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与永恒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521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间是一个概念,没有确切的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知的现象,历史上在文学艺术中一直都有关于时间的描述,在当代陶艺中时间这个主题也在被陶艺家不断探讨。文章以“迁徙泥性—2019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中孙月和李蓓两位陶艺家的作品为例,从分析两位陶艺家对时间观念的表达方式入手,探讨她们各自的艺术语言,阐述陶艺作品中关于时间性与时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陶艺;语言;时间性;时代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能确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当被各种自媒体信息轰炸时,记忆是零碎散乱的,时间的概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记录着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艺术家以各种媒介的艺术形式记录着关于时间的消逝,陶艺家通过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表述着自己对时间的理解。2019年9月28日,景德镇陶溪川举办了“迁徙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其中孙月的陶艺作品《时间切片》(图1)和李蓓的陶艺作品《光系列——日常》(图2)都是关于时间的描述,以一个陶艺家细腻而敏感的视角阐述现代人对于时间的认知。
  一、时间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凸显
  关于时间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描述在中国文学艺术中一直都有表现,在绘画中以北宋画家李成的《读碑窠石图》为例,用没有任何字迹的石碑象征时间的流逝。石碑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是历史的象征,古人以这种方式表述对时间流逝的叹息。在文学史中,北宋时期的金石学用各时期拓本的物质形式记录“往昔”的时间,不同时期的拓本定格了那个时期的记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1]这是用诗歌的艺术形式记录着古人对往昔已逝时间的感触。
  孙月以她独特的艺术视角在陶艺作品《时间切片》中解说现代人记录时间的方式,作品记录着她对于物质的记忆和感悟。人对于时空只是暂时的拥有者,终究会成为往昔,人恐惧时间的流逝,害怕个体生命的消失,在面对“物”的永恒性时,这种感受会被放大。孙月以陶瓷特有的绞胎工艺记录着泥土的积淀,这样的积淀犹如泥土自身一样悠久,用泥土标本表达着难以言说的感触,孙月以这种形式记录着时间关于物质记忆的精神寄托。
  “时光”被李蓓记录在胶片上,就像尹秀珍的装置作品《变化》一样,用黑白照片的形式反思着自己在这个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对个人存在提出了质问,作品不仅表达了“怀旧”和“纪念”这样的主题,还表现着对往昔时光的心理重构,通过艺术的手法将过去已逝岁月中的“遗物”展现出来,让人重新构建了时间和空间以达到在场的体验感。李蓓在陶艺作品《光系列——日常》中用胶片的形式呈放已逝岁月中的记忆,永远保存了她对生活和对自己的记忆。记忆每一次在大脑中的再次出现都是一次关于时间的感悟。她将自己特殊的体验展示给观众,把对当下的凝视和往昔的记忆进行并置,引发人的惆怅以及对往昔时光的心理重构。
  这两组作品对时间中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进行了有力的探讨,陶瓷作为一种造物的文化载体,陶艺家将自己抽象的精神观念注入其中转化为具象的物质呈现,引发人关于时间的思考。
  二、以材料媒介重塑个性语言
  陶瓷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有着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点,也有着其他材料没有的缺点。它的制作受到工艺的限制,整个制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思考的过程。陶瓷的工艺性是这种材料语言最吸引人的独特魅力,也最真实地反映了整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时间段。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天生就是敏感脆弱的代名词,同时又有着坚韧的张力。这种材料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过程,陶瓷材料本身的艺术语言就是关于时间的物质化。陶艺家用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去表述时间观念,就像是以“时间物质”表达“时间概念”。
  《时间切片》是孙月用陶瓷绞胎的特殊工艺去仿制时间,就像泥土被时间沉淀过一样,孙月用自己的理解通过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来解读自己捕捉到的时间痕迹。孙月的这种艺术表达是比较抽象的,她通过自己对时间观念的认知将感触积淀到陶艺作品中。
  《光系列——日常》是李蓓用陶瓷泥片成型的工艺将作品制作得轻薄脆弱,映射着胶片承载着的记忆也一样脆弱。李蓓将自身生活经验中的记忆转换到陶瓷上,再通过火的艺术将瞬间变成永恒,她通过陶艺作品定格了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事物使之成为永恒。李蓓以一种具象的艺术形式,将生存经验直观视觉化。
  这两组作品是两位陶艺家分别运用了陶瓷材料中不同的制作工艺,是陶艺家对工艺的精准把握,对细节以及作品整体性的把握。陶艺家对整组作品有着系统的思考,用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表述自己关于时间的认知,虽然题材一样,但是陶艺家分别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形态,这是陶艺家用个体自身的生存经验、个人意识对生命静态化的描摹。
  三、探索时代下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现代藝术发展从“星星美展”开始就有人确切地刻画描绘当下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时代特征下的现实生活。时至今日,各艺术门类都有以此为主题揭示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当下正处在一个全球化交融的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冲击着整个社会结构,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正处于一个新旧交融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变得极其多样化和复杂化。
  首先就是人类的大规模迁徙,以前在人们有固定的生活模式下很少会有人选择更换生存环境,改革开放以后,多元的经济模式促使人们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人们更愿意选择更换新的生存环境、谋求更好的生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以及现代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其次就是交通的便捷,现代的交通运输网络快速迅猛地发展,改变了以前人们对于空间距离的认知,以前交通阻塞人们很难想象两地之间可以快速转移,现在的人无需再考虑交通的问题。最后就是时代的信息化,信息把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距离缩短了,同时也造成了空间距离的割裂,现代人很少面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
  对于这个时代的感知,孙月将自己的理解融入陶艺作品里,将自己置身其中并不断以自身的经验体会时间的消逝,整组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有条码编号。时间是无穷无尽的,空间也是无穷无尽的,只有生命和当下是短暂的,只有当时间被清晰地标注才会弥留其中。这组作品的体量又是如此巨大,当人置身其中仿佛在时空里,孙月细腻的艺术表达力以及对技艺的控制力使这件作品准确地描摹了当下人的内心世界。
