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成为一种风气,不少人甚至说这是一种时尚的“问题教学法”,教师们对“问”字似乎更情有独钟了。但老师们的“问题教学”并不尽如人意,甚至还普遍存在着不科学、不恰当的问法,据我观察,现在“问题教学”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问得过多。从上课伊始问到下课,好像学生的知识、能力就是问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问”。教师备课,只注重备问题,往往不注重教法。走进了课堂,一个个“问题”像连珠炮弹似地向着学生劈头盖脸地砸下去,学生只有招架之功,绝无“读书”之时了。
(2)问得过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过细、过浅、过滥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被细碎的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
(3)问的模式缺少变化。教师往往用小黑板出示(或幻灯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一番评价或归纳。
提问往往是教学流程中的起始环节,起着决定流向、流势的作用。思源于疑、疑在于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会激发兴趣,开启思维,启迪智慧。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的作用很大。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做到恰当、科学、合理呢?
笔者认为,“问题教学”不要问得过多、过细,应注重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做一位善问的老师。我们把在课文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称为主问题。”也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提问而言。具体指那些能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的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出一些科学有效的“主问题”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标题被称为文章的眼睛,不少文章的标题往往能简明、扼要地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问题。
(1)《济南的冬天》一文抓住课文的标题可设计出以下问题:“济南的冬天是个怎样的冬天?”这样的问题,往往只需要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回答,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一问题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发言有:济南的冬天是一个无风的冬天;是一个温晴的冬天;是一个让人们脸上含笑的冬天;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春天的冬天。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顺势归纳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无风、响晴、温暖。“《济南的冬天》写了济南的哪些景物?”学生的发言大致有:写了济南的地形特点;济南人们的感受;济南小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此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对文章各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2)《山中访友》一文针对标题可设计以下问题:如果没看课文以前,根据“山中访友”猜猜作者到山中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本文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充分地展开活动,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地研讨并不断地筛选信息,很有利于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可以从文章的人物形象及文章的主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怀;或鞭挞、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或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某种感悟;或赞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对生活中人情冷暖的关注,等等。学生由于认知的不足或生活的体验不够,等等,造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有利于主旨理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1)《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针对文章的主旨可设计出以下问题:“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前后为什么会形成巨大的反差?决定他们态度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非常鲜明地感受到“金钱”在其中的支配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情的冷漠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可设计:“文章为什么要具体、详细地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细节?”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赞扬鲁提辖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举,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恶霸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
三、从学生生活体验深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落点入手设计。
现在初中课文篇目的选择,很注重知识和生活的有机融合,所以可以抓住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1)《皇帝的新装》一文可设计以下问题:“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大典的现场,你会说真话吗?为什么?”据此,引出学生对“说假话”这一社会现象的讨论、理解,进一步理解童话的主旨。
(2)《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可设计:“如果悬崖上的是你,你的父亲会怎样处理?”以此引发学生对“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这一社会现象的讨论,从而凸显文中父亲做法的可贵,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3)《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结尾写道“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据此设计以下问题:“你觉得友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元方仍入门不顾,此举是否妥当?”以此问题来引发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对待知错能改的人,启发学生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
(4)《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设计以下问题:“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打得痛快、打得解气,在当今社会此种方式是否可行?”以此引发学生对“惩恶方式与法律”的思考。
四、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以上问题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文章主问题的设计,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文章的语言特色,文章的关键词句等方面入手,方法不一而足。但“主问题”的设计最好要做到精、实、活,使精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整体上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空间,效果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很明显,“主问题”的巧妙设计,避免了因问得过多、问得过细而带来的许多弊端。它有效地减少了一些意义不大的提问,甚至是无效的提问,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能有时间沉浸在问题的探究之中,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思、论、写为主,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动起来,这样课堂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堂,而不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了。
(1)问得过多。从上课伊始问到下课,好像学生的知识、能力就是问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问”。教师备课,只注重备问题,往往不注重教法。走进了课堂,一个个“问题”像连珠炮弹似地向着学生劈头盖脸地砸下去,学生只有招架之功,绝无“读书”之时了。
(2)问得过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过细、过浅、过滥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被细碎的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
(3)问的模式缺少变化。教师往往用小黑板出示(或幻灯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一番评价或归纳。
提问往往是教学流程中的起始环节,起着决定流向、流势的作用。思源于疑、疑在于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会激发兴趣,开启思维,启迪智慧。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的作用很大。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做到恰当、科学、合理呢?
笔者认为,“问题教学”不要问得过多、过细,应注重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做一位善问的老师。我们把在课文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称为主问题。”也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提问而言。具体指那些能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的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出一些科学有效的“主问题”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标题被称为文章的眼睛,不少文章的标题往往能简明、扼要地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问题。
(1)《济南的冬天》一文抓住课文的标题可设计出以下问题:“济南的冬天是个怎样的冬天?”这样的问题,往往只需要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回答,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一问题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发言有:济南的冬天是一个无风的冬天;是一个温晴的冬天;是一个让人们脸上含笑的冬天;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春天的冬天。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顺势归纳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无风、响晴、温暖。“《济南的冬天》写了济南的哪些景物?”学生的发言大致有:写了济南的地形特点;济南人们的感受;济南小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此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对文章各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2)《山中访友》一文针对标题可设计以下问题:如果没看课文以前,根据“山中访友”猜猜作者到山中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本文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充分地展开活动,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地研讨并不断地筛选信息,很有利于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可以从文章的人物形象及文章的主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怀;或鞭挞、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或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某种感悟;或赞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对生活中人情冷暖的关注,等等。学生由于认知的不足或生活的体验不够,等等,造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有利于主旨理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1)《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针对文章的主旨可设计出以下问题:“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前后为什么会形成巨大的反差?决定他们态度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非常鲜明地感受到“金钱”在其中的支配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情的冷漠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可设计:“文章为什么要具体、详细地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细节?”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赞扬鲁提辖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举,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恶霸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
三、从学生生活体验深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落点入手设计。
现在初中课文篇目的选择,很注重知识和生活的有机融合,所以可以抓住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1)《皇帝的新装》一文可设计以下问题:“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大典的现场,你会说真话吗?为什么?”据此,引出学生对“说假话”这一社会现象的讨论、理解,进一步理解童话的主旨。
(2)《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可设计:“如果悬崖上的是你,你的父亲会怎样处理?”以此引发学生对“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这一社会现象的讨论,从而凸显文中父亲做法的可贵,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3)《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结尾写道“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据此设计以下问题:“你觉得友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元方仍入门不顾,此举是否妥当?”以此问题来引发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对待知错能改的人,启发学生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
(4)《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设计以下问题:“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打得痛快、打得解气,在当今社会此种方式是否可行?”以此引发学生对“惩恶方式与法律”的思考。
四、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以上问题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文章主问题的设计,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文章的语言特色,文章的关键词句等方面入手,方法不一而足。但“主问题”的设计最好要做到精、实、活,使精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整体上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空间,效果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很明显,“主问题”的巧妙设计,避免了因问得过多、问得过细而带来的许多弊端。它有效地减少了一些意义不大的提问,甚至是无效的提问,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能有时间沉浸在问题的探究之中,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思、论、写为主,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动起来,这样课堂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堂,而不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