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李森:传奇人生三重奏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才有意义?
  采访李森老人归来的那天,我站在公交车站牌下等车的时候,望着迎泽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听着也在等车的一对青年男女的争吵,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的问题。
  两位青年打扮都比较人时,女孩子的波浪长发漂染成金黄色,阳光下还泛着红光。二人争吵的焦点是举行婚礼时迎亲车队的头车用“奔驰”还是用“桑塔纳”。男青年说,找不上“奔驰”就用“红旗”或“桑塔纳”也行吧。女青年说,现在谁还用“桑塔纳”呢,人家X xQ条件那么差,结婚时还用“奔驰”,我哪一点不比她强,凭什么我的车就不如她?……他们吵的声音不太大,但架势很凶,大有车不落实就一刀两断之势。
  我心里想说:年轻人,“奔驰”载来的婚姻也许并不长远呢,共同的理想、真诚的爱情才是婚姻这座宫殿最坚实的基础。何况,人生春季里需要播种的又岂止是爱情?你们真应该学学保尔·柯察金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真应该听一听李森老人的传奇故事。
  4月4日清明节这天,我在北京采访了李森。从喧嚣、浮躁、理想缺失、充满物欲的现实世界走近李森,是一种融人历史、感受崇高、思想得到净化的心灵体验。
  这位满头华发的八旬老人,豪爽而又热诚,当得知我也是山西灵丘县人、是她的同乡时,显得格外激动。她紧紧拉着我的手,连声说:“真好,你是灵丘人,真好!”老人离开故乡60多年了,但话语间还带有浓浓的乡音,听起来特别亲切。
  李森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足迹就是从故乡的山路开始的——
  
   挣脱“童养媳”的锁链
  
   1925年2月,李森出生在太行山北麓灵丘县一个叫小浪门的小山村。父亲为他起名叫玉梅。和众多的山里孩子一样,玉梅出生贫寒,她从小性格倔强,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女孩子必须缠脚,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小玉梅却渴望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呼吸,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松开缠脚布。
  由于家中太穷,玉梅16岁那年被送到南坡村当了童养媳。婆家本也是贫苦农民,但对童养媳任意打骂欺凌,使玉梅伤透了心。她曾经想过,难道我就这样像山里祖祖辈辈的女人一样,推碾做饭,生儿育女,直到老去?她一遍遍地追问自己,心中反抗的火苗也愈燃愈旺。终于有一天夜幕降临之后,她毅然逃回家中。母亲虽然责备,可看着女儿满脸委屈,而且态度坚决,心也软了。父亲李永,当时已是地下共产党员,他深知女儿的个性,决心为女儿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1941年,正是抗日烽火遍燃中华大地的时期。李玉梅隐隐约约知道父亲在为八路军做事,而八路军是抗击日寇的。那时,日本侵略军在晋北地区疯狂“扫荡”,到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实行“三光政策”。一天,父亲听说鬼子又在邻村强奸杀人的消息,断然把玉梅送到下关镇武委会,让女儿参加了革命。
  挣脱了“童养媳”锁链的玉梅,就这样,沿着小浪门沟沟坎坎的山路,走上了抗日战场。复仇的烈焰燃烧在少年玉梅的心中,她发誓一定要杀死那些糟践自己姐妹的鬼子!
  
  鬼子的子弹打穿了她的脸颊
  
  参加革命后,李玉梅改名李森。任灵邱县第二委会妇女部长。
  李森参加革命后不久,便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1941年10月的一天傍晚,区武委会得知驻在城里的日军经常出来四处抢粮,就命令李森带领十几名妇女自卫队员,去把敌人必经之路切断。李森她们扛着镢头、铁锹,将公路刨开四五米宽、一米多深的壕沟,然后埋下地雷和伪装物,撤离现场。当她们亲眼看见敌人的两辆大卡车先后被陷被炸的情景时,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噢,太好喽!”从沟里爬起来的鬼子发现了她们,“哇呀呀”喊着一边追赶,一边向她们开枪。大家跑散了。李森在向山坡奔跑途中,一颗子弹击中了她的左脸,她从山坡上滚落下来,幸好被一块大石头挡住,由于出血过多,昏迷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武委会主任李汉星同志终于找到了李森,她已经成了个血人。同志们把她抬到老百姓家里,用黄土和棉花灰为她止血。给她喂水时,发现她下颚漏水,原来伤势很重,子弹已贯穿了她的脸颊和下颚。这样的伤当地治不了,也无法养伤,而此时,远处又传来敌人的阵阵枪声。于是,同志们将她迅速转移,后随八路军伤病员一起辗转来到晋察冀军区野战医院疗伤。在那里,大夫为她取出了残留在脸颊内的弹片,三个月后伤口痊愈,但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疤痕。出院后,李森穿上了军装,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被服厂担任班长。
  后来,李森在回忆录中写道:是这一颗仇恨的子弹使我参加了八路军,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我因此破了相,成为三等甲级残废。伤疤留给我深深创伤,虽然我曾为此痛哭过,但我的心里明白,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这点牺牲算得了什么!
  
