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肌球蛋白-4抗体靶向标记合成型血管平滑肌细胞MR体外成像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360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离、培养并鉴定合成型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检测靶向标记原肌球蛋白-4 (TPM-4),并采用免疫分子成像技术构建TPM-4抗体靶向型MRI探针,探讨靶向合成型VSMC体外MR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合成型VSMC与内皮细胞 (EC),采用SMA、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分别行细胞鉴定;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验证合成型VSMC高表达TPM-4蛋白;应用化学交联法合成靶向TPM-4MRI分子探针,TPM-4标记探针 (TPM4-USPIO) 为实验探针组、IgG标记探针 (IgG-USPIO) 为阴性探针组、未标记探针 (USPIO) 为对照探针组,PBS为空白组,实验组探针分别与合成型VSMC及EC共孵育,阴性组、对照组探针与VSMCEC共孵育。采用普鲁士蓝染色分析探针特异靶向性,噻唑蓝 (MTT) 比色法分析不同铁浓度条件下 (含铁浓度梯度分别为0、5、10、20、40μg/ml) 对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影响;采用7.0TMR扫描仪检测探针磁学特性,并对不同探针组标记的合成型VSMC (n=3) 以及1×103、5×103、1×104、5×104、1×105个/管 (n=3) 不同浓度梯度TPM4-USPIO标记细胞行体外细胞T2WI成像分析。T2信号数据以及MTT结果数据组间比较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用LSD法行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

成功分离并培养了合成型VSMC,合成型VSMC中TPM-4呈高表达;成功构建TPM-4、IgG抗体标记靶向型探针,TPM4-USPIO、IgG-USPIO探针弛豫率分别为0.0350×106、0.0316×106mol/s,同USPIO (0.0292×106mol/s) 磁学特性相似,稳定性高;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探针与合成型VSMC呈特异性结合,与EC无特异性结合,MTT结果表明铁浓度≤40μg/ml范围内对合成型VSMC增殖活性无影响;实验探针组标记细胞T2WI呈低信号,较阴性探针组、对照探针组及空白组信号变化明显,T2弛豫时间为 (116.67±2.08) ms,明显短于以上3组探针[ (217.67±2.52) 、 (219.33±2.08) 及 (205.33±1.53)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670.43,P<0.01) ;1×103、1×104、1×1053种浓度细胞之间T2弛豫时间分别为 (184.33±2.08) 、 (169.67±1.15) 、 (116.67±2.08)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684.35,P<0.01),T2WI信号梯度减低,同一数量级细胞之间T2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结论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 -BB处理后可获得合成型VSMC,TPM4-USPIO探针能够高效、靶向性结合合成型VSMC,高场强MRIT2WI信号变化显著,为血管性疾病在体靶向合成型VSMC的相关分子影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脑膜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PNET) 的MRI的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影像及病理特点。结果9例患者中年龄以10~20岁者最多,8例与脑膜宽基底相连,并呈梭形。MRI7例表现为T1WI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不均匀低信号,9例各病灶内均可见更低信号; T2WI表现为不均匀稍高或高信号,内可见更高信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闭塞超过24h的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行腔内再通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搜集行腔内支架成形或球囊扩张成形术开通的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资料,根据闭塞是否累及基底动脉分为椎动脉闭塞组 (15例) 和基底动脉闭塞组 (12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时再发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卒中发生情况,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 (mRS) 评分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 (CHN图谱法) 评价的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1年,因手部外伤就诊的1397例1.0~18.0岁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资料。按照骨龄图谱的年龄分组进行标准分组,共分为男、女各20组。用CHN图谱评价手腕部X线片上显示骨龄,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每组患者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结果男性患儿和青少年组中,1.0~3.9岁各组、7.0~7.9岁组、9
目的评价依据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性质选择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新鲜血栓组52例,于经导管尿激酶溶栓后行血管成形术;混合血栓组25例,于下腔静脉小球囊预扩张术后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然后行血管成形术;陈旧血栓组17例,直接行血管成形术。术后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腔静脉通畅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介入治疗前后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力
目的探讨MSCT迭代重建方法对图像质量及扫描剂量的影响。方法在Philips Brilliance 64 CT iDose V3.5系统平台上,分别采用迭代重建 (IR) 及滤波反投影重建 (FBP) 2种方法,获得Catphan 500模体的均匀性、噪声水平和对比分辨率,并采用相关样本配对秩和检验对两组模体扫描结果进行比较。搜集行腹部、头颅和颞骨部位CT常规检查的患者各20例,采用IR方法重建,
目的评价沈阳、北京两地青少年手腕骨骨龄实际状况。方法选取沈阳、北京两地1333例4.0~18.0岁正常青少年左手腕部X线片,依据CHN骨龄标准图谱评价手腕骨骨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骨龄和生活年龄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评估骨龄和生活年龄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骨龄和生活年龄的差值,分别评价两地区及两性别间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沈阳、北京两地青少
目的探讨运用集成回路探测器行腹部平扫及双源双能量增强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疑似上腹部病变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49例患者资料,按照所用探测器的不同,分为集成回路探测器组 (A组,n=23) 及常规探测器组 (B组,n=26) 。分析图像包括常规单源 (120kV) 平扫及门静脉期双源双能量 (100及140kV) 扫描共3个序列,评价两组各序列的图像质量 (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