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古诗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哲理深邃,语言精练,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下来的精华,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古诗中包含了这么多的美,教师该如何进行“美”的教学呢?
  策略一: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
  在古诗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教师首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教学时,通过有感情的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达到作者、教者和学者(学生)三者情感的统一,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激发学生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如《春晓》,诗人用最平易通俗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声声鸟啼,纷纷春雨,片片落红,浓浓绿意……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把爱春和惜春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眼前的“啼鸟”、“风雨”等景物入手,从对字词的理解到诗的画面再现中,体会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此外,诗曲自古一家,在教学古诗时,也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策略二:恢复初始意境,在品读中感受 “美”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收编的古诗中,反映唐宋情境的居多。入境入情,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初始意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建德江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情。学生经过自读,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脑海里不难形成这样的画面:在苍茫的暮色之中,一只小船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洲旁边,诗人立于船头之上,举目远望,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然而在这画面之外的诗人的感情如何去体味呢?教师这时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愁”字。首先,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对功名曾怀有很大的希望,奔入长安,本想博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事与愿违,被“明主”所弃,忧郁长期压在心中,能不愁吗?再想想,日暮黄昏,夜幕降临之际,诗人孑然一身,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一起涌上心头。至此,学生就把画面上能见到的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江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和画面上见不到而能体味到的诗人的愁情融为一体,走进情境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美。
  策略三:撞击智慧火花,在画作中提炼“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诗歌“诗中有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四折屏风。张志和《渔歌子》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一幅闲适的山水画:江南水乡,渔翁垂钓,霏霏细雨,乐而忘归。王维的诗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教学古诗不能仅停留在释义、体会思想感情和朗读背诵的层面上,教师应将“诗”与“画”结合起来教,还要点拨学生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学,放飞想象的翅膀,提炼古诗所包含的画面美。如《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早春的细节,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抓住“先”和“欲”两字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画外的想象:人们不仅从嬉戏的鸭子感到了春水的暖意,而且联想到了潜伏在暖流之下欲上的河豚。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上处处萌动着的春意。然后请心中也有春意在萌动的学生,用手中的笔把自己从诗中发现、想象到的春意画出来,画好后还要起一个别致的名字。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品诗”的全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让审美主体(学生)从审美客体(诗)中获得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
  策略四:引领绘声朗读,在诵读中升华“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其实,古诗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对小学古诗的教学,教师必须在“读”上做足文章。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情感。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还应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巧。如指导杜甫的《绝句》朗读时,第一步要让学生读通顺,不添字漏字,然后要求学生读出押“an”韵的节奏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情况下,师生合议,确定诗的重音落在“鸣”“上”“千”“万”四字上,从而读出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最后,再进行配乐朗读,以增强诗歌的语言感染力。这样,学生不但充分领略了诗的韵律美,而且也感受了诗歌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二、七情证候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活动,本是人体在情志上应答外界刺激的种种反应,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若情志变化太过突然,剧烈或持久,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
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
天津同仁堂有不少被市民称道的好产品,如天工牌安宫牛黄丸、紫雪散、万应锭、京墨和阿胶等,而更为海内外认知的天津同仁堂产品,当属药酒。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很少对整册教材或整个单元进行研读,只是孤立地看一课读一课;还有一些教师只是就教材教教材,不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导致教学盲目低效。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研读教材。  一、研读教材,要从整个单元、全册教材入手  要想通透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就必须从整个单元、全册教材入手,思考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这个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特点、本册教材在整个
小学语文教育在全面发展人的品质和才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小学教育的主体科目,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使小学生在成长初期,形成较为完美的品格,通过语文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荡涤学生心胸,净化学生心灵,可以让孩子在语文优美的文字中丰富情感,更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张扬学生天真烂漫的个性,激发极具创造性的想象力。小学时代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单单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行为习惯,目标明确地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在书香中觅得一方乐土,变教师教学生读为学生想读、要读的自主行
不宜贪吃有些人被称作“老饭力”。说的是年龄虽然大了,依旧能吃。这不是什么坏事儿,但是绝对不可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人到中老年阶段,肌体的各项功能相对退化减弱,消化系统也是如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在春光明媚的天气中,人们因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所造成的气机紊乱状态必能得到改善,疲乏也会自然减轻,心理活动也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