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叶集试验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是秸秆的处理方式一直存在“三低一重”的缺点,即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重。为此,针对叶集试验区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研,针对试验区的经济组成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秸秆回收深加工再利用的建议,以实现秸秆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措施;叶集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 S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50-02
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逾7亿t秸秆,这些秸秆大多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的废弃物。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秸秆大量被焚烧的现象。如稻草、麦秸、山芋藤、叶、花生蔓、油菜杆、豆秸等,这些作物秸秆,除少部分用来喂养牲畜或直接掩埋还田,一部分作为燃料外,大部分直接在田间地头被焚烧。每年夏收、秋收季节,我国农村很多地方随意焚烧秸秆现象严重,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主干国道两侧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严重,甚至浓烟遮天,曾导致机场被迫停机,高速公路被迫封路等[1]。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原叶集镇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并实行地区计划单列。1995年,叶集又被国家建设部、原国家体改委等11部委批准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1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批准设立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管辖范围扩大到孙岗、三元、平岗三乡,行使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享受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有关政策待遇,直属六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叶集已成为国内第四大人造板生产基地。叶集试验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仍有大量农作物秸秆剩余,如何使农作物秸秆得到更好的利用,是不容忽视的难题。
1 叶集试验区秸秆资源及综合利用现状
1.1 秸秆资源现状
叶集区南依大别山,北连江淮平原,境内河流纵横,林茂粮丰。全区优质稻总面积达1.27万hm2,西瓜、脱毒山芋、无公害蔬菜、金银花、莲藕等高效经济作物近6 666.67 hm2。农业生产留下大量稻壳、玉米秆和棉花杆等多种农作物废料,特别是叶集区几个偏远乡、村,基本上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每年秸秆产出量达10万t左右,若是按照过去的老方法焚烧解决,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而且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虽然各地政府每年花费不少人力、财力禁止秸秆焚烧,但却始终没有真正解决该问题。
1.2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叶集试验区目前的产业定位是一个以木材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业和商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型工业园区。木材加工是叶集试验区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该区拥有相关企业1 000家,年木材交易量400万m3,板材加工量200万m3,从业人员5万人,占叶集总人口的1/3。
试验区是全国排名第4位、全省排名第1位的木材加工基地,目前拥有管仲木业、林星板业、新诚板材、易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一系列知名企业致力于木材加工与废料再利用。木材生产加工会产生大量的产品废料,如木屑、树皮等,叶集试验区年木材废料高达1.5万t左右。
试验区拥有多家对农作物秸秆和以木材废料为主的大部分工业废料收购利用的企业,这些企业利用秸秆与废弃木料生产生物质油、刨花板,种植蘑菇,作锅炉燃料等。工业园区及其附近地区的木材废料和秸秆的回收利用中生产刨花板和作为锅炉燃料占绝大部分。调查发现:有28%作为生产刨花板的原材料,40%作为锅炉燃料,8%用来生产生物质油,9%用来种植蘑菇,5%用来加工木材工艺品,剩下的10%基本送去发电厂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但是对于距离工业园区较远地区,占叶集区60%左右的农作物秸秆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储存、收购、运输等)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秸秆利用途径少,不得不进行焚烧
对该地区农民焚烧秸秆意愿进行了调查,涉及农户135户。调查反馈信息表明:习惯焚烧秸秆,觉得这种方法处理秸秆方便的农户约占9%;烧不烧无所謂的约占19%;不愿意焚烧,但是不得不烧的约占32%;不会烧,家里有利用条件的约占11%;不会烧,有工厂收购的约占29%。在对该地区村民的调查发现,除了少量家里饲喂牲畜或是有出售条件的的村民,其他农户都只能将秸秆浪费。而且大部分村民知道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影响,本身也不愿焚烧秸秆,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不得不焚烧。
2.2 工厂收购秸秆不及时
