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8日,奥运开幕式上浙江昆剧团何生等人表演了节目《春江花月夜》。8月10日,国家大剧院里浙昆团长林为林等向各国元首表演历史剧《公孙子都》。9月23日,首次纳入“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的浙江昆剧团,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
林为林,浙江昆剧团第四代“秀”字辈演员,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林氏扮相英武、台风沉稳、功底扎实,以长靠、短打武生戏见长,腿功尤为叫绝,有“江南一条腿”之美誉。
林先生9岁练功,14岁登台,21岁“蟾宫折桂”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梅”主,44岁“梅开二度”再次摘得“梅花奖”。“梅花奖”,其名取自“梅花香自苦寒来”之寓意,林老师显赫的成绩背后,其苦、其寒我们可想而知。而功成名就后他仍坚持亲自挂帅上阵,令人敬佩。
艺是人的精神,术是人的素质。“我最美的时候就是剧团散了之后,我一个人在训练房里对着镜子练戏,练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的时候;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当我谢幕时,观众们给我的掌声,给我的回报。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看到全团的演职员工,能够齐心协力一起干事情,一件件把它干好。”林老师打开手上拎着的大茶水罐子,喝了一口,顿了下说,“我最痛苦的时候,是碰到问题要你拍板很难抉择的时候。”
除了演戏,他还肩挑着浙江昆剧团全团的盛衰。“练功,对我来讲是件兴奋的事情,但现在也是件奢侈的事情”,“我是唱武生的,要是不活动这功夫就费了。要么在上班之前,要么下班以后,活动1、2个小时,至少要保证维持一种演出的状态。”
自2001年中国昆曲被评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昆剧发展的项目也随之增多,任务随之加重。2003年林为林走马上任担任团长一职,5年来他带领全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林老师回忆,刚接管的时候团里一年的演出才20几场,现在至少250场,演出场次提高了12倍。“我们的演出样式丰富多彩,有旅游演出、校园演出、剧场演出、商业演出和世界巡演。”
除了演出,“每年创新曲目、传承曲目,对老艺术家曲目的整理、改编、发行,他事无巨细,很多事情都亲自过问、带头去跑去弄,很辛苦。”剧场的老同志对记者说。
“昆剧要发展,就得实行传承、移植、创新三条腿走路。传承昆曲经典剧目;移植改变京剧中的剧目;创新新曲目。”这就是林为林发展昆剧的理念。
人才的流失是昆剧发展最大瓶颈。林老师说:“这5年,我们团里的‘人均GDP’(人均收入)提高了5、6倍。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也都是国家予以报销的。让昆曲的从业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挽留住人才,才能够让大家安心从事昆曲事业。”
如何兼顾演戏和管理,“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昆剧团培养抚育了我,到了我们这一代,剧团的历史重担交给了我,那我就得义不容辞,尽我的能力让这个剧团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每讲完一段话,他都会加上一句话:“路途艰难,但是阳光灿烂,昆曲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的。”
在会场的座椅上,林为林脸上带着妆,三句不离开昆曲。“浙昆是历史的老团,1956年一个戏剧救活了我们一个团。我是1978年进团的,那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娃娃,老师、前辈就是我的叔叔伯伯爷爷奶奶,团里的演职员工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林老师指着旁边20多岁的小花旦吴婷婷告诉记者,她是昆剧“传、世、盛、秀、万”五代传人中的“万”字辈传人,“我们是亲情之团,和谐的气氛是浙江昆剧团的优势所在。”
他对昆曲的爱是热切的。他对昆曲的理解、对剧中人物的一往情深,从他的眼神、话语中记者就能深切地感受得到。在两天的接触时间里,他巴不得把所有昆曲艺术的美都讲出来,讲给读者,讲给每一个可能走进昆曲的人。记者无法不被他所感染,不光是因为他唱功棒、形象好、武功出彩、身段儒雅,更因为他是有一份情怀在里面。这也许就是“角儿”的魅力。
林为林对昆剧的爱不单是演员对剧、对剧中人痴迷的爱,更是对繁荣昆剧、传承民族精英文化身先士卒的大爱。
薪火相传,重振昆剧待后人
2008年,昆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奥运会开幕式节目,一经唱响便引起全世界巨大的震惊。8月10日,《公孙子都》成为奥运会期间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第一个戏曲剧目。
