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胃窦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与胃窦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生存的差异,探讨AEG与胃窦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239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选取同期313例胃窦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入选标准:(1)均接受过根治性手术(R0切除);(2)术后组织标本病理检验证实为AEG或胃窦腺癌;(3)术前均未行新辅助放、化疗;(4)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5)排除非肿瘤相关原因死亡的患者。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患者的总体生存(OS)进行对比,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AEG和胃窦癌患者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与胃窦腺癌组比,AEG组患者男性比例更高[82.0%(196/239)比65.2%(204/313),χ2=19.243,P<0.001],年龄偏大[(60±10)岁比(55±12)岁,t=4.895,P<0.001],肿瘤直径偏大[(5.6±2.4)cm比(5.0±3.3)cm,t=2.480,P=0.013],T4期比例更高[64.8%(155/239)比55.6%(174/313),Z=-3.998,P<0.001],以及TNM分期偏晚[Ⅲ期比例:60.7%(145/239)比55.6%(174/313),Z=-2.564,P=0.010]。而两组间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EG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3.6(3.0~60.0)个月,5年生存率为33.5%;胃窦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0.0(3.0~60.0)个月,5年生存率为5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AEG组患者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红蛋白检测水平(<130 g/L和≥130 g/L两组5年OS分别为24.0%和39.9%,P=0.006)、肿瘤直径(<5 cm和≥5 cm两组5年OS分别为41.9%和28.8%,P=0.014)、N分期(N0、N1、N2、N3a和N3b期5年OS分别为42.2%、40.9%、31.7%、15.8%和9.0%,P<0.001)和TNM分期(Ⅰ、Ⅱ、Ⅲ期5年OS分别为56.2%、38.5%和28.3%,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差的N分期是AEG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04,95%CI:1.164~1.693,P<0.001),而血红蛋白水平≥130 g/L是AEG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HR=0.689,95%CI:0.501~0.946,P=0.021)。对胃窦癌组患者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40 g/L者和≥40 g/L者5年OS分别为49.1%和61.1%,P=0.021)、肿瘤直径(<5 cm者和≥5 cm者5年OS分别为74.2%和39.9%,P<0.001)、T分期(T1期、T2期、T3期、T4期5年OS分别为98.3%、83.3%、50.0%和36.8%,P<0.001)、N分期(N0期、N1期、N2期、N3a期及N3b期5年OS分别为89.0%、62.3%、50.0%、33.9%和10.3%,P<0.001)和TNM分期(Ⅰ期、Ⅱ期及Ⅲ期5年OS分别为97.3%、75.8%及32.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差的T分期(HR=1.516,95%CI:1.060~2.167,P=0.023)和N分期(HR=1.453,95%CI:1.209~1.747,P<0.001)是影响胃窦腺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与胃窦腺癌比,AEG预后较差,病理分期较晚,原发病灶较大。N分期和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AEG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T分期和N分期是影响胃窦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

其他文献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殊群体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社会是法治社会,"农民工"作为
低位直肠疾病的手术治疗已逐步从开腹扩大根治性手术转变为腔镜微创手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采用腔镜技术与经肛入路结合,很好地解决了低位直肠癌手术中显露困难的问题,已成为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新选择。进一步地,我们把在腔镜技术的基础上,经肛管直肠这个自然腔道进行病灶切除的这一技术,命名为经肛腔镜手术。它属于经自然腔道手术(NOTES)理念的范畴,与传统术式相比,在达到相同治疗目的的同时,具备创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10%~15%的GIST不存在C-kit/PDGFRA基因突变,称为野生型GIST,其分子机制和临床特征与C-kit/PDGFRA突变型GIST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野生型GIST可分为SDH缺陷型、NF1相关性、BRAF突变型、KRAS突变型以及四重野生型GIST。本文对不同野生型GIST临床特征与靶向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是否能够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关系到能否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也是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关键.失地
伊马替尼开启了胃肠间质瘤(GIST)精准治疗的时代,而近年来面对伊马替尼的耐药,始终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药物。近期一系列新药的出现,不仅为打破这一局面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再次验证了GIST药物研发仍需锁定驱动基因作为主要靶点。其中以阿泊替尼和瑞普替尼为代表的新药,显示出了令人惊喜的疗效,同时,其可能带动GIST药物治疗开启新的局面。以不同原发基因突变与继发耐药突变为引导的GIST药物精准治疗,必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