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男性性早熟一家系LHCGR基因突变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报告1例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对其黄体生成素受体基因(LHCGR)进行突变分析.方法 收集1例3.1岁F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征检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血清睾酮检测及骨龄检查等.对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白细胞LHCGR基因的11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结果 患儿为男性,身高116.8cm(+5.1s),外阴发育2期,双侧睾丸8 mL,阴茎8.5 cm×2.5 cm,睾酮2310 ng/L,骨龄9岁,垂体兴奋试验显示黄体生成素峰值2.66 IU/L,卵泡刺激素峰值1.03 IU/L,符合外周性性早熟的临床表现.PCR扩增片段直接测序显示患儿LHCGR基因第n外显子1703C>T突变,导致568位氨基酸由丙氨酸替换为缬氨酸.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半年后,患儿的骨龄得到控制.患儿父亲检测到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但未出现青春发育异常.结论 FMPP是外周性性早熟的罕见病因.本病例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检测发现其LHCGR基因杂合突变c.1703C>T(Ala568Val),为国内首次发现.父子具有相同突变基因但表型不同,提示FMPP具有不一致的表现度。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4例合并继发性der(9)t(9;22)(q34;q11)inv(9)(p22q34)异常的Ph阳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经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应用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和9号染色体短臂及长臂涂染探针分别对4例伴有inv(9)(p22q34)的Ph阳性患者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
目的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分析疑似为染色体病、但核型分析未能诊断的染色体不平衡易位,并探讨两种技术在染色体不平衡易位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提取DNA,并
目的 对不同孕期的绒毛、羊水以及脐血穿刺标本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就诊的2475位单胎孕妇,年龄19~45岁,孕龄为12~31周.其中绒毛穿刺标本115例,羊水穿刺标本1674例,脐带穿刺标本686例.结果 共检出异常核型101例,阳性率为4.08%.结论 对具有指征的孕妇进行产前核型分析有利于及时发现染色体异常胎儿。
目的 探讨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临床和遗传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40例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临床和遗传学特点、诊治及转归进行分析.治疗方法包括限制天然蛋白质摄入量,补充特殊奶粉、左旋肉碱及维生素B12.随访内容包括发育情况、血丙酰肉碱及尿甲基丙二酸水平.结果 40例确诊患者中,33例患者接受MUT基因分析,30例检出突变,占90.9%;随访30例,随访时间1个月至8年,死亡8例,存活22例中
患者男,34岁,婚后6年余.其妻2004年因"葡萄胎行人流术",2009年孕12周时,B超检查提示胎儿颈后透明带异常增厚,行药物流产术.夫妇表型及智力均正常,非近亲结婚,双方均无不良嗜好,无孕期药物和化学毒物接触史。
期刊
患儿男,45 d.孕1产1,孕37周顺产,出生体重3150g.出生后母乳喂养.因皮肤黄染43 d,口唇青紫35 d而就诊.查体:身长53 cm,体重4.8 kg.肝肋下2 cm,质地中等;脾肋下2.5 cm触及.双手为通贯掌,右足6趾.血生化检查总胆红素289 μmol/L(正常参考值:5.1~19.0μmol/L),间接胆红素259.4μmol/L(正常参考值:1.5~18.3μmol/L),天
期刊
目的 建立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ensitiverestriction enzymes-based quantitative PCR,MSRE-qPCR)分析FMR1基因CpG岛甲基化程度的方法,并探讨其对脆性X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常规PCR初筛存在FMR1基因5′(CGG)n异常扩增的30例智力低下男童和20名母亲作为研究对象,用Eag Ⅰ酶
患儿男,15个月,因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就诊.患儿出生时父亲26岁、母亲25岁.母亲怀孕期间一切正常,其父母表型、智力均正常,为非近亲结婚,体健,无遗传病家族史.其父从事计算机相关职业,其母无业。
期刊
孕妇 33岁.孕3产1,第1胎足月顺产一女.现7岁,智力低下,身材较同龄人矮小,伴先天性心脏病,于2011年11月来我院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结果示患儿性染色体异常.本次妊娠22周孕,因第1胎有染色体异常患儿生育史故来我院做羊水染色体检查.夫妻非近亲婚配,表型、智力均正常.两次孕期均无药物、毒物及射线接触史.男方精液及前列腺液检查正常,无烟酒嗜好.其家系成员外观、智力均正常,无类似病史.经孕妇知情同
期刊
患者 女,31岁,汉族,身高1.58 m,体重51 kg,表型及智力正常.婚后4年自然流产3次,均在孕40多天,孕期无感冒史、无服药史、无有害化学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对患者进行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单纯疱疹Ⅱ型病毒IgM检查均为阴性.夫妇非近亲结婚,双方家族中无类似死胎流产史患者,其它检查未见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 取患者外周血常规淋巴细胞培养、制片,G显带.计数5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20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