9月23日,作为首次纳入“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的昆曲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舞台是需要土壤的。在杭州演出时,看戏的观众中六、七成都是年轻人。昆曲的历史、昆曲的曲目、昆曲的音乐、昆曲的舞美,昆曲的古典之美、武艺之美,我们以演代讲传递给青年人,让他们在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就能领略到昆曲的魅力。”林为林先生用这样的方式,让昆曲和青年人接触,让昆曲和下一代建立情感。
昆剧被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光荣,亦是悲哀。当我们想着如何去推广、如何去保护一种文化的时候,我们也承认了它濒于灭绝的现状。“所以,领航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观众的培养,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事情”。“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只要走进剧场我们就能把观众留下。这就是昆曲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意义所在。”
昆曲之美是无尽无边的。然而这种美现在却面临着雅致与通俗的抉择,面对着程式与活力的冲撞。如果完全受到程式和传统的约束,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观众的土壤;如果完全逾越固有的程式和格调,这门艺术也就不是昆曲了。实际上,昆曲始终是在创造与规矩之间探寻“从心所欲不逾矩”,寻找着它自己的定位。
“我们追求万变不离其宗,像剧目《公孙子都》中灯光、舞美等现代元素的运用就是‘变’;唱念做打、手眼声法这些见功见底的东西就是‘宗’。把握‘宗’使其‘变’才能让昆剧的每一个景、每一个细致化的人物显出震撼力。”林为林如是说。
如今,素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已战战兢兢地走了600多年,然而,历经的坎坷,谁人知晓?在我们的文化中,昆曲曾与唐诗、书法并称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当这一个曾经在晚明至清朝乾嘉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的“国剧”衰弱消失的时候,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缺失。
抢救昆剧,是1个人的使命,更是13亿人的战役。
林为林,浙江昆剧团第四代“秀”字辈演员,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林氏扮相英武、台风沉稳、功底扎实,以长靠、短打武生戏见长,腿功尤为叫绝,有“江南一条腿”之美誉。

林先生9岁练功,14岁登台,21岁“蟾宫折桂”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梅”主,44岁“梅开二度”再次摘得“梅花奖”。“梅花奖”,其名取自“梅花香自苦寒来”之寓意,林老师显赫的成绩背后,其苦、其寒我们可想而知。而功成名就后他仍坚持亲自挂帅上阵,令人敬佩。
艺是人的精神,术是人的素质。“我最美的时候就是剧团散了之后,我一个人在训练房里对着镜子练戏,练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的时候;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当我谢幕时,观众们给我的掌声,给我的回报。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看到全团的演职员工,能够齐心协力一起干事情,一件件把它干好。”林老师打开手上拎着的大茶水罐子,喝了一口,顿了下说,“我最痛苦的时候,是碰到问题要你拍板很难抉择的时候。”
除了演戏,他还肩挑着浙江昆剧团全团的盛衰。“练功,对我来讲是件兴奋的事情,但现在也是件奢侈的事情”,“我是唱武生的,要是不活动这功夫就费了。要么在上班之前,要么下班以后,活动1、2个小时,至少要保证维持一种演出的状态。”
自2001年中国昆曲被评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昆剧发展的项目也随之增多,任务随之加重。2003年林为林走马上任担任团长一职,5年来他带领全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林老师回忆,刚接管的时候团里一年的演出才20几场,现在至少250场,演出场次提高了12倍。“我们的演出样式丰富多彩,有旅游演出、校园演出、剧场演出、商业演出和世界巡演。”
除了演出,“每年创新曲目、传承曲目,对老艺术家曲目的整理、改编、发行,他事无巨细,很多事情都亲自过问、带头去跑去弄,很辛苦。”剧场的老同志对记者说。
“昆剧要发展,就得实行传承、移植、创新三条腿走路。传承昆曲经典剧目;移植改变京剧中的剧目;创新新曲目。”这就是林为林发展昆剧的理念。
