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的山城,春晖普照,草木承泽。

2019年4月17日,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从重庆主城坐上了返程的汽车。
一路上,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殷切嘱托,犹在她耳畔萦绕。
在座谈会上,邹远珍第二个发言。针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她向总书记汇报了“四访”工作法带来的成效。
听完邹远珍的发言后,总书记点了点头,点赞道:“好啊!”
所谓“四访”工作法,指的是已经在奉节县全面推行的“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
随着汽车驶入平安乡境内,邹远珍望着因“四访”工作法而带来巨变的平安乡,回想起给总书记汇报工作时的情景,一时心头滚烫、思绪纷飞……
2019年4月18日上午10点,平安乡茨竹村便民服务中心稍显冷清,只有两位值班的干部,也不见前来办事的群众。
一经打探才得知,原来干部们都去入户走访了。
不止是茨竹村。在奉节县,在整个平安乡,“群众不上门,干部走出去”已经是常态。
“平安乡被认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乡亲们只能守着黄土地、过着苦日子,我深感肩上的脱贫任务不轻。”邹远珍回忆过去时说。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平安乡按照全县的统一安排,组织全乡干部,用接地气的“脚板”和钉钉子的“叫板”,来丈量和补齐脱贫攻坚的“短板”,下足“绣花功夫”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距离村便民服务中心不远处,平安乡党委副书记雷尊宇和村党支部书记夏光国正在茨竹村4组的贫困户邓道喜家走访。
宽敞明亮的新房前,一条板凳紧挨着两张座椅,雷尊宇、夏光国和邓道喜等人围坐在一起——
“我们来了解你各方面情况。先说房子,你家是2016年搬迁的哈,之前房子差点倒了哈,好久改造完成的?”
“2018年,现在住起新房,安逸哟!”说起新房,邓道喜脸上溢满笑容。
对于“两不愁三保障”在邓道喜家的落地情况,雷尊宇等人都记录在工作笔记本中。
邓道喜一家属于因残、因病致贫,一开始对脱贫没有信心。后来通过干部走访,做他的思想工作,解决了他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特别是搬进了新房后,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也激发了他脱贫的内生动力……
两年来,平安乡通过干部走访,找准了贫困户在思想上不愿脱贫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同时,还及时核查“两不愁三保障”落地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落实力度。
也正因如此,当总书记向邹远珍发问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是不是户户住上了安全房时,邹远珍很有底气地回答:“平安乡已经户户住上了安全房!”
2019年4月18日下午,平安小学上空,白云朵朵,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操场上,五年级的孩子们在练习投篮,一个个篮球在空中划出抛物线,飞向篮筐,“哐当”声连连响起;教室里,同学们端坐着身子,睁大着眼睛,正聚精会神地听讲……
在平安小学,这样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画面实属来之不易。
平安小学400多名学生当中,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居多。他们不但衣食住行简陋,而且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上也得不到良好的辅导,身心健康方面更得不到及时的引导。
“这些孩子最缺失的就是家庭教育,这也是贫困山区义务教育的一大‘短板’。”邹远珍说。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穷教育。“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
为了保证每一个孩子上学受教育,在落实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相关政策外,奉节在全县开辟“第二课堂”,全面开展教师家访工作,平安乡也不例外。
两年前,平安乡文昌村贫困生陈星(化名)入读平安小学。上课时,班主任周老师发现他上课每隔20分钟要上一次厕所,且性格孤僻、自卑。
多次询问,陈星总是埋头不语。见此情形,周老师决定入户家访。
“通过家访才得知,陈星自幼家庭不幸,奶奶是他唯一的亲人。他又因先天性肛门缺失,治疗不彻底,术后无法控制排便,需随时上厕所。”说起陈星的遭遇,周老师内心好不酸楚。
家访回来之后,周老师立即向学校报告了情况。为此,学校将这个孩子纳入特困生帮扶范围,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学生关爱和心理干预。
目前,陈星逐步融入了班集体,自卑心理也在慢慢改变。
“教师家访,不仅走进学生的家门,也走进了学生们的心灵。同时正慢慢影响、改变着家长,点燃了家长的期望,让他们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参与家访的平安小学教师胡体茂如是说。
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不因贫辍学,不因残失学,不因父母远而荒于学。教师家访,无疑让教育扶贫更有力量,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
“周大爷,药还是要按时按量吃,一定记得少盐、少油、多运动……”
“邹婆婆,我们现在给您的药量作了个调整,记得每天早饭后温水送服,千万不要用茶水喝药哦。”
