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者入殓为死亡演奏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t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严肃而专注的脸孔,一袭侍者的黑白装束,一双温柔而夹带力道的手,在冰冷僵硬中演绎化朽为神,在无知无觉中上演一丝不苟。日本人独有的礼节给予死亡一份诗意畅想,为生者绵延儿女情长。
  难言小林大悟是入殓师或是艺术家,他为影片融入肮脏与神圣、诙谐与凛然、天籁与死亡。昂贵的大提琴出生便面临夭折,现实世界的反复无常背叛梦想十月怀胎,瞬间成为大悟用双手葬送的第一次死亡。经他双手葬送的,还有身兼生命和食物的章鱼。或者他生来为此,生就一双命定触摸死亡的手,接连遭逄生命破产不如以此为谋生之业,进入生命的新一轮旅程。
  抉择
  卖掉大提琴,带上温柔可人的妻子,转战回乡。“帮助他人踏上安稳之旅”——这份唾手可得的特殊工作近在眼前,半推半就,半为哄骗半为利诱,大悟再次瞒着妻子自作主张。该来的迟早会来,迎接大悟的工作并不如金钱美好,他见到的第一具尸体为日后的工作设置免疫:腐烂两周的老太,虫蛆侵蚀发酵的食品,异臭与黄水,呕物与苍蝇。
  眼神呆滞,俨然精神受创,大悟的特写镜头格外沧桑,此时社长递过来的钞票更似折损后的慰安费。失去精神的短暂光明,攫取丰厚的物质补丁,是这世界正常运行的不二法则。返程路上在久违的澡堂半途而下,他要清洁掉发丝深处的麻木、鼻孔吸入的异物和每一寸肌肤带给他的尴尬收场。
  晚餐皱巴的母鸡尸体引发大悟对遭遇的二次反胃,纵然厌恶尸体的腐朽和生命无望的静谧,在妻子面前总归习惯性地浓缩成难言之隐。美香,妻子的名字似乎给了他的恐惧一针镇静剂,他重复着呼唤着吮吸着。他抚摩着眼前新鲜的肉体,抚摩细腻白皙的肌肤,吸取活物之气。那不合时宜的性欲勃发是强烈而深沉的生命需求,他要与她融为一体,在对生命的绝对占有中脱去死亡与糜烂的痕迹。从此,美香已经不再是以往的纯粹妻子,而扮演着大悟精神沦陷的救赎、脱胎后的成人礼。
  终其一生的辛劳,为了走向死亡,逆流而上再漂流而下——河岸前铁铮铮的自然定理。可他将何去何从,是如这鱼儿一般逆流而上,还是随水漂流而下?
  “是偶然吗?你经过这里是偶然吗?”
  社长仿佛一语道破天机:“是命运吧。这份工作是你的天职。”
  反复
  大悟第一次认真看完社长的入殓仪式,社长的每一个举动都带着对死者的祭奠和对生者的尊重,怀着温柔的情感给予死者最后的人间留恋。按压眼周、合拢唇瓣,抚平下腭,擦拭身体,更换丧衣,整理妆容。他不时深情望向死者脸孔,似乎每一处安置都要经过她的应允和默许,入殓师期待看到死者依旧安宁。“让她焕发生机,重现美丽。”大悟面对死,开始思索生的真正意义。
  在这举世皆知的繁琐劳作中蕴含着人类寄托式情感信仰,哪怕是最美丽的容颜、最昂贵的棺木即将付之一炬,也要打点得错落有致,在所不惜。入殓师的一举一动与其说是为死者完成一项工作,不如说是成就跪拜着的生者满堂幻想。导演先抑后扬的手法成功将大悟纳入NK(NouKan入殓)社,也将观众纳入这份化肉体死亡为精神不朽的崇敬当中。
  正当大悟忘我投入这份沾染了神圣之意的职业时,老友的冷眼,妻子的疏离再次创造波折,将他推人世俗见解和自我认可的矛盾漩涡。原本百依百顺的娇美妻子首次夺门而出,首次说“不”,她以往的顺从成为她本次反叛的最有力的砝码,她平常轻松笑靥下独自承受的切齿咬牙也临界爆发,这个以爱的名义一味附和的女人似乎以断绝生活保障为威胁来实现她的意志。
  老友、美香和做丧事的人家,代表着世人鄙夷的力量,连同美香向大悟叫出那一句“肮脏!”大悟,像他的名字,虽大悟死的常态,却破解不了生的迷茫,犹豫不定的他举步迈向社长办公室。突发奇想似的,以死为业的办公室选择用生气来调和,用植物的青翠调和肉的嫌腻。社长像是经历无数次死亡的智者,为年轻人传递玄而又玄的生存规则。我们发现,凡是经他送入棺木的场景则是死者家属的一番倾诉衷肠,他不信教,却似乎向大悟重申对死亡的信仰。
  回归
  大悟终于能同社长一样,用抚慰遗体的手抓起食物,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他又重拾大提琴,重拾音乐,在田野、在雪天、在自由的白鹅前演奏艺术,给自然,向生命。导演用拼接的画面将我们带入富足的精神幻想,和音乐达到圆融的境地,或者,对死亡的缅怀从来就是一门艺术,音乐艺术本身正成就了一份理念期待、唯美幻想。
  美香回来了,带着腹中的胎儿,连同一家三口体面生活的责任再次谈判,矛盾夹带着柔情蜜意徐徐袭来。在大悟犹豫不决的当口,洗澡堂老太太的离世给予大悟对妻子和老友一次辩白的机会。形式的力量强大到足以颠覆观念,而个体观念的笃定强大到足以弱化他者意志,信仰的精髓便在于此。大悟对死亡平静的“演奏”,细致地为老太戴上黄色丝巾,恭敬而深沉的眼神昭示职业的神圣,入殓仪式安排死者亲人为其擦拭更向生者揭示生死一体。
  矛盾终究消解,影影绰绰的父亲角色也该浮出水面。他始终隐藏在大悟最爱演奏的音乐、不屑讲述的背叛故事中。但为避免活人的纷争,贴近死亡的主题,再上演一段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导演制造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悖论——怀念父亲时绝对憎恨的叙述却永远温存的画面、女社员的相似经历揭秘所形成的催化剂,最后使这位抛弃妻子的父亲常年独居,贫寒而孤寂,死亡之时念念不忘将儿子赠送的石子握在手心。
  影片最后,石子已经上升为亲情的传递,由父亲个人的隐秘情愫传递给大悟,又由大悟传达给美香腹中的胎儿。影片在传递着人间大爱的同时,也向观者娓娓道来:
  “死亡不是终结,而是超越。”
其他文献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先锋人物,他将自己融入电影中,用影像创造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他的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他所有的创作内容和灵感都来自他经历的爱、创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1932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来自天主教家庭,未婚先孕而生下了特吕弗,无论当时的社会还是他的母亲都把他本身的存在当作一种耻辱,认为他是“多余的和负罪怀孕的结
