3.微观制度建设,特别是激励、支持、鉴别等方面的共识与制度。(1)高科技人才的激励要足够充分。当社会对高科技人才创业成功或者技术人才产品开发成功的奖励足够大时,不但技术人员可以依靠资金继续做大做强,而且全社会也树立了模范效应,从而使高科技创业者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了统一。高科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机制,是成熟型知识社会的典型特征。(2)市场发育出专门评价技术专利、交易搓合等中介机构,以及评价各科研机构特长与能力、各科研人员主要能力等的基础知识库等,以便为技术创新的投入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降低对技术研发人员筛选的交易成本。
4.热点问题的跟踪。适时集中精力推进重大技术创新,扩散、深化现有优势领域,由点成片,在非优势领域则跟踪研究,进行知识积累。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任重道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由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在知识产权上表现为商业利益,许多领域已经为外国所占领,自主创新剩下的空间不大。我国的主要作为,一是在新的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二是应用国外还没有广泛使用的专利提供商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创新。由于IT技术更新很快,我们有着很大的自主创新机会。相信通过倾注国力,经过十到二十年,我们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可以上一个大台阶。我们的数据库产品、通讯标准、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要达到自主创新的水平,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最后,本文所指的任重道远,并不是说时间就一定很长。如果我们倾举国之力进行自主创新,科技突破以点带面,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不见得特别长,但是,这种任重道远,也就是说工作量的巨大和任务的艰巨,却是没变的。路难走,在于人。如果人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任重道远又是指日可待的。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不乏底层人才,即编码人才,学校培养的普遍是编程人员。但是,我们缺少高端人才,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性人才,缺少有国际背景的人才。没有高端人才,软件设计就没有方向,好比没有图纸,又怎么能建设高楼大厦,最多建造土房、小洋楼。制度创新方面,我们的主要障碍是激励机制难以彻底建立。由于自然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法人资本、国有资本的效率就难以充分发挥。新的改革就是要在工资待遇、激励制度、经理待遇、资本投资收益等各个市场向企业的边际效益主要创造者倾斜,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效益。我们的一些国情制约了有利于效率发挥的制度性发育,比如说金融机构隐性冗员仍然数量巨大,初步估计约有60%。这种人事制度背景下,许多促进效率的制度都不容易认真执行,金融机构表现出国家机关的特征。比如说,银行基层管理普遍存在干部阶层比较闲、普通员工阶层比较忙的这种现象。比如说,金融机构裁员困难重重,打破论资排辈的资历观念的动力更是不足。我们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文化也呈现计划经济的许多特色。我们的金融制度变革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到文化观念上,体现到人才的尊重上,而不只是“上市”良药包治百病。
在这个地方笔者特别要强调文化的特性。文化在社会系统里属于上层建筑,是生产力系统运动带动生产关系系统和上层建筑运动的结果。文化在生产关系系统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超越时空和个体生理限制,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属于整个社会控制系统的思想控制系统。文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文化建设自身,而在于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的复杂运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就是,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控制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这是不可能短期实现的。或者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来说,生产力是原因,文化是结果,试图通过结果来直接改变原因是不可能实现,但结果对原因的间接的、长期的改变努力是有可能取得成效的。文化工作暴风骤雨式的方法是错误的,只能和风细雨地采取中医疗法。
制度创新的障碍来自以下方面:(1)一定的落后的机制和落后机制中受益的人相互作用,直接与改革力量正面或隐性交锋,阻滞改革,消耗改革动能。(2)如果制度改革缺少配套措施和配套环境,存在制度瓶颈,则各种不协调因素会侧面、隐性地阻滞改革,消耗改革动能。(3)各种阻滞改革的隐性因素积累到一定力量,就可能会显性地阻滞改革,并有可能最终宣示改革的失败。
改革虽然促进了宏微观效率的提高,但微观上毕竟是一种利益调整。在这个利益调整过程中有两种消极情况,一是当事人调整得比较慢,难以适应时事变化,二是当事人拒绝调整。当事人调整比较慢,比如说金融机构让许多四十五岁的员工提前退休,就是因为这部分员工的素质很难通过教育、自学等方式提高到满足企业的需要。当事人拒绝调整这种情况,如中高层领导等政策制定者通过影响改革措施来阻滞改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拒绝改革只会危害自己的利益,甚至为社会所抛弃。当然,也有少数极端情况,比如说普通员工杀死改革措施执行者的情况。这在前朱总理1993年“砸破三铁”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尤其突出。
