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各种新的理念不断提出.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之下却引申出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些新理念与新教学模式能否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入手,一个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散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一切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有目的的提问、启发性的提问、由浅入深的提问、新颖的提问、科学的提问、明确的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科学性策略
所谓科学性,即真实、合理、准确的,课堂上提问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一个有效的提问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切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忌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有效提问的答案更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应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或是一个准确的范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追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目的性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内容,训练什么能力,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应心里有数.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三、课堂提问的启发性策略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能力提高,思维开拓.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启发性程度,因此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应能尽量展现思维过程,不应满足学生直接给出的结果,而应让学生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留出足够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四、课堂提问的有序性策略
所谓有序性,即符合认识规律的程序,一个有效的问题的设计要按照知识生成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学习映射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下列对应f是否为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1.A=B=R, f:取倒数.
2.A=B=R, f:平方.
3.A=B=R, f:乘2加1.
4.A=Z, B=R, f:取以10为底的对数.
5.A=N,1B=Z, f:取绝对值.
提问:
①些是映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②判断是与不是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
③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包含几类对应关系?
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映射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五、课堂提问的新颖性策略
所谓新颖性,即令人耳目一新.一个有效的课堂问题应具有新颖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就不能吸引学生.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例如,对数学归纳法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时,提问“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很难使学生产生疑问,但若改为提问“数学归纳法为什么要有两步证明过程?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假设’永远是假设吗?第二步证明中的K≥n0 (n0为n取第一个数值)的意义是什么?”则会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仅需要对知识进行回顾,而且还要去理解知识,这必然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六、课堂提问的明确性策略
所谓明确性,即表达明了清楚.一个有效的课堂问题的数学语言应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语言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比如“观察这两个集合,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个集合的元素特点,还是问集合表示方法的特点?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没有明确性,学生也不好回答.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在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以有效的提问为线索,带动学生学习,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头脑不再是被灌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课堂提问的科学性策略
所谓科学性,即真实、合理、准确的,课堂上提问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一个有效的提问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切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忌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有效提问的答案更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应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或是一个准确的范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追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目的性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内容,训练什么能力,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应心里有数.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三、课堂提问的启发性策略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能力提高,思维开拓.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启发性程度,因此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应能尽量展现思维过程,不应满足学生直接给出的结果,而应让学生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留出足够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四、课堂提问的有序性策略
所谓有序性,即符合认识规律的程序,一个有效的问题的设计要按照知识生成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学习映射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下列对应f是否为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1.A=B=R, f:取倒数.
2.A=B=R, f:平方.
3.A=B=R, f:乘2加1.
4.A=Z, B=R, f:取以10为底的对数.
5.A=N,1B=Z, f:取绝对值.
提问:
①些是映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②判断是与不是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
③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包含几类对应关系?
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映射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五、课堂提问的新颖性策略
所谓新颖性,即令人耳目一新.一个有效的课堂问题应具有新颖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就不能吸引学生.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例如,对数学归纳法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时,提问“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很难使学生产生疑问,但若改为提问“数学归纳法为什么要有两步证明过程?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假设’永远是假设吗?第二步证明中的K≥n0 (n0为n取第一个数值)的意义是什么?”则会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仅需要对知识进行回顾,而且还要去理解知识,这必然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六、课堂提问的明确性策略
所谓明确性,即表达明了清楚.一个有效的课堂问题的数学语言应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语言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比如“观察这两个集合,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个集合的元素特点,还是问集合表示方法的特点?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没有明确性,学生也不好回答.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在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以有效的提问为线索,带动学生学习,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头脑不再是被灌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