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手相连》有这样一句歌词:“心与心相连,手和手相牵,我们相信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这也许就是我和成长中的儿子盼盼的真实写照。回想这几年的育儿经历,“尽量满足孩子”,让我收获颇丰。
只要喜欢的都尽量满足他。在某些家长听来,这似乎有偏宠的嫌疑。虽然人们常说,得不到的往往是最好的,拥有了就会不珍惜。但我觉得,尽量满足孩子不等于没有原则,关键是应该合理引导,让孩子从满足中获取一种经验,得到一些知识。
有一段时间,儿子忽然喜欢上了扔东西。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抓住什么就是一扔,一天下来,枕头、衣服、奶瓶、小凳子……只要不是太重,儿子是可扔尽扔。妻子见了,忧虑不已,还以为孩子身体不适胡乱发泄。我仔细观察儿子的举动,发现他喜欢边扔边叫,应该是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于是,我把家里不用的东西整理出来,辟出一块区域,满足孩子扔东西的欲望,同时启发他了解扔东西的多种方式,怎样可以扔得远……那段时间,每天都能听见儿子憨憨的、“咯咯”的笑声。一段时间下来,儿子的臂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扮演着两种角色:妻子一开始就反对儿子乱扔东西,而我则创造条件满足了孩子的成长需求。
尽量满足需求与培养节俭品质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儿子节俭的品格就是从不断得到的满足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满足与自己在节俭方面作出表率并不矛盾。小孩不是天生就懂得节俭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品格。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征求他的意见,但同时会告诉他花了多少钱,用这些钱可以买多少菜,用这些钱可以吃几顿饭等。汶川地震时,我们还让他看电视画面,告诉他那里好多小朋友吃不饱、穿不暖。虽然我们满足了他的很多愿望,但他幼小的心灵却慢慢有了算账和节俭的意识。
记得有一次带他去买菜,小家伙忽然非常认真地问摊主:“这个多少钱一斤?”至今回忆起来,2岁多的孩子正儿八经买东西的场面依然令人忍俊不禁。一次去逛商场,我们看中了一件漂亮的小衣服,提出来要已上幼儿园的儿子试穿一下,哪知小家伙赶忙问多少钱,一听要近百元,连忙说不用买。看着儿子小大人的模样,我们欣慰不已。
细心观察、准确发现、尽量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是我教育孩子的一贯做法。孩子的成长需求包括方方面面:听的、看的、吃的、玩的……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能“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而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陪伴、帮助、支持他们成长。
只要喜欢的都尽量满足他。在某些家长听来,这似乎有偏宠的嫌疑。虽然人们常说,得不到的往往是最好的,拥有了就会不珍惜。但我觉得,尽量满足孩子不等于没有原则,关键是应该合理引导,让孩子从满足中获取一种经验,得到一些知识。
有一段时间,儿子忽然喜欢上了扔东西。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抓住什么就是一扔,一天下来,枕头、衣服、奶瓶、小凳子……只要不是太重,儿子是可扔尽扔。妻子见了,忧虑不已,还以为孩子身体不适胡乱发泄。我仔细观察儿子的举动,发现他喜欢边扔边叫,应该是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于是,我把家里不用的东西整理出来,辟出一块区域,满足孩子扔东西的欲望,同时启发他了解扔东西的多种方式,怎样可以扔得远……那段时间,每天都能听见儿子憨憨的、“咯咯”的笑声。一段时间下来,儿子的臂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扮演着两种角色:妻子一开始就反对儿子乱扔东西,而我则创造条件满足了孩子的成长需求。
尽量满足需求与培养节俭品质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儿子节俭的品格就是从不断得到的满足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满足与自己在节俭方面作出表率并不矛盾。小孩不是天生就懂得节俭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品格。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征求他的意见,但同时会告诉他花了多少钱,用这些钱可以买多少菜,用这些钱可以吃几顿饭等。汶川地震时,我们还让他看电视画面,告诉他那里好多小朋友吃不饱、穿不暖。虽然我们满足了他的很多愿望,但他幼小的心灵却慢慢有了算账和节俭的意识。
记得有一次带他去买菜,小家伙忽然非常认真地问摊主:“这个多少钱一斤?”至今回忆起来,2岁多的孩子正儿八经买东西的场面依然令人忍俊不禁。一次去逛商场,我们看中了一件漂亮的小衣服,提出来要已上幼儿园的儿子试穿一下,哪知小家伙赶忙问多少钱,一听要近百元,连忙说不用买。看着儿子小大人的模样,我们欣慰不已。
细心观察、准确发现、尽量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是我教育孩子的一贯做法。孩子的成长需求包括方方面面:听的、看的、吃的、玩的……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能“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而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陪伴、帮助、支持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