  李蓓的作品也表达了对这个时代的人文关怀,以胶片的形式捕捉时间,再放置零散琐碎的记忆片段,让人感受到时代下支离破碎的生活记忆。身处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聚的时候热闹喧嚣,独处的时候安静亦然,因为时常回想曾经的零星点点,所以记忆才弥足珍贵。这组作品就矗立在那里,观者凝视它就像照镜子一样,直视的是自己的内心。
  两位陶艺家用自己的艺术手法探索着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文关怀,当代生活中的观念表达和物化承载诠释出曾经的集体记忆及并置的生活场景,这是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意义内涵。
  四、结语
  这两组作品都是两位陶艺家对这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以人作为客观主体,以时间作为描述对象,确切地描绘着人在这个时代的细微末节的感触,真实而又准确。就像千百年来古人描述着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孙月和李蓓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重新解读了当下人们的时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M].肖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8-19.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匹夫》是近几年发现的汪曾祺的重要佚作之一,也是其中最长的一篇,就像《野草》蕴含着鲁迅的人生哲学一样,《匹夫》也包含着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初始密码。这不仅体现在主题上——作者浸润在中西文化思想中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也体现在结构上——《匹夫》是深合汪曾祺创作理念的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文体实验,还体现在语言上——从一开始就满怀读者意识的语言张力,同时也体现在小说最后一节——通过小说主人公之口表达出
期刊
摘 要:钢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目,教师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才可以让学生维持长时间的独立练习状态,而且该过程中,需要建立合适的管理标准和教学目标。文章探讨了以考核标准为目的的钢琴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意义,找到了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这类问题的具体改革方案,从而让钢琴课程的实际教育工作水平得到充分提升。  关键词:考核标准;教学改革;钢琴课程  注:本文系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以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目前湖湘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新存在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程度低、品牌建设滞后问题,进而提出形成产业链经营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集聚模式、做强品牌化经营模式三大发展对策。  关键词:湖湘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商业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O2O背景下湖湘特色工艺美术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16C0541)、2016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交融发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研究展的时代,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现代音乐家都开始积极探索中西结合的途径,使得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创新发展。文章以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为例,全面分析了这部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探索了整部钢琴作品的演奏过程,并从控制好速度与力度、灵活使用触键技巧、合理控制演奏中
期刊
摘 要:花瑶挑花是湖南省瑶族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花瑶挑花这一艺术形式却因使用功能逐渐消失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面对濒临灭绝的花瑶挑花艺术形式,只有不断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的芙蓉工匠艺术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文章以花瑶挑花芙蓉工匠人才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花瑶挑花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期刊
摘 要:宗教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其绘画内容受到本土和外来宗教的影响,绘画方式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宗教美术的综合影响。正是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水陆壁画的发展创造了沃土,也使得水陆壁画更具有丰富性、地域性和多样性。对水陆壁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获取其文化背景,了解其反映的时代特色和民众生活。文章以山西地区几堂水陆壁画为例,对水陆壁画的叙事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宗教绘画;
期刊
摘 要:公共空间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对城市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浙江绿谷”的城市品牌形象,深入调查丽水市区范围内的公共空间现状,提出文化挖掘、元素渗透、赋予生命等景观提升策略,拟对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提出利用景观的“色、香、味”和“形、声、影”等几种基于感官刺激的景观提升方法,以完善公共空间景观功能性,突出公共空间景观文化性内涵,促进人与自然环
期刊
摘 要: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不同的体系。中国山水画和英国风景画作为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代表,其差异不仅象征着绘画门类的不同,更蕴含着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趋向差异。如今现代艺术逐渐走向全球化,不同民族的艺术交往联系更加密切,界限更加模糊,中国画的创新也成了值得许多美术研究者探索的问题。文章以人文环境对民族美术的影响为核心,从工具、形式、构图、造型、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比中国山水画和英国风
期刊
摘 要:革命浪漫主义作为浪漫主义的一种类型,与人类生命的生存抗争紧密相关。英雄浪漫主义作为人类生命抗争的主旋律,曾经在人类史上谱写过无数生命的意义。在生命追求的崇高阶段,英雄浪漫主义也随着生命产生了崇高的位移,并成为一种崇高的生命信仰。  关键词:革命浪漫主义;生命追求;抗争;英雄浪漫主义;崇高;位移  革命浪漫主义是浪漫主义的一种类型,是人类生命理想中的一种崇高追求形态,与英雄浪漫主义同属一畴,
期刊
摘 要:“龙脉”一词具有浓厚的社会学和民俗风水学色彩,但是清代王原祁却借用“龙脉”来表达自身的绘画理念,使其成为古代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原祁将“龙脉”作为自己的绘画理念并非偶然,而是受到长期历史积累和人文风俗、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涉及社会学、民族学、美术学、文艺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文章通过多学科视角,探究我国古代绘画中的“龙脉”内涵。  关键词:古代艺文;“龙脉”;王原祁  我国传统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