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中重视学生作为“人”的作用,在中國有着渊源的历史。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重人思想发生了变化,形成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教学要破除这种机械被动的教学形式,重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人贵论”;教学;现代教育改革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费尔巴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主张通过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这种重视“人贵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源远流长。
一、中国传统“人贵论”思想渊源
“人贵论”承认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教育教学在培养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个过程中提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我国早在周代,就有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并且认为学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到先秦时期,儒家首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其后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要“明人兽之别”,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其仁义等社会性。荀子认为人集中了天地万物的精华,因而是天下最宝贵的生命存在。
与儒家入世的思想相对立的是“无为”的道家思想。道家以“道”为本体,要求人们尊重“道”所赋予的自然界万物的基本权利。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中焉。”落脚点仍是“人”,主张天人合一,反对社会对人的本性的强制和压抑,追求人的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并认为个性淳朴和自由才是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世界,反对以人为的道德规范限制人的行为,束缚人的本性。
二、“人贵论”的教育思想
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促进学习者个体和群体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发展,学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大学》中说:“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需要学习才能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即知识,儒家的“道”指人道,文化历史和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道家的“道”指天道,与自然同义,是高深玄妙的抽象哲理和人生智慧。体现在教育方面,不管人道还是天道,都强调人的思想和人格的完善,将个人的发展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在这个强调个人日臻完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因而儒家主张“因材施教”,道家则把人摆在宇宙的中间。
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教学思想中无不体现着“人”的内涵,认为教学应该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首次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教无类”打破了社会上层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指明了人人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和可能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性善论”,提出了“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三、传统教学中对“人”的丢失
自汉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儒家一统的局面,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官员选拔制度,改变了之前“上品无寒门”的状况,成为社会下层人民进入统治阶层的唯一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日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科举制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的儒家文化,继承先秦时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重视以个人完美道德的形成达到社会的和谐。
直至现在,教育仍旧被看做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大景观。小学升优质初中,初中升优质高中,高中升优质大学,一系列的升学过程,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冷漠,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过早地被学校教育淘汰而走向社会,成为学校、社会中都不合格的“产品”。
四、“人”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凸显
教育,是一种以传承文化为基本过程,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不仅在于其主体是人,更是一种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社会活动。其内涵在于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体现生存价值,以个人的发展达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方面,实现课程功能从功利走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注重潜能的开发,培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不仅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课程内容超越书本,与日常生活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从广阔的世界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学习是师生及集体所有成员之间的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所有参与者拥有各自的经验、智力和情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及教师的“启”“发”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莉.朱熹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当代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
[2]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
[3]段宝霞,赵呈琛.也谈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
关键词:“人贵论”;教学;现代教育改革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费尔巴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主张通过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这种重视“人贵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源远流长。
一、中国传统“人贵论”思想渊源
“人贵论”承认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教育教学在培养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个过程中提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我国早在周代,就有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并且认为学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到先秦时期,儒家首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其后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要“明人兽之别”,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其仁义等社会性。荀子认为人集中了天地万物的精华,因而是天下最宝贵的生命存在。
与儒家入世的思想相对立的是“无为”的道家思想。道家以“道”为本体,要求人们尊重“道”所赋予的自然界万物的基本权利。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中焉。”落脚点仍是“人”,主张天人合一,反对社会对人的本性的强制和压抑,追求人的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并认为个性淳朴和自由才是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世界,反对以人为的道德规范限制人的行为,束缚人的本性。
二、“人贵论”的教育思想
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促进学习者个体和群体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发展,学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大学》中说:“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需要学习才能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即知识,儒家的“道”指人道,文化历史和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道家的“道”指天道,与自然同义,是高深玄妙的抽象哲理和人生智慧。体现在教育方面,不管人道还是天道,都强调人的思想和人格的完善,将个人的发展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在这个强调个人日臻完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因而儒家主张“因材施教”,道家则把人摆在宇宙的中间。
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教学思想中无不体现着“人”的内涵,认为教学应该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首次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教无类”打破了社会上层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指明了人人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和可能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性善论”,提出了“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三、传统教学中对“人”的丢失
自汉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儒家一统的局面,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官员选拔制度,改变了之前“上品无寒门”的状况,成为社会下层人民进入统治阶层的唯一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日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科举制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的儒家文化,继承先秦时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重视以个人完美道德的形成达到社会的和谐。
直至现在,教育仍旧被看做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大景观。小学升优质初中,初中升优质高中,高中升优质大学,一系列的升学过程,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冷漠,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过早地被学校教育淘汰而走向社会,成为学校、社会中都不合格的“产品”。
四、“人”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凸显
教育,是一种以传承文化为基本过程,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不仅在于其主体是人,更是一种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社会活动。其内涵在于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体现生存价值,以个人的发展达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方面,实现课程功能从功利走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注重潜能的开发,培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不仅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课程内容超越书本,与日常生活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从广阔的世界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学习是师生及集体所有成员之间的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所有参与者拥有各自的经验、智力和情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及教师的“启”“发”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莉.朱熹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当代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
[2]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
[3]段宝霞,赵呈琛.也谈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