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定位 突出民生 东昌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mur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昌区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五新六有”和“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载体,围绕“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三增”目标;突出城镇化建设,实现小城镇整体升级;全面实施重点项目、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抓发展、强基础、惠民生”的目标,推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科学定位,实施“五新六有”工程
  东昌区委、区政府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以“五新六有”工程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五新”即以“三增”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村镇规划整治为重点,建设新村镇;以创建文明村户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创两建”为保障,打造实力新东昌。“六有”即“创业有项目、就业有渠道、失地有保障、看病有医保、特困有低保、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都要有新提高”。
  为确保“五新六有”工程目标的实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领相关单位深入到乡(镇)村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截至2010年末,全区共实施新农村项目617项,总投资达8.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6950元,居全市最高。三个乡镇财政收入实现10527万元,全部进入市级经济强乡(镇)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域经济等指标连年位居全市首位。
  2.依托优势,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东昌区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把突出经济发展主题作为提振农村发展的核心。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拉动、龙头培育,以及实施东昌经济开发区、佐安工业园区、长流产业园区的“一区两园”战略开发规划,加快建设,促进发展。三个乡镇每年招商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2户,带动农业基地建设73处。
  东昌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典型示范、科技推动等模式,围绕畜牧、果菜、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全区新建省级牧业小区27个,建成了省内最大的育肥牛基地,全市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两个,无公害蔬菜温室的不断扩建,使东昌区成为全市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在龙头村投资3.57亿元、占地15000亩的通化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实施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将建成集蔬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生产加工区、餐饮观光休闲区、高新展示及研发培训等6个国内农业最先进的生态发展功能区。同时鼓励引导村集体发展第二、三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民致富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3.突出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东昌区财政每年出资1200多万元,实施各项惠民工程,建立并完善了具有东昌区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提前享受到新农村建设成果。一是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一早、三高”。东昌区在2008年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后,筹资标准、报销比例、报销封顶线逐年提高均高于国家和省定标准,居全省最高。二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两个广覆盖”,即最低保障广覆盖和商业保险广覆盖。在全区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并为所有困难户办理了商业医疗保险,形成了特困户“双保机制”。真正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出台政策,推动农民养老事业发展。2010年,东昌区被列入国家农村养老保险首批试点区,农民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5元(东昌区继续发放养老补贴60元,国家发放养老保险金50元),全区农民参保率达到97%以上。四是高标准实施泥草房改造。区政府按一般户6000元、困难户12000元标准全额配套补贴资金,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实施开展单位及企业包保,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彻底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五是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极大地调动激发了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他文献
2010年,伊通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24亿元,同比增长38%。先后建成了工业集中区、畜禽养殖小区、棚膜蔬菜园区,形成了以粮食、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迈出了强县富民的新步伐。全县农民人均收入5740元,同比增长10%,各示范村人均收入6600元,同比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3.4%。建设了以县城为中心,6个中心城镇为骨干
HDDR工艺目前已经成为了制备各向异性NdFeB磁粉的最主要方法.总结了本世纪以来HDDR法制备各向异性磁粉的各向异性成因、HDDR处理工艺、添加元素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磁粉粒
东丰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突出农村民生改善,创新政策机制,强化共建合力,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2010年,全县GDP实现92.8亿元,是2005年的2.9倍;财政收入3.7亿元,是2005年的6.4倍;粮食总产量15.09亿斤,比2005年增产5.1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7元,比2005年增加2214元。  1. 强
按照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安排和部署,江源区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实施“三化”统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创新举措,重点攻坚,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后进到先进的转变。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以高端的站位勾画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1.1强组织建机构,形成强大推动力 实行了新农村建设 “书记工程”,突出“书记抓、抓书记”的推进机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