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而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树立数学生活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形象,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元素;理解
小学生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处于以具象思维的阶段,而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是感觉晦涩难懂,不明所以。而“生活元素”的引入,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发现数学问题,并以兴趣支撑学生探索,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切实掌握数学知识。以下是笔者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生活道具,增强课堂趣味性
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越来越多,不论是例题,还是知识拓展都能够找到生活的影子,这为小学生数学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数学生活意识的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可以引入生活道具,让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和文字更加鲜活,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需要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此教师在课堂中准备了剪刀和彩纸,根据教材指示,将它们分别剪成衣服、圣诞树、桃心、葫芦,并依次展示给学生观看,瞬间勾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剪纸,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其他学生则作为“评委”,进行投票,得票率高的学生便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们喜爱的玩具作为道具,如风筝、飞机模型、蝴蝶结等,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理解力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中强有力的教学辅助工作,为教师教学带来了“光明”。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表示想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只能依靠语言表达,其效果甚微,学生很难走入情境中。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便可以改善这一环节,不仅能够播放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同时搭配网络检索功能,实现教育的共享性与连接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生活是连续的、动态变化的。为了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生活感受,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立足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生活画面,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小红今天过8岁生日,爸爸妈妈让她吹蜡烛许愿,她说她想快快长大,等到十八岁成年之后(同时画面显示日历时间变化),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庭负担。”该视频能够引起该阶段学生的生活共鸣,让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视频画面展示生活场景,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当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化问题转移学生思维:“大家看到视频中的变化的日历了吗?那是时间在飞快的运转,哪位同学知道怎么衡量时间?”从而引出“年、月、日”的概念。紧接着,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精美的电子课件,内容包括2011年的日历,以及2020年的日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日,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日期在课件上进行标注,形成互动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进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年、月、日”。
三、生活作业,巩固学生数学能力
小学生的记忆力是短暂性的,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知识总结与巩固环节,尽量延长学生的知识记忆,帮助学生牢牢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讓学生在日常中实地考察,发现数学问题,并思考实际问题,从而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教师需要把握一个“度”,衡量学生能力与生活作业之间的平衡,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难度也要保证小学生可以完成,避免出现大家都“望其项背”的生活作业。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按角分类、按边分类的知识总结,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并将其画在一张纸上(画满即可),标志其属于哪一种三角形,该方式既能够调动学生的训练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总之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印记,不仅能够加强自身的数学生活意识,同时也能够巩固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切实完成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主要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后希望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成长为优质的数学小达人。
参考文献:
[1]张新林.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58.
[2]严治国,刘红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方法的运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5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元素;理解
小学生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处于以具象思维的阶段,而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是感觉晦涩难懂,不明所以。而“生活元素”的引入,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发现数学问题,并以兴趣支撑学生探索,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切实掌握数学知识。以下是笔者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生活道具,增强课堂趣味性
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越来越多,不论是例题,还是知识拓展都能够找到生活的影子,这为小学生数学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数学生活意识的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可以引入生活道具,让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和文字更加鲜活,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需要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此教师在课堂中准备了剪刀和彩纸,根据教材指示,将它们分别剪成衣服、圣诞树、桃心、葫芦,并依次展示给学生观看,瞬间勾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剪纸,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其他学生则作为“评委”,进行投票,得票率高的学生便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们喜爱的玩具作为道具,如风筝、飞机模型、蝴蝶结等,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理解力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中强有力的教学辅助工作,为教师教学带来了“光明”。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表示想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只能依靠语言表达,其效果甚微,学生很难走入情境中。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便可以改善这一环节,不仅能够播放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同时搭配网络检索功能,实现教育的共享性与连接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生活是连续的、动态变化的。为了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生活感受,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立足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生活画面,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小红今天过8岁生日,爸爸妈妈让她吹蜡烛许愿,她说她想快快长大,等到十八岁成年之后(同时画面显示日历时间变化),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庭负担。”该视频能够引起该阶段学生的生活共鸣,让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视频画面展示生活场景,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当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化问题转移学生思维:“大家看到视频中的变化的日历了吗?那是时间在飞快的运转,哪位同学知道怎么衡量时间?”从而引出“年、月、日”的概念。紧接着,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精美的电子课件,内容包括2011年的日历,以及2020年的日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日,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日期在课件上进行标注,形成互动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进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年、月、日”。
三、生活作业,巩固学生数学能力
小学生的记忆力是短暂性的,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知识总结与巩固环节,尽量延长学生的知识记忆,帮助学生牢牢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讓学生在日常中实地考察,发现数学问题,并思考实际问题,从而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教师需要把握一个“度”,衡量学生能力与生活作业之间的平衡,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难度也要保证小学生可以完成,避免出现大家都“望其项背”的生活作业。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按角分类、按边分类的知识总结,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并将其画在一张纸上(画满即可),标志其属于哪一种三角形,该方式既能够调动学生的训练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总之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印记,不仅能够加强自身的数学生活意识,同时也能够巩固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切实完成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主要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后希望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成长为优质的数学小达人。
参考文献:
[1]张新林.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58.
[2]严治国,刘红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方法的运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