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材料
近20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感触颇多,教训不少,经验与体会也有一些。就拿阅读教学来说,笔者越来越深切、明晰地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应渗透两种基本理念,体现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即:大语文观与小語文观。
所谓大语文观,也即从生活、社会、课内、课外,方方面面学习并运用语文的观念。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尽可能多地利用文学和文化资源,丰富学生情感,熏染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新课标基本理念中也有类似的导向与要求:阅读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张彬福教授也曾说过: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阅读者。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泄、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都上成这种宽泛、自由、各取所好、各有所秉的心智活动或信息获取课。那么你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失败的。你手下的孩子们也许学语文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但考试时却不一定能得高分。笔者认为:即使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用讳言分数吧!又有哪一个教育主管部门、哪一所学校不是以分数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呢?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语文成绩大进,还应把语文教学纳入到具体的学科范围内,把阅读当作一种技能来训练,在教学中分文体、分类别,系统、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使之规模化,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成绩。这就是所谓的“小语文观”,它着眼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看,就要推荐给学生大量相关材料。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直接语文材料的接触中去认识语文、了解语文、爱语文。加深并拓宽对相关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因学生自制能力、时间限制、阅读材料缺乏等主客观因素所限,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合理配备阅读材料,增加课内阅读量。具体做法有:
1.配备与课文题目相同或相近的文章,以加深对课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比如在学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后,可集中推荐一组表现父爱的文章供学生欣赏、品读。如《本能的父亲》、《父亲染发》、《父亲的斧头》、《父亲不写信》、《有一种奇迹叫父亲》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有更深的体会,并把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现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唱唱崔京浩在电视连续剧《咱爸咱妈》中的主题曲《父亲》。相信对主题的烘托、情感的升华,都会有很大的助力。
2.配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类型的作品,以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比如学了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他的《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作品,学生就会对欧?亨利短篇小说“含泪微笑”的风格,出人意料的结局,耐人寻味的故事,细腻动人的笔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再比如把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的片断节选《第一堂课》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节选与七年级下册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放在一起阅读,学生势必会对侵略者铁蹄践踏下人民的悲愤和屈辱有更深的理解,对爱国和亡国有更深的理解。
3.配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加以延伸和拓展。相同题材的如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内)和矛盾《雷雨前》(课外),《勇气》(课内)和《生死攸关的烛台》(课外);相反或相对题材的如“春”对“秋”,“夏”对“冬”,“伟大”对“平凡”等。
4.配备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受到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熏陶与感染。“爱国”可以是诗,深情地吟诵;“ 爱国”可以是文,细细地品读;“爱国”可以是歌,在唱和中受到感染;“爱国”可以是曲,于聆听时得到升华。
5.配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起到导入、对照、烘托、拓展等不同作用。如用歌曲《三月三》引入鲁迅《风筝》,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在比较之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用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和《红色娘子军》军歌作为《木兰诗》主题之一的辅助理解材料,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如:《愚公移山》(歌曲)和《愚公移山》(课文);《在水一方》(歌曲)和,《蒹葭》(课文);《松花江上》(歌曲)和《土地的誓言》(课文)等等,不一而足。只要你做有心人,材料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从小语文的角度看,则可利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课文训练学生各种阅读题型的解答技巧及规律。这一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中考阅读三大文体各自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教给学生。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及作用、记叙的详略、景物描写的作用、记叙的线索、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开头、结尾、伏笔、悬念、过渡、照应、一语双关……;说明文的对象、特征,方法及作用,顺序和结构,说明的内容,语言特色……;议论文论点及其所在位置和提出的方法、论据的类型、根据要求补充论据、论证的方式和方法及各自作用、论证的结构、议论文的语言特色等。此外,还有必要把小说和散文单拿出来做专项阅读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真正提高。
初中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既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淀语文素养,又能训练解题规律与技巧的精品文章。身为语文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分别把这两种不同的阅读观渗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只要你有意识地去揣摸,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从“大”“小”两个角度去进行阅读引导与训练。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组写景散文,我们不是既可以把朱自清、老舍等人的其它名作推荐给学生,印发给学生;把不同作者写四季的精美诗文推荐给学生;甚至把学生作品中写景的文章拿来做对照阅读;又可以训练学生写景散文的某些阅读和写作技巧吗?
