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 不仅是比赛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1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环法自行车赛7月26日完成了第102届赛事。英国名将弗洛姆以领先第二名1分12秒的总成绩,再次夺得车手总冠军。
  环法自行车赛挑战自然、挑战时间、挑战极限。人们提到他的大名,谈到的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种精神和体育文化的图腾。在各项自行车比赛中,环法的意义和价值显然超出了圈内赛事的范畴。很多人对自行车运动的了解可能知之不多,却知道环法。
  环法还具备一种特质,如果不到现场,不走过那些道路,不爬上那些山峰,不看到那些车迷,就不能真正理解环法以及它背后的东西。一座只有两三万人的小城,几乎全城出动来观看一个赛段的发车仪式。这样的场面无法用任何语言表达,这是一种感情和文化。
  很多不了解环法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大批车迷不远万里来到赛场,提前好几个小时到达赛道边,开着房车、带着帐篷,难道就是为了看车手在自己眼前通过的几分钟画面?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又是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只要来到环法的赛场,特别是爬坡路段的旁边,看看那些无论烈日还是暴雨都疯狂呐喊的车迷,就会明白了。
  公路自行车比赛,观众和选手的距离是如此接近。车迷不是赛道边的风景,他们就是比赛的一部分。没了他们,再精彩的比赛都会失色。有的人从爷爷辈开始,已经有三代现场看环法的历史。有的人每年在固定时候来到固定地点观战。没人知道每个赛段会发生什么,但大家都知道一定可以见到一群和自己一样狂热的车迷。
  全程报道环法的记者要走环法走过的道路,爬环法爬过的山峰,体验属于环法的情怀,不仅有环法爬坡的艰难,还有转场的艰辛。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由荷兰、比利时进入法国,然后绕逆时针来到巴黎的时候,那辆拉着整个团队的车已经跑了超过8000公里,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转场,作息时间经常被打乱,特别是在比利牛斯和阿尔卑斯山区,路上的折磨更加厉害。
  但这种付出是不能替代的经历,还是一种力量的展示。每天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那些来自欧美知名媒体的老记者们会和我们聊起去年计成参加环法展示中国车手的实力,聊起他们报道过的在中国举行的比赛。
  环法这样一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赛事在中国缺少关注,原因不在于环法本身缺乏魅力,而是推广力度的不足。实际上,环法和公路自行车运动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
  这种开掘应该从比赛层面入手,了解这项运动的本质是欣赏这项赛事的重要前提。公路自行车是一个引起误解比较多的项目,有人把它看成竞速项目,觉得不够刺激;有人把它看成耐力项目,经常用马拉松的思维去分析。最大的误解则是认为公路自行车是个人项目。实际上,公路自行车是一个真正的团队项目,包含丰富的战术内容。
  像环法这样的公路自行车赛具有很特殊的魅力,只不过不像球类项目那么好提炼,它更像是一种情怀。也许不是每个观众都能了解和体验山地赛段斗智斗力的角逐,但很多人可以感受到环法和自行车运动是人类对于自我和自然的征服。
  办赛也是重要环节。中国人谈环法,常常用“百年环法”的说法,办自行车比赛也喜欢拿环法当标杆,追求规模效应。但“百年环法”所代表的不仅是时间长度,更是历史积淀。中国的环赛设置了为数不少的城市绕圈赛段,电视转播也以绕圈为主。这种平路赛段的背后是一种平面化的思维,简单的比赛模式加上简单的办赛思路,“打造百年”只是空谈而已。环法是立体化的赛事,不仅赛段组合立体,推广策略同样立体。商业化乃至炒作,环法从来不缺少噱头。但环法更不缺乏深耕小细节和小地方的精神,百年以来打造了无数属于这项赛事的城市和一个个享誉车坛的著名爬坡。
  今年是一战爆发101年,二战结束70周年,和去年一样,环法又一次通过比赛来缅怀历史。康布雷、阿拉斯、亚眠、阿布维尔,环法把这些曾经的战场作为比赛的起终点。这是环法的魅力之一,在有意无意间带过一些看似不起眼却十分重要的地方,用独特的方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这些细节上的东西恰恰是中国办赛事所缺乏的,而且并不是靠时间的简单累积所能达到,需要思路上的重大调整。
  骑行乃至户外文化的推广同样关键。比如今年环法的始发地荷兰是环法历史上在法国之外发车最多的地方,深厚的自行车文化底蕴居功至伟。遍布大街小巷的各式自行车,老少皆兵的全民骑行大军,精致的红色专用自行车道,自行车的重要性渗透到荷兰人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当骑行成为改变生活的一种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本身的时候,自行车运动成为主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环法和自行车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看似简单。
其他文献
