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教”——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理解能力无法与成人相比,所以对幼儿的爱国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否则,幼儿无法形成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渗透于爱国主义教育中,借助参观考察、劳动锻炼、影视资源、艺术熏陶等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使其更形象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做中教”;幼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辞海》将爱国主义定义为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情感,认为爱国主义是对待祖国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逐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并将其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1]。幼儿处于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这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如果教师直接灌输和爱国有关的知识,幼儿必然难以理解。学者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要求教师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和事物进行直接接触,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2]。所以,在幼儿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要基于“做中教”的思想,多组织一些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让幼儿更具体、形象地理解爱国主义思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参观考察,研学旅行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拘泥于课堂学习,教师应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步入社会中,通过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的方式在实践中提升幼儿的爱国意识。教师可基于“做中教”的思想,带领幼儿参观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爱国纪念场馆,借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3]。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联系幼儿家长,让家长在节假日带着幼儿去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促使幼儿感受爱国情怀。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展品给幼儿讲述一些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如讲述王朴、张嘎、海娃、雨来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枪支、弹药、军装等物品中更真切地感受战争的场面,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促使幼儿更积极主动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讲述英雄人物故事的绘本,引导幼儿展开自主阅读,并说说自己的观感。红色经典绘本《小英雄雨来》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然后让幼儿说一说从雨来的身上体会到了什么,在读到日本鬼子抓住雨来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雨来最后是如何逃脱的。幼儿结合绘本内容回答:“我心中十分紧张,担心雨来的安全。雨来的游泳水平很高,他跳进了芦苇塘中,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枪击。”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加深对绘本的理解,还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实践教育法是组织、引导教育对象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其思想认识,培养其优良品德和良好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和陈鹤琴的“做中教”思想不谋而合,幼儿通过参观活动能提升认识,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爱国情感[4]。
  二、劳动锻炼,公益助学
  劳动锻炼法也是“做中教”的主要策略之一,教师带领幼儿参与到各种生产劳动中,能使幼儿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5]。教师可以将劳动锻炼和公益助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参与种植、养殖等劳动,这样能使幼儿亲身体验和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还能让他们生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例如,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到“田园小当家”的主题活动中,在劳动锻炼中激发幼儿的爱国之情。教师首先布置松土、浇水、除草等不同劳动任务,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在劳动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此时,教师将《悯农》等古诗词作品融入教学中,引导幼儿思考:“一粒米、一株菜,都来之不易,大家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了吗?我們以后应该怎么做?”在收获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这时,教师引导其思考:“我们收获了这些蔬菜后,可以用它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鼓励幼儿思考自己身边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开展公益种植活动,将收获的蔬菜分给身边需要的人。最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在劳动中,我们收获了不少东西,并将它们分给了需要的人,现在我们两手空空,那么,能否说大家什么都没有得到呢?”这能使幼儿认识到劳动的快乐在于经历过程并与他人分享,而非占有。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停留于喊口号,教师应让幼儿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进行劳动锻炼的过程中,幼儿积极付诸实践,并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认识到了劳动是一种为祖国、人民谋取利益的方法,因此热爱劳动,并提升了爱国主义情怀[6]。
  三、结合影视,榜样激励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态度或情绪体验,从而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幼儿对形象化的事物理解较为深刻,但是对抽象的理论概念印象不深,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影视剧资料,设计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看到在自己的身边就有很多爱国榜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进入特定情境后,还要基于“做中教”的思想,引导幼儿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鼓励幼儿学习这些先进榜样,和他们一样参与到爱国活动中[7]。
  通过影视剧作品的展示,幼儿感受到了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这种教育方法将情境教学和榜样激励整合在了一起,具有示范性、激励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有助于引导幼儿学习爱国榜样,从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四、艺术熏陶,潜移默化
  艺术熏陶法指的是借助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引导幼儿在了解艺术、欣赏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熏陶,从而培养其良好道德行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做中教”的思想,给幼儿提供各种包含爱国主义精神的美术、文学、音乐作品,引导幼儿鉴赏作品和自主创作,使其体会到爱国情怀。这样能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产生爱国情怀[8]。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梦萦钓鱼岛》《和谐中国》《黄河,母亲河》《江山如画》《天安门》等爱国主义绘画作品,使幼儿感受其中浓浓的爱国情感。此后,教师鼓励幼儿结合爱国主题展开自主美术创作:“通过赏析刚刚的作品,大家看到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内容展现了爱国情怀,那么,你觉得如何才能在绘画作品中展现出自己对祖国的爱呢?”教师带领幼儿围绕此问题展开主题交流。有幼儿认为在绘画中要体现出国旗、国徽等元素;有幼儿认为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一种不错的爱国素材;还有幼儿认为爱国类作品要展现出光明,体现出未来感,如展现宇航员、体现中国的科技发展等。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在自主创作中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爱国情怀。
  幼儿在爱国作品的艺术熏陶中提高了欣赏品位,同时,基于“做中学”的思想,展开自主创作,不仅提升了爱国情感,也提高了综合素质[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提出了五大教育目的,其中就包括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学情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他们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多元融合的實践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从而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谢小琴.幼儿园爱国启蒙课程实施构想[J].昭通学院学报,2021,43(01):53-57.
  章丽芳.爱国主义教育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实践研究[J].第二课堂(D),2021(02):64-65.
  徐秀丽.关于幼儿园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2020(50):192.
  张大立.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幼儿园抓起[J].吉林教育,2020(31):94-95.
  刘珍,王茜.让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儿童幼小心灵[J].山西教育(幼教),2020(10):12-13.
  马国兰.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青海教育,2017(09):55.
  朱爱华.刍议幼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J] .成才之路,2012(36):17.
  刘彩霞.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J].甘肃教育,2011(15):93.
  张晓英,杨华.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78.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阐述了数学基本活动的潜隐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着眼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素材,发挥活动情境作用力,优化活动类型和活动形式,注重活动延展,并促使学生进行活动反思,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摘要:在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持续创新。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和开创全新教学方法的能力,对提升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非常有利,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收集信息,巧用班班通设备,合理利用班级QQ群,善用娱乐APP,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提升学生信息素
摘要:提升小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目标,依托“课内+课外,策略+实践,阅读+创作”的“3+”模式,教给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植根于真实的生活中,丰富其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经验,用创编的方式以学促用,进而提升小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阅读能力生活创作
【摘 要】在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教师也开始意识到了学生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的重要价值,重新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和策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对学生个人以及教师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过于机械,教师直接为学生提供写作模板,最终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停滞
摘要: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功利性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的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机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成了“潜能生”。本文从家校合作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潜能生”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潜能生”转化家校合作  引言  “潜能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知识掌握、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从而导致智力没有正常开发,能力及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共治理念与模式的指导下,疫情防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协同共治的模式是建立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之上的,在实际的社区治理中融合了共同协商、整体优化、多向互动、共同合作等具体要素。从理论层面来讲,协同共治理念既具有科学管理的工具理性主义价值,又厚植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价值;从实践层面来讲,协同共治理念在具体的社区治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缺乏主体间的协调机制与社区法规机制建设中缺乏动力等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提高,高中体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高中的课业比较紧张,大部分时间都要分配到文化课的学习上。事实上,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后,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因为学生只有身体素质好,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在学校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重视高中体育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在增强学生体质中的作用。  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最简单的说,
期刊
高校学生运动时间少,致使学生体能普遍下降,身体素质较差已成为目前一种常态,所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十分必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对大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同时又要对体能训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体能训练,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鉴于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1 高校体育课在体能训练现状  1.1 教学方式亟待完善  目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