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复杂得多。二者的关系是:制度创新制约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会推动技术创新。这个关系的基础就是市场和竞争,其本质是一种自适应性强的权力配置结构。理想的情况是:市场上不存在明显的垄断,大家都公平竞争,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寻求竞争优势,从而,生产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相反地,如果市场上垄断和裙带主义等盛行,则市场竞争的主要武器就不是创新,而是贿赂、社会关系等,则竞争的结果就不再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组织制度的完善,而是利益集团对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成果的抢夺。美国对商业贿赂的处罚较重,因为建立在腐败基础上的市场和竞争是失效的。市场中存在一定程度上势均力敌的竞争者,或者存在潜在的竞争者,以打破或威胁现有垄断。公平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市场的作用就要打折扣。计划经济为什么失败?计划经济依赖的是行政垄断、金融垄断、市场垄断,没有内在的竞争力量,在战争危机下建立起来的卓有成效的计划经济模式,其生机和活力在和平时期就逐渐被消耗殆尽,蜕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市场的作用有:(1)降低交易成本。(2)价格信号为资源配置批示方向。(3)为生产运营和创业提供各种条件,如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等,使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创业能继续下去。市场要解决的是生产什么,如何高效生产的问题,为此必须有一定的机制以达成此目标。这就是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公平竞争,配合计划等手段,可以提高生产力。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目前的情况是:(1)国内技术自主创新缺少经验参照,电子金融高端市场为国外公司所占据。一定时间内,技术自主创新只在局部范围内存在,如生物特征识别。(2)电子金融制度创新需要战略上的重视与安排。电子金融技术可以推进制度创新,比如说金融机构组织制度、市场组织制度,但若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战略认识方面的配合,这种过程可能就会受到阻碍,从而使制度演化过程曲折化。
我们是在金融制度比国外落后的情况下,开始面对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的。我们的主要不足是缺少有国际经验的人才,以便在制度创新和业务经验的内核下使用技术创新这个升级金融能力的新式武器。没有经验,我们就只能自己摸索,那就可能付出学费。而且,推进的速度也只能很慢,以便在一项政策措施等实施之后,等待经济系统的适当反应,之后才能继续做出决策。
为此,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
1.人才对策。(1)招纳国际人才,并辅以其应的资金调度、战略实施等权力,以释放人才使用的效益。(2)在国外开办银行,并实现员工本地化,尝试建立国际通行的激励制度,尝试进行电子金融自主创新方面的研究,招募、培养、储蓄人才。(3)建立国内高级猎头市场,从而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
2.宏观创新体系对策。(1)我们要知道哪些方面的技术、基础知识不如别人,以便确定努力的方向,制定相应战略。这方面,要加大国家的投入,特别是企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国家的投入要能够弥补空缺。国家要培育高科技企业,最终使高科技企业有能力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2)加强创新体系中薄弱链条的建设,比如说基础研究和专利,比如说孵化和风险投资。鼓励高科技人员团队创业,建立技术交易市场,探索技术交易的适当形式。(3)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改善投入机制,避免论资排辈对年轻人才的浪费和压制。这种机制主要通过市场手段,鼓励高科技研发基金的发展,并给予税收优惠、免税等政策。没有相应的税收减免,没有相应的金融支持,高科技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3.微观制度建设,特别是激励、支持、鉴别等方面的共识与制度。(1)高科技人才的激励要足够充分。当社会对高科技人才创业成功或者技术人才产品开发成功的奖励足够大时,不但技术人员可以依靠资金继续做大做强,而且全社会也树立了模范效应,从而使高科技创业者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了统一。高科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机制,是成熟型知识社会的典型特征。(2)市场发育出专门评价技术专利、交易搓合等中介机构,以及评价各科研机构特长与能力、各科研人员主要能力等的基础知识库等,以便为技术创新的投入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降低对技术研发人员筛选的交易成本。
4.热点问题的跟踪。适时集中精力推进重大技术创新,扩散、深化现有优势领域,由点成片,在非优势领域则跟踪研究,进行知识积累。
电子金融自主创新任重道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由于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在知识产权上表现为商业利益,许多领域已经为外国所占领,自主创新剩下的空间不大。我国的主要作为,一是在新的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二是应用国外还没有广泛使用的专利提供商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创新。由于IT技术更新很快,我们有着很大的自主创新机会。相信通过倾注国力,经过十到二十年,我们的电子金融自主创新可以上一个大台阶。我们的数据库产品、通讯标准、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要达到自主创新的水平,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最后,本文所指的任重道远,并不是说时间就一定很长。如果我们倾举国之力进行自主创新,科技突破以点带面,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不见得特别长,但是,这种任重道远,也就是说工作量的巨大和任务的艰巨,却是没变的。路难走,在于人。如果人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任重道远又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