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揭示的人学思想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入学质的飞跃。摆脫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形态》中他的人学思想,以便更好的理解作为世界主体的人。
  关键词:人的本质;现实的人;人的解放;人的发展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113—03
  
  《形态》中的人本主义色彩,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入学理沦,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论基础上,用唯物史观理论所理解的人本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出发点——“现实的人”
  
  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的德国哲学提出了批判,他这样说道: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条件。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将要展开的思想革命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东西出发,而是从有生命的个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而一切意识形态上的反射都源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过程,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验宋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但是,现实中的个人受社会关系的制约,马克思强调,“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马克思说:“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他还在1846年的《形态》中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人的本质涉及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异化,异化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支配和统治人本身。在此,异化是一个反映人的活动及其产物转化为统治人本身,与人相敌对的独立力量,从而人由社会历史过程的积极能动的主体变为消极被动的客体的范畴。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现实的人”中,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考察人的异化,从而揭示出入的异化的根源和实质,即分工和私有制。
  分工和私有制造成的个人的自发联合所产生的社会力量支配着每个人,是个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本质变为传统个人的力量。“受分工制的不同个人的分工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的生产力,由于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发地形成的,因此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利。”要消除异化,就要寻求解放。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价值诉求——无产阶级的解放
  
  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研究了社会与人的关系,他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要实现有个性的个人,不受已有阶级思想的控制就需要消灭这个阶级,也即消灭现有社会的劳动,实现自由的个人,这种自由的获得需要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解放全人类,只有建立起整个新的社会生存条件,作为个体的人才能获得自由,获得真正的解放。
  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建立马克思所況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也即在自由联合体的组织下人的关系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恰恰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交往形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争取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其实,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所以,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同人的解放的历史进程应是一致的,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条件正是人的解放的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而这两个条件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可以说,人的解放是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而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的解放,必须完成三个基本步骤。一是要夺取政权,二是发展生产力,达到最终消除因之而引发的人对人统治的根源。这一历史进程马克思称之为“经济的社会解放”。三是只要实现了上述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人才能够从“奴隶般的分工”中摆脱出来,组织成为“自由联合体”。马克思称这一目标为“人的自身的解放”。因此,要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就要创造实现这一解放的条件,最根本的是要创造高度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邓小平也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革命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交往这一角度来看,“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个人社会关系高度丰富的结果,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一个基本条件。交往的普遍发展会使人们炼出“新的品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人们也由“狭隘地域性存在”转变成“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既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也是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根源。
  其一,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技能和总结劳动经验。社会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而每个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个体都无法以其有限的能力去涉足无限的活动领域,而社会分工恰好为个体划分出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并使其在其中获得专门的知
其他文献
洛洛11月11日11时11分发来短信,说祝你丫节日快乐,希望这节日和你不分不离,比翼双飞!白头偕老!
期刊
摘 要:《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得意之作,无时无刻不透露出绝美的境界。其语言美、情境美、个性美等共同构成了整个篇章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语言美;情境美;个性美;身体美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81-02    明代戏曲《牡丹亭》的主“情”色彩使其具有不少艺术上的突破性,戏曲所塑造的绝美人物形象更具有打动人心的独特魅力。  一、语言美  《牡丹亭》之语言美主
摘 要:聊斋文化旅游是淄博地区在整个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随着淄博市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和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聊斋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有着巨大影响力和长久生命力的旅游项目,如今正逐步成为了淄博市特色突出的旅游精品。  关键词:聊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124-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目前物质
游戏的历史自然不能与源远流长的电影相比,但基本身的可玩性却能与你身临其境,重新诠释电影的魅力。为此,我们总结出十部较为经典的电影改编游戏大作,让你从另一种角度来品味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