   “梅”为他而开
  
  李森老人坐在我的对面,平静地讲述着昨天的血火经历。老人稍有些发福,60多年过去了,那疤痕还留在她饱经风霜的脸上,左面颊深深地凹下去一个小坑。负伤的时候她只有16岁,16岁的花季呀!一个花季少女被敌人仇恨的子弹“破了相”,后来的人生之路她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老人正欲继续往下讲,她的女儿曼丽请她接电话。原来是大儿子志群从福州打来的,告诉妈妈,他们去给爸爸扫墓了。“好,好,妈妈谢谢你们!”李森说着,眼里闪着泪光:“我昨天晚上也梦见你爸爸了,他在楼上喊我吃饭。”
  这天是清明节,大家都记得。
  曼丽插话说:“我爸我妈结婚50年,感情特别好。我爸爸1993年去世了。”
  李森沉默片刻,接着深情讲述了永生难忘的延安岁月。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这年4月,李森和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被服厂及其他部门抽调的19岁以下的小战士60名,奉命前往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上级特别指示,要派一名团级干部护送这批小战士。小分队从河北阜平出发,历经4个多月时间,穿过几十道敌人的封锁线,攀越人迹罕至的摩天岭,于8月底终于到达延安,但60人的队伍这时只剩下40人了。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专门来看望这支小战士队伍。毛泽东一一和他们握手,当李森握住毛主席的手时,不由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哽咽抽泣着却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毛主席仿佛看出了李森的心思,亲切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不要难过,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嘛!”
  在延安,李森被分配到中央党校被服厂工作。出生于农村的她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由于生产成绩突出,不到18岁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还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功臣、劳动模范,先进事迹上了报。然而,李森内心深处也有一片难以启齿的伤痛,由于脸上的伤疤影响了容貌,李森不想谈婚论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工作。
  正在这时,爱神却不期然翩然而至。当时在中央党校二部学习的沈仲文,从报纸上看到了李森的事迹,便打心底里爱上了这位善良聪慧、坚强勇敢的好姑娘。他拿着报纸,来到被服厂,通过厂领导向李森求爱。遭到拒绝后,又拿着报纸找到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求援,并坚定地表示:李森为革命负了伤,那是光荣的,我就喜欢她。沈仲文的执著、坚定感动了彭真,也打动了李森。由彭真出面作媒,最终促成了这桩革命婚姻的缔结。
  1943年12月,沈仲文和李森在延安结婚。没有住房,他们自己挖窑洞;没有酒席,两斤花生就行了;有同志们真诚的祝福,有延安明朗的天空,有两人的心心相印,这婚姻便有了一个甜蜜的开端。此后,他们风雨同舟50年,恩爱有加,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直至白头。
  沈仲文在革命队伍里锻炼成长为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最高职务为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离休前任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兵团职顾问。他一生喜梅,因为他有一位“梅”妻。而李森,战争年代与丈夫并肩战斗,屡建战功,建国后转业到地方,既是能干的职业女性,又是贤妻良母,用太行之“梅”的品格凝聚着朋友和家人的情感。
  这“梅”是为他而开的!
  
   她亲手击毙了女匪首“花蝴蝶”
  