说起跟《新体育》的渊源,就不能不提我对体育的那份热爱。现在说起来,似乎也已经有些久远了。还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记得是1996年,尚在读小学的我开始看奥运会,开始迷恋竞技体育。当年在奥运会结束后有一个评奖,具体是什么奖项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说是会刊登在一本叫做《新体育》的杂志上,于是我便央求父亲从单位找来这期《新体育》,从此开始了我与这本杂志长达17年之久的相伴。在这本专业且全面地介绍体育项目、
初识《新体育》杂志是在1982年,那是在城里工作的哥哥探家时带回来的。阅读后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后来干脆让哥哥把看过的《新体育》定期捎回来。哥哥喜爱体育,见我如此喜欢,就背着父母给了我200元钱,让我订一份《新体育》,这样就可以及时看到最鲜活、最全面的体坛故事。要知道,对当时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村孩子来说,200元钱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尽管心里有些忐忑,还是抵不过杂志的吸引力。后来,我终于如愿
罗比尼奥:你好,见信如面。首先,欢迎你来到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与热情似火的巴西不同,古老的东方古国有着特有的神秘色彩。希望你能够喜欢上这里,同时也给你提供一些建议,以便你更好地在中国踢球和生活。先从落差说起吧。你是一个国际巨星,我真的不是在恭维你,因为你的履历早就说明了这一切。你先后效力于皇马、曼城以及AC米兰,这些名字都在欧洲豪门星河中熠熠生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你曾经是皇马的希望之星。我想在全世
体育锻炼被越来越多的人提上了日程,健身成了一种风尚。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庞大群体,平时有繁重的课业压身,似乎也只有寒暑假这种长假期可以在体育锻炼上一展身手。操场上、小区里,锻炼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种做法。成年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与学业。对于假期体育锻炼,利益相关者怎么看呢?可以玩,注意安全程文(体育老师)作为老师,我非常支持学生参加假期的体育锻炼,这让孩子们可以全面发展。参加假期
在为修建新球馆寻找场地的过程中,密尔沃基雄鹿老调重弹。这支球队称新球馆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在利用密尔沃基和威斯康星州人的地域自豪感。密尔沃基雄鹿在一段视频里极尽煽动人心之能事,宣扬新球馆将带来各种连锁效应,用到了诸如“这是我们的时代,密尔沃基的一次全新开始”,“这是威斯康星州从篮球到音乐会的主场”及“点燃远大未来的火炬”等辞令。这些也是雄鹿两位新老板韦斯·艾登斯和马克·拉斯利向威斯康星州和密
@朴瓢:看到这么多奚落其实挺不落忍的,好歹也是出去了,希望回来继续发挥实力,我们要对自己的实力球员多些宽容和鼓励。@Big0range:我们国内最优秀的球员,在欧洲二流球队都无法上场比赛,好忧伤……@小熊们的爸爸:这样的球员值得尊敬,毕竟勇敢地去尝试、去奋斗了,用实际行动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走鬼-连星:这次回来斗志一定更强,因为已经受够了!必须证明自己,让狼堡后悔去吧
我的父亲万里(1916.12—2015.7)爱好体育是从八十多年前开始的。作为穷人家的孩子(山东东平县,城市贫民),1933年只能报考曲阜师范学校,因为不用交学费,还管吃住,据说每月还有两块大洋的书杂费钱呢。父亲聪明好学,他的梦想是考取北大。学校刚刚兴起的篮球、足球、排球他都练过,文艺上的吹拉弹唱他也很感兴趣,这为他后来成为冀鲁豫解放区的宣传部长打下了基础。母校上了新玩意儿——网球,父亲很快便乐此
今年世界女排大奖赛第一档次比赛北京时间7月3日燃起战火,至27日在美国奥马哈落下战幕。中国女排在宁波北仑、日本埼玉和中国香港的三站分站赛中取得九连胜战绩。在总决赛中,中国队采取人员调整轮转策略,由助理教练安家杰率领年轻替补选手出征,最终以2胜3负的 战绩获得了第四名的理想成绩。虽然一年一度的世界女排大奖赛不过是一项商业色彩颇浓的赛事,但由于本届大奖赛后不到一个月,女排世界杯赛就将拉开战幕,人们更希
变革周期:15年田径是以体能为绝对基础,快速使用技术的项目,强调的核心就是“快”。因为这样的特点,人类自身总是在跟技术的博弈中,不断追求极致的“快”,不断超越极限。纵观现代田径发展的百年历史,有这样的规律:当人类自身的身体能力进化到某个瓶颈期时,总是会在技术细节取得突破,继续保持这个项目的不断精进。虽然随着技术空间不断压缩似的发掘,百年来很多单项已经没有明显的改进余地,几乎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和推
从 2007年的东京世锦赛到2009年的柏林世锦赛,再到2011年的大邱世锦赛,刘翔、白雪和李艳凤的出色发挥都保证了中国田径队有1枚金牌入账。到了两年前的莫斯科世锦赛,中国军团只收获1银3铜。即将开战的北京田径世锦赛上,中国健儿自然希望在家门口再奏国歌。那么,本届赛事上,他们在哪些项目上具有冲击金牌或奖牌的实力,又在哪些项目上有望取得突破?从世锦赛之前的备战情况来看,关注的焦点仍然集中在男女20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