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与方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学习在他们的生活中充当的角色并不是非常重要,其大部分时间在为生活所打拼,由于经济较为落后,以及生活和实际的压力,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于学习有较小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学生很难听懂。甚至,师生交流很困难,大多课程生很难听懂普通话,因此,沟通较难,交流难度高。总而言之,少数民族的小学课程教学举步维艰,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善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课程教学 困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41-02
  一、小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新困境
  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在针对现阶段课程教学中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并以教学技巧为研究重点的新型教学研究模式。使小学课程走出了以往死板的老师一人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现阶段小学课程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和流程,大大优化了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环境。然而,在这些新型教学方案的具体实践中,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课程教学中逐渐曝露出新的问题:虽然对于课程教学设计着专门的教学活动,而且对于学校的课堂运行反应不太强烈,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更为降低,对于这些活动存在着对付了事的现象;学生自己能主动积极学习的人较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督促学习的占大多数;学生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差生较多,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思考不到位,对于课程的积极性下降,导致成绩下滑。由此来看,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仍需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进行。根据分析,以上问题的出现,很大的部分是因为教师在小学基础课程的方案设计过程中过于偏向于教学的形式和流程,而忽视了当地学生的教学兴趣和选择,没有结合当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要在接下来的改革中重点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映情况,调动起所有的小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
  二、小学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针对以上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就从如何才能更好的调动全体小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改善少数地区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出发,讨论研究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应采用的新的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做到下面的几点要求:
  第一,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与实践。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要充分贴近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更不必说,对于那些课程成绩较差、基础欠缺、条件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贴近生活的原则、以及学会举一反三原则,来快色的提高小学生的课程基础。小学课程大都应该以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实施教学课程研究,这有助于让学生减少对小学课程知识的陌生感,增加熟悉度。而小学课程知识更是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把学习的课程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小学课程知识,更应该在社会大的环境背景下,寻找并发现相似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小学课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改善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的合理选择,是课程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的一种良好的办法,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应总结、研究分析、本校学生的学习困境,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学生对学习课程不感兴趣的很大原因在于学习课程思路难,学起来较为复杂。因此,只要解决了课程“难”这一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能够调动起来。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要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做好课后总结,归纳课程的不同的学习特点。
  第三,要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就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民族地区的学生在课堂上会存在听不懂的状况,这就需要他们在课后询问。“不耻下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学生来继承与发扬。只有学生敢于“不耻下问”学习才能有所提高。在传统的民族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全程教学的教学方式下,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少,致使学生对基础课堂内容难以理解的地方很难得到及时的解答,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难以提高。而在该教学技巧的指导下,特别注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要形成学生间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的学习习惯。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帮助、辅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逐步形成师生间共同提高的新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动员全体学生参加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一定的语言生动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把较之小学课程教学中较为深奥的课程知识转变为浅显易懂的内容。新课程改革理念也为小学课程教育提供了新型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法。综上所述,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亦步亦趋,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创新,以便能够真正的达到民族教育中以学习课程为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正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10(04)
  [2]何嘉.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28-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写作素材缺乏、学生阅读量有限教学、相关资源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种重要性和难度都在加深。许多农村孩子认为作文很难写,既找不到素材,又没有灵感,更不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学生甚至对写作文失去信心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小学阅读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本文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朗读时的点滴感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摘要】写读后感,不仅促使学生去阅读,也学习思考。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把阅读后的感想、启发写出来,这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笔形式。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小学生学习写读后感,存在的困惑不少。本文针对学生写读后感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  【关键词】读后感 困惑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生产管理中的核心技术——车间调度。然而以往对车间调度问题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确定性车间调度问题上,难以准确描述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随机因素。针对生产中往往存在着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求解不确定环境下车间调度问题的算法进行分析和设计。对车间调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分析模型的建模方法、输入与输出数据、模型优化目标,并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34-02  一个勤学好问的人,一生的知识都在不断注入的新的源泉变成一江流动的活水;对于不懂的知识害羞不敢发问的人,终身的知识变为一潭死水。这是一句学习上的至理名言,只有会问才会学,在当下新课程标准践行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应如何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
电动扳手是一种以电能为动力拧紧高强度螺栓的工具,电动扳手主要应用于钢结构安装等行业。电动扳手工作过程中是通过内部的行星轮系传动系统进行降速和扭矩的传递。目前国内的电动扳手效率普遍较低,如果安装预紧力较大的螺栓,需要更大的电机和输入功率,不仅增加了电能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电动扳手的重量。本文以高功率密度电动扳手行星轮系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优化分析。电动扳手传动系统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为2K-H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