在平安乡,有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巡访医生起早贪黑,不分严寒和酷暑,穿梭于农家院坝之间,为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宣讲健康教育知识及相关政策等,成了扶贫路上的“健康使者”,受到人们普遍赞誉。
据统计,平安乡有贫困户830户,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达361户、454人,在所有贫困户里的占比高达43%。 为斩断“病根”,拔掉“穷根”,奉节县广泛开展的医生巡访服务,平安乡做得最扎实。
家庭签约医生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送医送药上门,定期追踪治疗效果。
乡镇医生利用群众会、赶场天等,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服务。
村级医生则常态化入户送诊,对群众小病小患及时送诊送药,解除农村群众医疗方面的顾虑,实现了健康上“扶弱”。
家住平安乡天台村5组的贫困户胡兴明,便是平安乡开展“医生巡访”工作的受益者之一。
去年3月,平安乡家庭医生巡访服务队在天台村进行入户巡访时,发现胡兴明独自坐在角落捂着肚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巡访服务队当即判断,胡兴明病情特别严重,预测是急腹症,如不及时送医,恐出现严重后果。
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后,胡兴明被及时送到平安乡卫生院就医。
事后,胡兴明对家庭医生赞不绝口:“要不是医生及时把我送到卫生院,真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
对此,平安乡咏梧村53岁的贫困户刘光华也有同样切身的感受。
“抱着小病拖、大病扛的心态,结果自己的胃炎、胆囊炎越来越严重。”刘光华坦言,“有了家庭医生和健康扶贫的好政策后,我在平安乡卫生院住院半个月,医疗费共3838.6元,我自己只花了126.31元。”
平安乡卫生院院长张新平介绍,因病致贫的群众,有的是没有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以致疾病缠身;有的患了重病,不熟悉医疗保险救助政策,缺钱不敢入院治疗……
沉重的医药费和病痛,从身体、精神、经济各方面压垮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如今,平安乡开展医生巡访工作,与群众携手战胜“病魔”,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保证‘两不愁三保障’落地,长远看还得靠产业发展。”邹远珍说。
走进平安乡和平村大棚蔬菜基地,在每个大棚入口处,发现都挂有一块牌子,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公司名称、产品名称、种植面积、技术员和管护员等信息。
这样一块小牌子,里面却藏着“大学问”。
平安乡和平村按照“一人一亩高效田、一户一个标准园”要求,引进了桥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现代化大棚蔬菜基地。
“2018年,我种植了近3亩的辣椒,收入两万余元。”和平村3组的贫困户夏光彩决定“乘胜追击”,在今年继续扩大二荆条辣椒种植规模。
给夏光彩带来底气的,正是“农技随访”。同奉节其他地方一样,平安乡通过开展“农技随访”,真正把技术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
“农技随访”,即围绕全乡主导产业,组织农业領域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技术服务,采取专家包片、特派员定点、技术员分线等方式,到平安乡各村社区深入农业基地、田间地头,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为村民提供产业发展上的技术支撑。
“技术员说用农家肥,我就用养的猪、鸡的粪便拌着草木灰来施肥;说要防虫害,我就按他的要求来打药杀虫。”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地里的二荆条长势越来越好,夏光彩也渐渐地成了半个“土专家”了。
如今,平安乡积极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确保“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实现了主导产业100%覆盖贫困村,产业项目100%覆盖贫困户,利益联结100%覆盖贫困户。
这为“两不愁三保障”提供了长远保证。
平安乡的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4年的14.35%降至去年底的1.18%。
4月19日,平安乡召开乡村两级干部大会,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标,聚焦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又启动了新一轮“四访”工作。
“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四访’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要不留死角、精准摸排、全面解决!”邹远珍说。

2019年4月17日,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从重庆主城坐上了返程的汽车。
一路上,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殷切嘱托,犹在她耳畔萦绕。
在座谈会上,邹远珍第二个发言。针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她向总书记汇报了“四访”工作法带来的成效。
听完邹远珍的发言后,总书记点了点头,点赞道:“好啊!”
