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成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专业教育 创业平台
自2010年以来,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和相关规定,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多年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打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多年来学院举办创业知识讲座、企业家讲坛、开展创业设计竞赛、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等多种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2013年以来,各专业更是借助学院建设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的契机,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正式纳入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1.建设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院把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院系两级主导,选修必修同步、普及教学与个性需求兼顾、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贯穿始终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本素养》、《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法纪安全教育》等必修课程,《艺术修养》《微信与社交》《爵士舞》《书法》《音乐鉴赏》等特色选修课,以及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开发的《通用职业素养指导与训练》、《人文经典诵读》等课程资源。
2.从学院到系部,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普遍性、专业性、孵化平台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就业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对学院所有学生进行普及性创业教育,把传统的写毕业论文改为制作更具科学性、实践性、贴近企业行业、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毕业作业。经济管理系在所有专业中开设《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培养学生企业资源管理和经营的技能,电子商务专业把《网店运营与推广》《电子商务综合应用》等创业课程引入“第一课堂”。
3.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改变传统讲授方式,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鼓励教师进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创新,并把最新学术发展、技术研发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逐步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上,改变期末一张卷的形式,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并引入学生互评和企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使考核更具实践性。
三、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除了通过各类企业家讲坛、专业技能比赛、制作和发明作品展、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还积极探索开发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创业实践,提升创业技能。
1.加强校内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建设。学院已建成省级公共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中心、3D 打印实训室、五轴数控、苹果iOS、机械创新工作室等校内高端实训场地(室)资源共166个,在满足学生校内技能训练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与开发。
2.开展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需要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学院目前已与222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成为创新创意项目的来源和检验基地。
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学院引入青岛光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立山东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及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企业投入50多万元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引入天猫小邮局、金桥通等四家企业运营项目,为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项目孵化。
4.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学院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以赛促创新,以赛促教学。建立健全“学院—山东省—国家”三级技能竞赛激励机制,为优秀竞赛项目、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建立了竞赛荣誉墙,聘请竞赛获奖者为各类竞赛社团的指导员或技能顾问,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先进典范。各系部各专业也积极筹办各类专业创新创业大赛,促进一批优秀创意转变为落地项目,如2016年12月经济管理系组织的“深泉杯”移动商务创新创业大赛中的部分优秀项目已落地实施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培训创业导师。学院是山东省大学生技能提升及创业培训省级培训项目定点培训单位,现有创业培训师资9人,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创业导师资格,壮大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2.教师企业实践。每年固定利用寒暑假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通过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实践,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提高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3.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学院已与企业合作建立1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有创业经历且具备教学能力和时间的企业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担任技能大师或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讲座或专业教育,指导创业项目。
五、成立专门机构,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1.成立管理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管理机构是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室,由教务处、学工部、培训鉴定与成人教育部的相关人员组成。制定了《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实训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保障体系等都做了明确要求,为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后采用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在学校规定范围内根据需要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参与创新创业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允许其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或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在卓越技师培养中,将学生的创新作品、技术研发、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实验及研发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客观记录并科学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通过努力,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技能大师和企业专家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分制在卓越技师班推行后在普通班推行的经验还不足,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大,跨专业协同不够,无法集合各专业优势组建从项目创意到项目落地实施的跨专业团队。学院将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文化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
[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3号).
[3]《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鲁劳职院〔2016〕97 号).
作者简介:施洪玲(1977—),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电子商务专业教师。
关键词: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专业教育 创业平台
自2010年以来,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和相关规定,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多年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打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多年来学院举办创业知识讲座、企业家讲坛、开展创业设计竞赛、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等多种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2013年以来,各专业更是借助学院建设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的契机,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正式纳入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1.建设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院把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院系两级主导,选修必修同步、普及教学与个性需求兼顾、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贯穿始终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本素养》、《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法纪安全教育》等必修课程,《艺术修养》《微信与社交》《爵士舞》《书法》《音乐鉴赏》等特色选修课,以及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开发的《通用职业素养指导与训练》、《人文经典诵读》等课程资源。
2.从学院到系部,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普遍性、专业性、孵化平台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就业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对学院所有学生进行普及性创业教育,把传统的写毕业论文改为制作更具科学性、实践性、贴近企业行业、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毕业作业。经济管理系在所有专业中开设《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培养学生企业资源管理和经营的技能,电子商务专业把《网店运营与推广》《电子商务综合应用》等创业课程引入“第一课堂”。
3.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改变传统讲授方式,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鼓励教师进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创新,并把最新学术发展、技术研发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逐步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上,改变期末一张卷的形式,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并引入学生互评和企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使考核更具实践性。
三、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除了通过各类企业家讲坛、专业技能比赛、制作和发明作品展、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还积极探索开发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创业实践,提升创业技能。
1.加强校内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建设。学院已建成省级公共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中心、3D 打印实训室、五轴数控、苹果iOS、机械创新工作室等校内高端实训场地(室)资源共166个,在满足学生校内技能训练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与开发。
2.开展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需要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学院目前已与222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成为创新创意项目的来源和检验基地。
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学院引入青岛光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立山东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及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企业投入50多万元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引入天猫小邮局、金桥通等四家企业运营项目,为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项目孵化。
4.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学院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以赛促创新,以赛促教学。建立健全“学院—山东省—国家”三级技能竞赛激励机制,为优秀竞赛项目、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建立了竞赛荣誉墙,聘请竞赛获奖者为各类竞赛社团的指导员或技能顾问,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先进典范。各系部各专业也积极筹办各类专业创新创业大赛,促进一批优秀创意转变为落地项目,如2016年12月经济管理系组织的“深泉杯”移动商务创新创业大赛中的部分优秀项目已落地实施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培训创业导师。学院是山东省大学生技能提升及创业培训省级培训项目定点培训单位,现有创业培训师资9人,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创业导师资格,壮大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2.教师企业实践。每年固定利用寒暑假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通过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实践,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提高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3.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学院已与企业合作建立1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有创业经历且具备教学能力和时间的企业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担任技能大师或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讲座或专业教育,指导创业项目。
五、成立专门机构,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1.成立管理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管理机构是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室,由教务处、学工部、培训鉴定与成人教育部的相关人员组成。制定了《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实训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保障体系等都做了明确要求,为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后采用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在学校规定范围内根据需要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参与创新创业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允许其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或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在卓越技师培养中,将学生的创新作品、技术研发、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实验及研发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客观记录并科学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通过努力,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技能大师和企业专家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分制在卓越技师班推行后在普通班推行的经验还不足,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大,跨专业协同不够,无法集合各专业优势组建从项目创意到项目落地实施的跨专业团队。学院将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文化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
[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3号).
[3]《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鲁劳职院〔2016〕97 号).
作者简介:施洪玲(1977—),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电子商务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