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玻璃的纯真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u5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能从我的作品里感受到平日生活中不经意的光与影,感受到拂面而过的清风,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来自于手艺人的心意。
  “从冰淇淋杯开始的缘分”
  今井美智与玻璃器皿的缘分,是从她在京都的东寺和北野天满宫古董市场闲逛时开始的。“明治至大正初期的玻璃冰淇淋杯吸引了我,我想亲手做一个那样的冰淇淋杯来吃冰淇淋。”透明的玻璃器皿竟有着温暖的感觉,她被这种微妙的感受深深吸引。当时今井仍在大学修读社会学科,但她对授课内容兴味索然,也对自己未来的道路彷徨不安。原本就对美术世界抱有憧憬的她,想要通过一个载体来表达自己的热爱。于是,她想自己制作拥有温暖感的玻璃器皿,并奔赴关东地区的一家玻璃研究所,从零开始学习玻璃器皿的制作。
  这款玻璃杯的灵感就是来自于第一次吸引她的那个冰淇淋杯。杯子倾斜适当,弧度豐满,厚度恰好。光线摇曳地透过杯壁,好似倾泻的阳光一样温暖。可以说,这件作品就是她的创作原点。
  “我希望能留住玻璃原本的模样”
  今井美智的玻璃作品执着于将素材本有的姿态呈现出来。她最喜欢玻璃在火焰中将熔未熔的时候。这种在窑里才特有的柔软姿态,被她保留了在最终的作品里,从中能感受到如她一般不造作的哲思。
  虽然已在学校学得所有制作玻璃的技术,但她选择只用石膏制模以及玻璃吹制的方式,来实现作品的创作与挑战。玻璃吹制与石膏制模对于玻璃制作而言,可以说是近乎相反的两种方法。比如玻璃吹制是由集中力和瞬间的判断来决定成品的好坏,一旦有了自己想创作的大致印象,接下来就是集中精神,将自己、玻璃素材与火焰融为一体。在这过程中几乎是没有思考时间的。另一方面,石膏制模则是从设计开始。一边用黏土制作,一边将想法具象化。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能制成想要的形态。但只有通过玻璃熔浆流入模型,凝固,敲碎模型,才会初见作品的样貌。打碎模型,并由此诞生新的作品。因此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制作玻璃器皿的过程中,因温度过高作者不能直接触碰。一般而言,越是触碰,越能看出作品的完成情况。而遵循自然所得也有它特有的风情和留白。今井就是执着于此,在不确定性带来的期待中制作出一个个惊喜。
  “想要制作出冲泡中国茶的茶器”
  “通过物品将人与人相连,是最有乐趣的事。就好像我们的相遇一样。”基于对中国茶的喜爱,今井又开始不断地创作玻璃茶器。从茶感知自然,从自然获取灵气,再将其转化为创作的能量。想要制作出能将最爱的茶愉快地冲泡出来的茶器,想要让大家都能认识到中国茶的美味,这样的心情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以感知到。
  茶则是她最倾注心力的茶器之一。创作时考虑到了茶叶的大小,茶人取用时是否顺手,还有将茶叶盛入后不过于抢眼的设计感,每一件都是尽可能将茶叶完美呈现的茶器。这些作品不只是实用的茶道具,更饱含了作者满满的心意。
其他文献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出了几道很有意思的题目,说其有意思,是因为题目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从语料到题干,都反映了命题人员对目前我国民族文化颓势的反思与忧思。而从学生的答题及我们对中学师生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确实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首先来看看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近日,腹地智慧2016设计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隆重举行。腹地设计论坛是川美立足西部丰富多样的传统民族文化与民间造物智慧,倾力打造的设计学科年度学术交流平台。腹地智慧2016设计论坛以“当代手工艺的复杂语境”为主题,探讨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再生与国家身份、文化认同的标签,既可以说机会重重,也可以说仍处于“语焉不详”的复杂语境与困境。作为本次论坛的重头戏,民俗学家徐
摘 要: 在2035遠景目标的强大背景下,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以文化自信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本文论述艺术在区域上的活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论述消费者体验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论述线下市场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 键 词: 艺术;消费者;经济;区域  一、艺术区域活用的表现  (一)社会空间  在后工业时代人的总动机和追求是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中的种
“十五少年意纵横,钧台麾下早安营。朱樱琥珀千层釉,富贵佛尊万世名。堪出老牛耕地力,欣闻雏凤破云声。而今已是从心所,不易坊中易大成。”河南陶瓷馆馆长李玄同特意为杨志作了这首诗,写尽了半个多世纪来,杨志与钧瓷的故事,有生活中的甜苦,也有钧瓷世界里的小幸福。  较真的杨志  9月15日的夜晚有些微凉,距离杨志70岁生日刚好过去4个月。  杨志守在窑炉边,看着火焰直往上蹿。前段时间一直下雨,这几天好不容易
摘 要: 该文分析设计实训中常见的“功能与形式之辩”的问题,以当代系统设计理论为解决方向,探讨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设施与环境三者的不同关系,并结合设计程序进行教学思考,以求为今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公共设施;功能与形式;系统设计方法;教学改革  一、背景介绍  功能与形式之辩是西方乃至东方古老的设计命题,19世纪中叶以来,技术变革引发社会结构转变,而新
从唐至今千余载,东阳木雕造就了无数木雕艺人匠人之名,也成就了著名的“中国木雕之乡”。木雕艺人陆光正,全国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工艺美术行家们称为“国之瑰宝”,亦是“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陆光正召集10多位木雕大师组成设计班子,将古老的东阳木雕与现代建筑装饰结合,带动东阳40多家企业1 600多人,完成无锡灵山梵宫15 000多平方米、令人叹为观止的木雕装饰。这是清故宫以后最大的一项史诗级木雕
我们缺一个杯子吗?  这是18年前,吕永中在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做老师时,对国内外不断诞生的设计项目发出的疑问:设计是什么?我们还缺一个杯子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8年后,在上海半木之家举办的“吕永中:10年创作手稿展”上,他将当时写在笔记本上的这句话展出,再次向当下的设计提出质疑,引人思考。  家具设计哲学家从最初的灵感捕捉,到设计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修改,到最后敲定成稿,吕永中的创作过程几
我們通过适当的设计、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工艺文化产品,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日用价值,延续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
缂丝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织造工艺,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常用来织造皇帝皇后的服饰、御真(御容像),也用来摹缂名人书画。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缂丝有着“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之美誉;又富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名。  缂丝的织造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采用“细经粗纬、通经断纬、以纬缂经”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复杂而独特的技法赋予了缂丝织
作者:【美】托娃·马丁 著 孙婷婷 译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人们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失去了手工制作的温馨的氛围和优雅的场景。本书通过描写著名生活艺术家塔莎奶奶的手作生活,让人们重温那些被丢弃的美好。塔莎通过运用原始器具以及几乎被遗忘的技术,亲自制作蜡烛、肥皂,同时纺麻线、织布……塔莎奶奶的自然手工生活,犹如一阵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