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措施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实行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教学过程聚焦在“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意掌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指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种。前者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后者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 这两种目标的统一。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
2.保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首先,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其次,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读物量。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包括有中外名著,唐诗宋词鉴赏等等。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多种读物。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
4.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发言。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只有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5.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来弥补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小缺憾,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讲座课上,学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文化修养得以提高。讲座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应在开学初拟订好计划,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随意改变。举办讲座时教师应尽量使课堂容量丰富充实、具体到位。大到文学史上某个热点问题,小到课堂上某个容易忽略的知识点,都可以作为讲座的内容。讲授时教师尽量以口若悬河的旁征博引吸引学生;以声情并茂的即兴发挥感染学生;以才华横溢的自由挥洒驾驭学生;以收放自如的学者气质征服学生。
6.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是脱颖而出的契机。在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开放、多彩、活泼的语文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才华得以展示,使之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课前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即兴发言、佳作鉴赏、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诗文片段背诵比赛、名人伟人介绍、学做主持人、小品表演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及学生需要,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语文活动应以语文教学为中心,用它鲜活色彩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为教学服务,在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个性特长的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7.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个人意志的培养。积极情绪与学习效率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不好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使学生态度消极、注意力分散。根据现阶段的考试出题方向看,注重理解、分析的能力。有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人的意志顽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知难而进,反复领会课文的内容,为自己开辟一条通路。而意志薄弱者在遇到困难时便会知难而退,畏缩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培养学生个人意志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相当重要。比如: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同学们总觉得课文内容很难理解,对课文不感兴趣,有厌学心理。教学过程中联系鲁迅的其他著作和课文预习提示提供的写作背景,深刻理解这篇杂文的针对性和战斗作用。抓住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利用课文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领会鲁迅先生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坚定了他们的个人意志。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学好语文的坚强意志。
8.通过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一个班级里每位同学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一个人的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是明显的。教学中根据外向型和内向型进行分类。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抓住他们的开朗、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多给他们创造机会。比如提出一个问题时,问:“哪个同学主动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就会发现外向型的学生就能勇敢地起来,并且址十分自信。就此我就启发内向型同学要敢于向他们学习,有时外向型同学的问题回答后,再让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去复述,并指出正确与否。每当上口头作文课时,也采用两种相互结合来回答。这样两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都到了锻炼的机会,所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既开发智力,又提高了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语文教师若不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不仅要落后于时代,而且要误人子弟!当前高考也正不断加大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考查,因此素质教育已经不是要不要开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开展的问题了。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多样性的教法必然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措施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实行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教学过程聚焦在“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意掌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指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种。前者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后者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 这两种目标的统一。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
2.保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首先,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其次,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读物量。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包括有中外名著,唐诗宋词鉴赏等等。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多种读物。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
4.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发言。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只有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5.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来弥补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小缺憾,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讲座课上,学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文化修养得以提高。讲座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应在开学初拟订好计划,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随意改变。举办讲座时教师应尽量使课堂容量丰富充实、具体到位。大到文学史上某个热点问题,小到课堂上某个容易忽略的知识点,都可以作为讲座的内容。讲授时教师尽量以口若悬河的旁征博引吸引学生;以声情并茂的即兴发挥感染学生;以才华横溢的自由挥洒驾驭学生;以收放自如的学者气质征服学生。
6.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是脱颖而出的契机。在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开放、多彩、活泼的语文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才华得以展示,使之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课前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即兴发言、佳作鉴赏、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诗文片段背诵比赛、名人伟人介绍、学做主持人、小品表演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及学生需要,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语文活动应以语文教学为中心,用它鲜活色彩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为教学服务,在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个性特长的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7.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个人意志的培养。积极情绪与学习效率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不好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使学生态度消极、注意力分散。根据现阶段的考试出题方向看,注重理解、分析的能力。有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人的意志顽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知难而进,反复领会课文的内容,为自己开辟一条通路。而意志薄弱者在遇到困难时便会知难而退,畏缩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培养学生个人意志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相当重要。比如: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同学们总觉得课文内容很难理解,对课文不感兴趣,有厌学心理。教学过程中联系鲁迅的其他著作和课文预习提示提供的写作背景,深刻理解这篇杂文的针对性和战斗作用。抓住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利用课文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领会鲁迅先生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坚定了他们的个人意志。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学好语文的坚强意志。
8.通过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一个班级里每位同学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一个人的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是明显的。教学中根据外向型和内向型进行分类。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抓住他们的开朗、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多给他们创造机会。比如提出一个问题时,问:“哪个同学主动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就会发现外向型的学生就能勇敢地起来,并且址十分自信。就此我就启发内向型同学要敢于向他们学习,有时外向型同学的问题回答后,再让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去复述,并指出正确与否。每当上口头作文课时,也采用两种相互结合来回答。这样两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都到了锻炼的机会,所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既开发智力,又提高了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语文教师若不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不仅要落后于时代,而且要误人子弟!当前高考也正不断加大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考查,因此素质教育已经不是要不要开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开展的问题了。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多样性的教法必然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