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浸润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1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10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胰腺IPMNs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浸润型胰腺IPMNs患者41例。患者术后参照胰腺导管腺癌化疗方案进行化疗。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2月。分析指标:(1)随访情况:患者1、3、5年生存率。(2)预后因素分析指标: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方式、肿瘤直径、T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侵犯、切缘异型、组织病理学亚型、癌变病理学类型。(3)分层分析:对独立预后因素进行分层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1)随访情况:41例浸润型胰腺IPMNs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3~12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4个月。41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2.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5%、39%。(2)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神经侵犯、淋巴结侵犯是影响浸润型胰腺IPMNs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χ2=5.996,11.55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侵犯是影响浸润型胰腺IPMNs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3.111,95%可信区间:1.271~7.614,P<0.05)。(3)分层分析:29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6.9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57%、49%;12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15%、15%。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52,P<0.05)。

结论

组织病理学亚型及癌变病理学类型对评估浸润型胰腺IPMNs患者预后价值有限,而淋巴结阳性是浸润型胰腺IPMN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1914年Boveri首先提出染色体异常可能是诱发肿瘤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一假设.随后,Nowell和Hungerford[1]首次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中发现融合基因BCR-ABL,即9号染色体长臂与22号染色体长臂发生相互易位,具体定义为t(9;22) (q34;q11).该融合基因在CML中发生率接近100%,证实了由染色体重排形成的
期刊
背景急性视网膜缺血缺氧性损伤在眼科较为常见,如青光眼急性发作、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可引起视网膜的缺血缺氧损伤,并可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死亡。内源性大麻素(CB)及其受体(CBR)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外伤、缺血、炎症及中毒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在缺氧缺糖损伤中内源性CB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取6周龄正常C57BL/6J小鼠眼球,制备小鼠视网膜
期刊
期刊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促进Tenon囊成纤维细胞(TFs)的活化,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下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赖氨酰氧化酶家族(LOXs)与细胞外基质重塑有关,了解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纤维化过程中TGF-β2与LOXs活化的关系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TGF-β2对体外培养的人眼TFs中LOXs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糖尿病视网膜Mti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脑源性神经营养
胰腺癌的手术治疗对所有外科医师都极具挑战。近年来,可能切除胰腺癌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既往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体系。但围绕可能切除胰腺癌仍有许多争议尚无定论,如联合血管切除的意义及适应证,联合动脉切除是否可行,新辅助治疗在可能切除胰腺癌的治疗中的作用等问题。笔者对可能切除胰腺癌中上述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进一步完善胰腺癌的外科规范化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