所谓“四访”工作法,指的是已经在奉节县全面推行的“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
随着汽车驶入平安乡境内,邹远珍望着因“四访”工作法而带来巨变的平安乡,回想起给总书记汇报工作时的情景,一时心头滚烫、思绪纷飞……
干部走访,思想上“扶志”
2019年4月18日上午10点,平安乡茨竹村便民服务中心稍显冷清,只有两位值班的干部,也不见前来办事的群众。
一经打探才得知,原来干部们都去入户走访了。
不止是茨竹村。在奉节县,在整个平安乡,“群众不上门,干部走出去”已经是常态。
“平安乡被认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乡亲们只能守着黄土地、过着苦日子,我深感肩上的脱贫任务不轻。”邹远珍回忆过去时说。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平安乡按照全县的统一安排,组织全乡干部,用接地气的“脚板”和钉钉子的“叫板”,来丈量和补齐脱贫攻坚的“短板”,下足“绣花功夫”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距离村便民服务中心不远处,平安乡党委副书记雷尊宇和村党支部书记夏光国正在茨竹村4组的贫困户邓道喜家走访。
宽敞明亮的新房前,一条板凳紧挨着两张座椅,雷尊宇、夏光国和邓道喜等人围坐在一起——
“我们来了解你各方面情况。先说房子,你家是2016年搬迁的哈,之前房子差点倒了哈,好久改造完成的?”
“2018年,现在住起新房,安逸哟!”说起新房,邓道喜脸上溢满笑容。
对于“两不愁三保障”在邓道喜家的落地情况,雷尊宇等人都记录在工作笔记本中。
邓道喜一家属于因残、因病致贫,一开始对脱贫没有信心。后来通过干部走访,做他的思想工作,解决了他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特别是搬进了新房后,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也激发了他脱贫的内生动力……
两年来,平安乡通过干部走访,找准了贫困户在思想上不愿脱贫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同时,还及时核查“两不愁三保障”落地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落实力度。
也正因如此,当总书记向邹远珍发问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是不是户户住上了安全房时,邹远珍很有底气地回答:“平安乡已经户户住上了安全房!”
教师家访,根子上“扶智”
2019年4月18日下午,平安小学上空,白云朵朵,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操场上,五年级的孩子们在练习投篮,一个个篮球在空中划出抛物线,飞向篮筐,“哐当”声连连响起;教室里,同学们端坐着身子,睁大着眼睛,正聚精会神地听讲……
在平安小学,这样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画面实属来之不易。
平安小学400多名学生当中,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居多。他们不但衣食住行简陋,而且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上也得不到良好的辅导,身心健康方面更得不到及时的引导。
“这些孩子最缺失的就是家庭教育,这也是贫困山区义务教育的一大‘短板’。”邹远珍说。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穷教育。“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
为了保证每一个孩子上学受教育,在落实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相关政策外,奉节在全县开辟“第二课堂”,全面开展教师家访工作,平安乡也不例外。
两年前,平安乡文昌村贫困生陈星(化名)入读平安小学。上课时,班主任周老师发现他上课每隔20分钟要上一次厕所,且性格孤僻、自卑。
多次询问,陈星总是埋头不语。见此情形,周老师决定入户家访。
“通过家访才得知,陈星自幼家庭不幸,奶奶是他唯一的亲人。他又因先天性肛门缺失,治疗不彻底,术后无法控制排便,需随时上厕所。”说起陈星的遭遇,周老师内心好不酸楚。
家访回来之后,周老师立即向学校报告了情况。为此,学校将这个孩子纳入特困生帮扶范围,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学生关爱和心理干预。
目前,陈星逐步融入了班集体,自卑心理也在慢慢改变。
“教师家访,不仅走进学生的家门,也走进了学生们的心灵。同时正慢慢影响、改变着家长,点燃了家长的期望,让他们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参与家访的平安小学教师胡体茂如是说。
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不因贫辍学,不因残失学,不因父母远而荒于学。教师家访,无疑让教育扶贫更有力量,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
医生巡访,健康上“扶弱”
“周大爷,药还是要按时按量吃,一定记得少盐、少油、多运动……”
“邹婆婆,我们现在给您的药量作了个调整,记得每天早饭后温水送服,千万不要用茶水喝药哦。”