人才的流失是昆剧发展最大瓶颈。林老师说:“这5年,我们团里的‘人均GDP’(人均收入)提高了5、6倍。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也都是国家予以报销的。让昆曲的从业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挽留住人才,才能够让大家安心从事昆曲事业。”
如何兼顾演戏和管理,“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昆剧团培养抚育了我,到了我们这一代,剧团的历史重担交给了我,那我就得义不容辞,尽我的能力让这个剧团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每讲完一段话,他都会加上一句话:“路途艰难,但是阳光灿烂,昆曲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的。”
在会场的座椅上,林为林脸上带着妆,三句不离开昆曲。“浙昆是历史的老团,1956年一个戏剧救活了我们一个团。我是1978年进团的,那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娃娃,老师、前辈就是我的叔叔伯伯爷爷奶奶,团里的演职员工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林老师指着旁边20多岁的小花旦吴婷婷告诉记者,她是昆剧“传、世、盛、秀、万”五代传人中的“万”字辈传人,“我们是亲情之团,和谐的气氛是浙江昆剧团的优势所在。”
他对昆曲的爱是热切的。他对昆曲的理解、对剧中人物的一往情深,从他的眼神、话语中记者就能深切地感受得到。在两天的接触时间里,他巴不得把所有昆曲艺术的美都讲出来,讲给读者,讲给每一个可能走进昆曲的人。记者无法不被他所感染,不光是因为他唱功棒、形象好、武功出彩、身段儒雅,更因为他是有一份情怀在里面。这也许就是“角儿”的魅力。
林为林对昆剧的爱不单是演员对剧、对剧中人痴迷的爱,更是对繁荣昆剧、传承民族精英文化身先士卒的大爱。
薪火相传,重振昆剧待后人
2008年,昆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奥运会开幕式节目,一经唱响便引起全世界巨大的震惊。8月10日,《公孙子都》成为奥运会期间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第一个戏曲剧目。

9月23日,作为首次纳入“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的昆曲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舞台是需要土壤的。在杭州演出时,看戏的观众中六、七成都是年轻人。昆曲的历史、昆曲的曲目、昆曲的音乐、昆曲的舞美,昆曲的古典之美、武艺之美,我们以演代讲传递给青年人,让他们在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就能领略到昆曲的魅力。”林为林先生用这样的方式,让昆曲和青年人接触,让昆曲和下一代建立情感。
昆剧被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光荣,亦是悲哀。当我们想着如何去推广、如何去保护一种文化的时候,我们也承认了它濒于灭绝的现状。“所以,领航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观众的培养,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事情”。“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只要走进剧场我们就能把观众留下。这就是昆曲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意义所在。”
昆曲之美是无尽无边的。然而这种美现在却面临着雅致与通俗的抉择,面对着程式与活力的冲撞。如果完全受到程式和传统的约束,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观众的土壤;如果完全逾越固有的程式和格调,这门艺术也就不是昆曲了。实际上,昆曲始终是在创造与规矩之间探寻“从心所欲不逾矩”,寻找着它自己的定位。
“我们追求万变不离其宗,像剧目《公孙子都》中灯光、舞美等现代元素的运用就是‘变’;唱念做打、手眼声法这些见功见底的东西就是‘宗’。把握‘宗’使其‘变’才能让昆剧的每一个景、每一个细致化的人物显出震撼力。”林为林如是说。
如今,素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已战战兢兢地走了600多年,然而,历经的坎坷,谁人知晓?在我们的文化中,昆曲曾与唐诗、书法并称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当这一个曾经在晚明至清朝乾嘉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的“国剧”衰弱消失的时候,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缺失。
抢救昆剧,是1个人的使命,更是13亿人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