  1945年秋,沈仲文奉命开赴东北前线,李森也随军奔赴东北战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清剿土匪、消灭伪军和其他反动残余势力。
  沈仲文、李森当时所在的我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第四军分区附近,有土匪近万名之多,其中最为凶恶的有三股,分别由绰号为“花蝴蝶”、“一枝花”、“青山豪”的三个匪首统领。女匪首“花蝴蝶”武艺高强,凶残成性,在当地无恶不作,老百姓恨之入骨。
  1947年11月上旬的一天早晨,时任骑兵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的李森接到群众报信:在距团部80里左右的一个烧锅店发现了“花蝴蝶”股匪,约近百人。这个情报很重要,但当时团政委沈仲文和姚团长正率主力部队作战在外,一时无法回调,团部只有有孕在身的李森和少数人员留守。怎么办?战机稍纵即逝。李森当机立断,一面立即派人去进一步摸清敌情,一面就地将警卫班、机枪班、卫生队、宣传队组织成骑兵小分队,准备出战。
  敌人兵力部署等情况搞清后,李森心中更有数了。出发前,她进行了战前动员,大家都十分仇恨那个恶贯满盈的女匪首,表示坚决完成任务,消灭敌人。另外为防止流产,她用白布把肚子缠了几圈,然后飞身上马,率队出发。靠近烧锅店时,天色已暗。在李森的指挥下,小分队兵分三路,机枪班的三挺机枪进行火力配置,分别在土围子的西门、北门各安一挺,防止土匪窜逃,李森自己率队,携一挺机枪,首先解决了岗楼里土匪哨兵,占领了制高点,随即向“花蝴蝶”隐藏的岗楼冲去。“花蝴蝶”听到枪声,正欲夺路而逃,早被警卫班包围。李森手起枪响,“花蝴蝶”应声倒下。匪首毙命,匪徒无心恶战,各自逃命,在西门、北门又被我伏兵毙伤多人。这一役毙伤俘虏土匪40多人,缴获40多匹战马、近百枝枪、刀和许多军用物资。李森荣立三等功。
  李森告诉笔者,当地老百姓传说“花蝴蝶”是大土匪头子座山雕的三姨太。她30来岁,穿着国民党军服,长相还挺漂亮。
  “您什么时候学会骑马的呢?”
  “到东北以后学会的,因为要打土匪,必须学会骑马,老沈教我骑。我在老家骑过毛驴,没骑过马,开始骑马上不去,就练呗,非常难,第一次马一穿沟,我就从马脖子上摔了下来。摔下来,不怕,再上去,老沈让我手勒紧缰绳,腿夹紧马肚子,就不掉了。学骑马、学文化,都是老沈教的,都是革命需要!”
  老人现在慈祥的笑眯眯的样子,和普通的大妈大婶没有什么不同。我却努力在心中勾勒着那骑兵指导员当年神武矫健的英姿……
  我问李森老人:“那孩子后来没事吧?”
  曼丽在一旁答话:“我就是那个在妈妈肚子里就骑马打仗的孩子呀!” 在场的人都笑了。
  
   妈妈心中永远的“痛”
  