在平安乡,有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巡访医生起早贪黑,不分严寒和酷暑,穿梭于农家院坝之间,为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宣讲健康教育知识及相关政策等,成了扶贫路上的“健康使者”,受到人们普遍赞誉。
据统计,平安乡有贫困户830户,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达361户、454人,在所有贫困户里的占比高达43%。 为斩断“病根”,拔掉“穷根”,奉节县广泛开展的医生巡访服务,平安乡做得最扎实。
家庭签约医生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送医送药上门,定期追踪治疗效果。
乡镇医生利用群众会、赶场天等,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服务。
村级医生则常态化入户送诊,对群众小病小患及时送诊送药,解除农村群众医疗方面的顾虑,实现了健康上“扶弱”。
家住平安乡天台村5组的贫困户胡兴明,便是平安乡开展“医生巡访”工作的受益者之一。
去年3月,平安乡家庭医生巡访服务队在天台村进行入户巡访时,发现胡兴明独自坐在角落捂着肚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巡访服务队当即判断,胡兴明病情特别严重,预测是急腹症,如不及时送医,恐出现严重后果。
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后,胡兴明被及时送到平安乡卫生院就医。
事后,胡兴明对家庭医生赞不绝口:“要不是医生及时把我送到卫生院,真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
对此,平安乡咏梧村53岁的贫困户刘光华也有同样切身的感受。
“抱着小病拖、大病扛的心态,结果自己的胃炎、胆囊炎越来越严重。”刘光华坦言,“有了家庭医生和健康扶贫的好政策后,我在平安乡卫生院住院半个月,医疗费共3838.6元,我自己只花了126.31元。”
平安乡卫生院院长张新平介绍,因病致贫的群众,有的是没有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以致疾病缠身;有的患了重病,不熟悉医疗保险救助政策,缺钱不敢入院治疗……
沉重的医药费和病痛,从身体、精神、经济各方面压垮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如今,平安乡开展医生巡访工作,与群众携手战胜“病魔”,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农技随访,产业上“扶技”
“保证‘两不愁三保障’落地,长远看还得靠产业发展。”邹远珍说。
走进平安乡和平村大棚蔬菜基地,在每个大棚入口处,发现都挂有一块牌子,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公司名称、产品名称、种植面积、技术员和管护员等信息。
这样一块小牌子,里面却藏着“大学问”。
平安乡和平村按照“一人一亩高效田、一户一个标准园”要求,引进了桥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现代化大棚蔬菜基地。
“2018年,我种植了近3亩的辣椒,收入两万余元。”和平村3组的贫困户夏光彩决定“乘胜追击”,在今年继续扩大二荆条辣椒种植规模。
给夏光彩带来底气的,正是“农技随访”。同奉节其他地方一样,平安乡通过开展“农技随访”,真正把技术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
“农技随访”,即围绕全乡主导产业,组织农业領域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技术服务,采取专家包片、特派员定点、技术员分线等方式,到平安乡各村社区深入农业基地、田间地头,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为村民提供产业发展上的技术支撑。
“技术员说用农家肥,我就用养的猪、鸡的粪便拌着草木灰来施肥;说要防虫害,我就按他的要求来打药杀虫。”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地里的二荆条长势越来越好,夏光彩也渐渐地成了半个“土专家”了。
如今,平安乡积极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确保“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实现了主导产业100%覆盖贫困村,产业项目100%覆盖贫困户,利益联结100%覆盖贫困户。
这为“两不愁三保障”提供了长远保证。
平安乡的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4年的14.35%降至去年底的1.18%。

4月19日,平安乡召开乡村两级干部大会,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标,聚焦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又启动了新一轮“四访”工作。
“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四访’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要不留死角、精准摸排、全面解决!”邹远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