一  1945年5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部分即将结束时,一支先遣的美国小分队正行进在德方控制下的巴伐利亚白雪皑皑的大山之中。这是美国组织的一支特种小分队,取名阿耳索斯。这支部队常常随同先头部队前进,有时甚至突到进攻部队的前面去,他们的任务是收缴纳粹德国的军事科学资料,特别是原子武器的研制资料,并搜捕有关的主要科研人员。  1945年5月4日,这支特殊的部队赶到了德国的乌尔菲尔德,抓获了德国原
“一个71(实为72——笔者注)岁的老妇人爱上了我,这事儿既骇人听闻又叫人厌恶和悲哀。就像被一只巨蟹夹住一样。”在写给外甥昆汀·贝尔的信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描述埃塞尔·史密斯对她的爱恋,语气带着明显的不屑、无奈,又有点儿炫耀。实际上,埃塞尔·史密斯作为20世纪初英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女作曲家、女性参政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出色的传记作家,是伍尔夫最后十年里来往最密切的友人之一。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书
1962年,福克纳于一个夏日的午夜,在密西西比州的巴哈利亚猝然去世。此前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刚刚出版。他的遗体被运回家乡奥克斯佛。葬礼于7月6日举行。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在《生活周刊》发表了表达千万读者悼念心情的文章,标题是《他死了,心酸的悲伤》。  1992年,福克纳逝世30周年。毕生热爱福克纳的北京大学陶洁教授,在北大主持了一个关于福克纳的研讨会。那时她想找些对这位现代派大师有兴趣的中国作
川上弘美堪称当代日本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有读者甚至将其誉为“21世纪的紫式部”,从客观角度审慎地来看,这一评价虽有过誉之嫌,但足以见其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因擅长以“异界生物”为创作媒介进行描写,她也被称为“东方的卡夫卡”。然而与卡夫卡的“变形”不同,川上则是直接将神话叙事引入现实生活,实现异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看似无稽又寓意深刻。“异界生物”的出现并不令读者觉得有任何突兀之感,在看似若无其事的叙
2004年,一部在日本本土连载的漫画小说《神之水滴》在不经意间风靡了全世界。这部漫画的文字部分取材于日本知名作家亚树直的小说《神之雫》(日文原版名称),绘画由冲本秀完成。故事讲述的是:日本有一位世界级的葡萄酒评论家——神咲丰多香,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其收藏的约为20亿日元的葡萄酒都很名贵,但最为名贵的是其中的“十二使徒”葡萄酒以及顶尖的“神之水滴”,能够继承神咲丰多香这些遗产的候选人有其子神咲雫和
小时候,徜徉在杂货店花花绿绿的布匹堆里,我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用妈妈裁衣服的废布头做剪贴画,或者给我的娃娃做裙子。看到我对针织感兴趣,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法式刺绣兴趣班。  刺绣班的老师是一个法国人,每周五下午在我们小学开课。那时候,周五我们只有上午半天课,这就意味着我在大家走后还要留下来。老师教我们用颜色淡雅的亚麻线在手巾上绣花。在她手里如此简单的事,轮到我自己操作就变得太难了。好几周过去了,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只是曾经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造就了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一切、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  ——郎恩·乔瑟夫  对于伊朗电影史而言,《小鞋子》(《Children ofHeaven>>)已然风光无限,独占鳌头,荣获1999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它是《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创下美
《矛盾而迷恋的爱——莱蒙托夫少年时期的爱情及苏什科娃组诗》一文(见《世界文化》2010年9月刊)所说诗人对苏什科娃的爱,主要还是一个少年对一个美丽的青年女性自然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才的少年诗人对理解自己的知音的寻觅,这种爱尽管热情,但不炽烈,更由于女方不理解自己而深感失望,因此即使失恋也不会痛彻心扉,但他随后对伊万诺娃的爱,却是激情满怀,发自心底的。  纳塔莉娅·费奥多罗芙娜·伊万诺娃(18
毫无疑问,达·芬奇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当人们评论达·芬奇的天才时,一位学者说:“达·芬奇像一个在黑夜中醒得太早的人,这时其他人都还在酣睡呢!”1910年,弗洛伊德研究了这位历史上的天才人物,出版了《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一书,为人们开拓了一个艺术品鉴的新视角。弗洛伊德一直对达·芬奇感兴趣。这位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拿起精神分析的手术刀,对达·芬奇的艺术天才和对完美的追求进行了精确分析。  天才对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