  李森和沈仲文共有4个子女:女儿沈曼丽,是个出色的军医。因为爸爸当年负伤是白求恩医好了他的腿,使他能够重返前线,杀敌立功,所以白求恩就是曼丽心中的榜样。长子沈志群,是个出色的飞行员。他出生后第3天,就和妈妈进入广西参加剿匪,爸爸妈妈眤称他为“小英雄”。“小英雄”长大以后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扎扎实实地努力工作,为我国民航事业做出了骄人成绩。次子沈爱民,立志于科学考察工作,策划和组织过众多国内外大型科学考察和学术活动,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三 子沈沉,曾做过军报的记者,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后来走出国门,开始新世纪的创业。
  孩子们各有成就,李森深感欣慰。她说:“老沈对孩子们要求很严,严是爱呀!”
  然而,在李森心灵深处有一个永远的伤痛,那就是攻打长春时,她的第一个孩子、女儿肇波被国民党飞机炸死了。亲眼目睹一岁半的爱女倒在血泊之中,李森心如刀搅,痛不欲生。直到今天,老人仍坚定地认为肇波是在东北“牺牲”的。当年,李森强忍悲痛,将孩子的尸体掩埋在一棵白杨树下,就和丈夫又奔赴战场。她相信,女儿和无数烈士的鲜血会滋养那片土地,而使和平的大树根深叶茂。
  胜利了,和平了,生活好了。李森却常常想起那个牺牲了的女儿。她指着孩子的照片对我说:“如果她活着,今年就58了。不知怎么,我越老就越想她。”说着说着,眼睛竟湿润了。英雄女儿回“家”来
  1947年12月,李森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第36师108团团部指导员。在辽沈战役中,参与围困长春之战,负责发动群众,封锁通往长春的所有通道,盘查进出人员,控制粮食流人市内。此后,先后参加王家窝铺守备战、攻克锦州、攻坚铁岭、围攻沈阳等战斗。1948年12月平津战役中,参与堵截塘沽之敌战斗。
  1949年4月,四野大军南下,李森奉命留守天津。1950年6月,调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6师436团团部指导员,参加广西剿匪战斗,平息匪患,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51年8月,调任解放军第49军146师协理员。1954年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广东、北京、福建、江西等地工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森离休在福建。福建永定县湖山乡里佳村是沈仲文的故乡,李森和丈夫一起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了很多事情。沈仲文去世后,李森继承丈夫的遗志,继续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余热,建言献策。
  李森好多年没有回山西了。2004年4月,在纪念山西地方党组织建立80周年之际,山西省委、省政府邀请山西人民的英雄女儿李森回“家”来。4月11日,李森在女儿沈曼丽、三儿子沈沉陪同下又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当嘹亮的《解放军进行曲》为她而奏响的时候,当一束束鲜花敬献给她的时候,李森老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在“欢迎李森同志回家乡暨《沈仲文画传》赠送仪式”上,她动情地说:“今天我回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我还不算老,我要为我们的山西再出一点力。”
  李森平生第一次来太原,太原崭新的现代化城市的面貌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太原短暂逗留期间,李森老人参观了“彭真同志生平业绩陈列展”,参观了山西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还与山西大学的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李森讲述的虽然是昨天经历的故事,关心的却是国家的今天和明天。她不止一次地对我提起,现在宣传部门让人担心,电视上男男女女、搂搂抱抱的东西太多,对青年人会有不好的影响。还是要多宣传宣传革命的历史,多讲一讲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表扬好的,批评坏的,让青年走正道。
  与山西大学青年学生现场对话时,老人显得格外兴奋,她的答语素朴如泥土,却很真实,也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李老,我刚刚入党转正,虽然也很激动,但也不排除有其他原因。您1943年入党时是什么心情?”
  ——“我们当时入党是秘密的。没有别的想法,就是为了打日本。共产党打日本,我们就跟着共产党。不怕死,不怕吃苦。”
  ——“您要打仗,又要哺育子女,既是战士,又是妈妈,情感如何转换?”
  ——“我们那时候个人的事情想得很少,一切服从组织,服从工作。我生了5个孩子,可是从没‘坐过月子’。”
  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才有意义?
  李森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投身革命,而献出青春和热血,情不谓不深;为了共同的革命志向而与沈仲文同志相遇相知相爱,牵手一生,情不谓不真;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不顾年迈,上下奔走,情不谓不浓。她付出了许多,牺牲了许多,但也得到了许多。这样拥有大情怀的奉献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本文开篇提到的那对被狭隘和虚荣所羁绊的青年,不知是否能读懂老八路李森?读懂革命前辈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
  (压题图片:李森八十大寿与子女合影。右起:沈志群、沈曼丽、李森、沈爱民、沈沉。)
其他文献
新建的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城西郊玉泉山麓的虎头山上。连江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籍有10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出重要指示:“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国家层面的一个国际性展会,已经成为我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央将大力支持广西办好这个博览会.中国
期刊
2007年9月4日,印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五国在孟加拉湾举行了以印美两国为主角代号为“马拉巴尔07”的军事演习。一时间,“亚洲版北约”重新浮出等字眼充斥媒体,似乎一个针对中国的“亚洲版北约”呼之欲出。  尽管美国近几年一直不遗余力地组建“亚洲版北约”,但该想法的始作俑者却是印度学者马达夫·纳拉帕特。依照纳拉帕特的解释,“亚洲版北约”的全称是NAATO,意指“北美——亚洲公约组织”。他列举了三
2017年9月12~15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展览大厅里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孔.2017年中国国际调味品及食品配料展(以下简称“调味品及食品配料展”)将在这里首次展示.rn调味品及食品
期刊
摘 要:市场竞争本来就是一场利益博弈,是市场主体争夺商业机会的行为和过程。由于市场资源具有稀缺性,竞争才有必要。竞争的结果将造成商业机会或者市场利益的得失,损人利己是市场竞争本身的特性。竞争必有损害,正当竞争的损害必然是允许的,也是市场规律之使然,法律旨在规制不正当竞争,使竞争者免受不正当竞争的损害。在判断竞争行为是否具有不正当性时,损害固然是必要条件,但其根本并不在于这种损害的存在,而在于损害或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
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密云水库水原保护地区内穆家峪镇的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北京市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致力于有机绿色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有机
#
期刊
安徽省无为县,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解放战争时期,“渡江第一船”最先从无为泥汊江岸发出,无为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8年的国企改革发展历程证明,我国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对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把握,注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