七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课《黄河,母亲河》可以利用地理知识(黄河的发源地、黄河的入海、流经省区、历史和现状、功绩和忧患等)、历史知识(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化遗址、我国历代沿黄河流域建都史实、沿黄河流域古战场遗址、沿黄河流域石窟文化等)、音乐感染(与黄河有关的音乐和歌曲,如《黄河大合唱》、《我们是黄河泰山》)等手段,来丰富本活动内容。以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忧患意识。这是基于“大语文观”的考虑,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品味,引导学生从其他学科、从不同渠道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若从“小语文观”的角度出发,则又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当然,语文教学应该是灵活机动的师生互动活动,而不应该搞成简单、机械的习题训练与解答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两种阅读观及具体指导策略有机结合起来,不割裂、不肢解,但也决不浮泛。力求使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能从这两个方面受益。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积淀中华文化底蕴的主动性,同时形成规范而灵活的解题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材料
近20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感触颇多,教训不少,经验与体会也有一些。就拿阅读教学来说,笔者越来越深切、明晰地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应渗透两种基本理念,体现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即:大语文观与小語文观。
所谓大语文观,也即从生活、社会、课内、课外,方方面面学习并运用语文的观念。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尽可能多地利用文学和文化资源,丰富学生情感,熏染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新课标基本理念中也有类似的导向与要求:阅读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张彬福教授也曾说过: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阅读者。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泄、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都上成这种宽泛、自由、各取所好、各有所秉的心智活动或信息获取课。那么你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失败的。你手下的孩子们也许学语文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但考试时却不一定能得高分。笔者认为:即使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用讳言分数吧!又有哪一个教育主管部门、哪一所学校不是以分数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呢?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语文成绩大进,还应把语文教学纳入到具体的学科范围内,把阅读当作一种技能来训练,在教学中分文体、分类别,系统、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使之规模化,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成绩。这就是所谓的“小语文观”,它着眼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看,就要推荐给学生大量相关材料。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直接语文材料的接触中去认识语文、了解语文、爱语文。加深并拓宽对相关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因学生自制能力、时间限制、阅读材料缺乏等主客观因素所限,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合理配备阅读材料,增加课内阅读量。具体做法有:
1.配备与课文题目相同或相近的文章,以加深对课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比如在学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后,可集中推荐一组表现父爱的文章供学生欣赏、品读。如《本能的父亲》、《父亲染发》、《父亲的斧头》、《父亲不写信》、《有一种奇迹叫父亲》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有更深的体会,并把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现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唱唱崔京浩在电视连续剧《咱爸咱妈》中的主题曲《父亲》。相信对主题的烘托、情感的升华,都会有很大的助力。
2.配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类型的作品,以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比如学了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他的《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作品,学生就会对欧?亨利短篇小说“含泪微笑”的风格,出人意料的结局,耐人寻味的故事,细腻动人的笔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再比如把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的片断节选《第一堂课》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节选与七年级下册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放在一起阅读,学生势必会对侵略者铁蹄践踏下人民的悲愤和屈辱有更深的理解,对爱国和亡国有更深的理解。
3.配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加以延伸和拓展。相同题材的如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内)和矛盾《雷雨前》(课外),《勇气》(课内)和《生死攸关的烛台》(课外);相反或相对题材的如“春”对“秋”,“夏”对“冬”,“伟大”对“平凡”等。
4.配备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受到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熏陶与感染。“爱国”可以是诗,深情地吟诵;“ 爱国”可以是文,细细地品读;“爱国”可以是歌,在唱和中受到感染;“爱国”可以是曲,于聆听时得到升华。
5.配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起到导入、对照、烘托、拓展等不同作用。如用歌曲《三月三》引入鲁迅《风筝》,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在比较之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用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和《红色娘子军》军歌作为《木兰诗》主题之一的辅助理解材料,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如:《愚公移山》(歌曲)和《愚公移山》(课文);《在水一方》(歌曲)和,《蒹葭》(课文);《松花江上》(歌曲)和《土地的誓言》(课文)等等,不一而足。只要你做有心人,材料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从小语文的角度看,则可利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课文训练学生各种阅读题型的解答技巧及规律。这一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中考阅读三大文体各自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教给学生。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及作用、记叙的详略、景物描写的作用、记叙的线索、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开头、结尾、伏笔、悬念、过渡、照应、一语双关……;说明文的对象、特征,方法及作用,顺序和结构,说明的内容,语言特色……;议论文论点及其所在位置和提出的方法、论据的类型、根据要求补充论据、论证的方式和方法及各自作用、论证的结构、议论文的语言特色等。此外,还有必要把小说和散文单拿出来做专项阅读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真正提高。
初中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既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淀语文素养,又能训练解题规律与技巧的精品文章。身为语文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分别把这两种不同的阅读观渗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只要你有意识地去揣摸,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从“大”“小”两个角度去进行阅读引导与训练。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组写景散文,我们不是既可以把朱自清、老舍等人的其它名作推荐给学生,印发给学生;把不同作者写四季的精美诗文推荐给学生;甚至把学生作品中写景的文章拿来做对照阅读;又可以训练学生写景散文的某些阅读和写作技巧吗?
七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课《黄河,母亲河》可以利用地理知识(黄河的发源地、黄河的入海、流经省区、历史和现状、功绩和忧患等)、历史知识(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化遗址、我国历代沿黄河流域建都史实、沿黄河流域古战场遗址、沿黄河流域石窟文化等)、音乐感染(与黄河有关的音乐和歌曲,如《黄河大合唱》、《我们是黄河泰山》)等手段,来丰富本活动内容。以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忧患意识。这是基于“大语文观”的考虑,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品味,引导学生从其他学科、从不同渠道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若从“小语文观”的角度出发,则又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当然,语文教学应该是灵活机动的师生互动活动,而不应该搞成简单、机械的习题训练与解答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两种阅读观及具体指导策略有机结合起来,不割裂、不肢解,但也决不浮泛。力求使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能从这两个方面受益。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积淀中华文化底蕴的主动性,同时形成规范而灵活的解题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