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 引发 强化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一、品词析句,领会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从而产生语感的感知能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描绘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所呈现的不同景象,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抽出”“封”“飞舞”“ 积满”这四个词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这四个词之间的联系及区别,体会作者对树木在不同季节特点的准确把握和遣词诠释的匠心独具。如写春天,作者用“抽出”这个词,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枝条快速生长,还十分形象地写出枝条是长长的,像一把剑。而写夏天,作者则用“封”字,既形象地表现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写秋天用“飞舞”这个词,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景象,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可写冬天却用“积满”这个词,既可以想象到雪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匝匝的。通过对这四个词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认真分析,使学生感知小兴安岭的美,体会作者那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细细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或多或少摸到了理解语言的规律。经常让学生品味语句,他们感知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了。
  二、激发想象,诱发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因此,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
  如《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是一场及时雨呀!我仿佛看到了渴极了的玉米苗,正在咕咚咕咚喝个痛快”这个句子如不应用形象思维,便会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不能理解。教学中,可通过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能理解这段文字的意義,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通过“及时雨”激发学生在联想在十分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由“咕咚咕咚喝个痛快”联想渴极了的人大口大口地喝个不停;由“流进”联想渴极了人喝到水后的痛快。整段文字可激发学生将久旱的玉米苗想象成一个渴极了的人正捧着碗在大口大口痛痛快快地喝着和喝足后欢快舒畅的情绪。通过想象,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这场雨给人带来了无比的喜悦!通过想象,使学生加深了对“及时雨”的理解,因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的“欣喜”感受的体味,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的目的。
  三、入情诵读,强化语感
  朗读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还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语音、语调、节奏,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口头语言,它包含着理解、体味和欣赏的多种心理活动。因此,入境动情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还能起强化语感的作用。
  一篇课文通过初读、精读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再反复朗读,细心品味,而后又进行感情朗读。这种感情朗读既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又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感情朗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以读促想,强化语感。课文用文字来塑造生活中的各种形象,这种形象往往是“平面”的。如果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脑海中想象课文中描写的人、事、物,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动感的影像,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月光曲》有关乐曲内容的一段文字时,教师指导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下进行朗读。又结合课件画面,理解文中关键词语,体会语感,然后又再引导学生在音乐、图像辅助下进行富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月光曲》所反映的意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到大海的雄壮之美,感受到《月光曲》旋律的优美,由此做到以读促想,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
  2.以读促情,强化语感。朗读是多种器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以自己发声器官发出的语言表达文中的感情色彩,做到“声情并茂”。使学生如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与作者同悲、同喜,反过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指导朗读《黄继光》这篇课文中的一段话:“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当时黄继光前进的艰难和战斗的惨烈情景,以及体会出黄继光那种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语感是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感悟和个人情感的融入,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和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之一。语感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提高他们的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 作者单位:上饶县湖村中心小学 江西】
其他文献
学习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2.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学习重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光的反射原理。  学习探究:  活动1.光从魔术盒的1、2号孔射入都会射在教室对面的墙壁上,为什么从3号孔射入,会射在教室另一面的墙壁上呢?  【设计理由】自制魔术盒引入,引发学生自由猜想,充分发挥学
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电教媒体还可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给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联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也有不少电教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主要学习目标是“经历观察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知道杯子外壁的水珠形成与杯子外面空气和温度有关”。课堂上学生观察到放了冰块的玻璃杯外壁出现了小水珠,思考交流“小水珠从哪里来”。交流时间,大多数学生都低下了头,只有几个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举手,还有几个学生在东张西望,不确定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生怕说错。举手的同学回答后,很多学生都露出了如释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某方面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从而有效地运用和发展他们的能力。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随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教师要营造出这样和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乐学。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时,一位教
快乐学习在中外教育界已有悠久的历史,孔子、夸美紐斯都对快乐教学进行过阐述,新课改倡导小学语文教学应基于学生实际,创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体验,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和自信,从而爱上语文。  快乐教学是我们一线教师乐此不疲的话题,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快乐课堂就是有趣的课堂,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旨在通过快乐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地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多次试做实验,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如,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运载火箭》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运载火箭工作的基本原理,认识反冲现象,教材安排了三个实验,我根据课前的实验情况,对实验做了一些改动,实验的效果更明显,具体的做法:水的反冲实验中,为了让学生看
第八章 神秘的古國传说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龙、成风”,每个家长都會为自己的孩子选一所最好的幼儿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得到老师的关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有所“收获”。这就是要求老师要关注到他的孩子。俗话说“一种米养出百种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幼儿沉默,而有的幼儿活跃,怎样让每个幼儿有所改变,这就需要老师的关注。我班是一个中班班级,孩子的个性、习惯都要老师细心去关注,家长又对孩子的期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可见我们的科学课堂是探究的课堂,而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无疑是主体。可审视目前科学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占领课堂牵着学生获得知识,或实验教学只是为了验证知识的现象常有发生。发生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新课程理念,只有探究的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如何把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也正开始广泛进入家庭和学校。由于4G技术的开发应用,微视频可以实现从个人电脑向丰富多元的个人移动终端进行扩展,对于没有任何专业技术知识背景的人来说,只要拥有一个摄像头、一条数据线、一个免费的音频软件,也可以将微视频的制作、发布、订阅、收听等程序演化成一场“化繁为简”的视听游戏,从而使得广大受众能随时随地随意享受微视频带来的视听快感。近两年来随着校园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