对该地区秸秆利用不充分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涉及农户120户。调查反馈信息表明:工厂离得太远,运送不方便的约占38%;每次量太少,工厂不愿前来收购的约占22%;不知道有工厂收购的约占17%;没地方堆放秸秆的约占19%;其他原因约占4%。造成工厂收购秸秆不及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量太少工厂收购不划算,农户自己运送又太远不方便。目前,农村地区田地分散,各农户秸秆量不多,没人组织收购自然无法形成交易模式。二是农户没有多余的空地来堆放秸秆以存够一定量再等企业来收购。农村田地基本四季都有作物,秸秆体积大,经济性差,量少了无法出售;若想堆积后出售又没有足够的地点储存,导致农户不得不有多少烧多少。三是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户不知道秸秆还能出售。有些地方政府对于焚烧秸秆只堵不疏,一味强调禁止焚烧,却不愿花功夫考虑与企业合作事宜,导致秸秆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2-3]。
3 叶集试验区秸秆的综合利用措施
3.1 政府部门积极参与
一是政府部门邀请国内专家全面分析当地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派专员前往一些秸秆利用良好的地区,实地考察,通过认真比较,制定符合叶集地区秸秆利用的最佳方案。二是政府部门成立专项秸秆治理小组,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新技术。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年度逐级分解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考核制度,加强目标考核。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同时给予秸秆综合利用工厂税收优惠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纳入节能、环境标志等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优先发展,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四是在尊重农民意见的前提下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环境意识教育,为秸秆的有效利用打好群众基础,做好农民思想工作。五是加大秸秆利用的宣传工作,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在全区乃至相邻县区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从而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4-5]。 3.2 拓宽秸秆利用渠道
以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为宗旨,以环境保护为首要目标,多渠道最大限度地利用秸秆。一是政府可以通过补贴鼓励农民饲养草食牲畜、种植蘑菇等方式,从根源上增加秸秆的自主消费。二是倡导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三是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方式,有效提高秸秆肥料利用率。四是秸秆燃料化利用,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2 t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 t标准煤,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一次能源消耗。五是积极引导秸秆企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秸秆企业,争取做到秸秆全方位高效利用,做到三赢的局面,使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成为地方特色。
3.3 建立秸秆收购临时储存站
应在各乡村建立秸秆收购临时储存站,供村民们临时储存秸秆并且作为农民与商贩交易的场所。各农户将自家秸秆统计集中,达到一定量后企业便可前来收购,秸秆集体出售后再按农户各自秸秆的量结账。这样集中储存集中出售不仅解决了商贩各处收购的困难,而且也解决了村民们临时存放秸秆的难题。收购站还提供相应的秸秆收集打包设备,方便秸秆的收集、储存与运输。
3.4 加强农村禁烧宣传
在各乡村加强禁烧宣传,并指导农民出售秸秆等农作物残骸。让农民们知道焚烧秸秆会受到处罚,收集起来不仅会得到奖励还可以卖出去增加经济效益,使农户愿意出售秸秆而不是焚烧秸秆。把秸秆焚烧收购问题作为村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依据,让村干部真正落实各项措施[6]。政府必须针对本村镇秸秆收购问题给出完善的策划方案,各村干部必须身体力行致力于农企合作,必须宣传到位,让每一个人都了解秸秆利用的方法及秸秆焚烧的处罚。
3.5 加强企业合作模式发展
对于收购农作物秸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授予环保称号,让企业不仅得到经济利益,而且得到政府宣传,增加企业的知名度[7]。倡导各企业收购下到乡村,并且对于大量需要植物残骸的企业安排日期强制依次前往乡村,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条件下,若不按时前往可给予一定的处罚,如剥夺称号之类。增加农民与企业之间的互信,而政府作为中间人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不能放任任何一方,以解决好秸秆利用的问题。
4 结语
通过对叶集试验区秸秆综合利用的调研,发现目前国家对对秸秆利用项目支持不够,不能有效促进秸秆规模化利用。对于叶集试验区秸稈综合利用的新技术研发、推广投入存在不足,技术与资金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度的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在试验区有一些企业开始了秸秆的深加工再利用,但是多元化的发展链条并未很好的建立,市场前景还需要继续开阔,这就需要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利用市场激励手段引导,使秸秆的综合利用达到真正商业化、企业化、长效运行的发展目标。
5 参考文献
[1] 樊新华,孙振锋,陈婕,等.浅谈河北省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新技术及推广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2(12):201-202.
[2] 苏德华,黄丽婕.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研究现状[J].投资与创业,2012(5):130-131.
[3] 曹莹,王秀英,孟军,等.秸秆利用现状及其生物炭化前景探析——以辽宁省彰武县为例[J].作物杂志,2012(4):9-12.
[4] 黄永强,韩晋生.秸秆禁烧和利用农民受益是关键[J].当代农机,2012(11):12-13.
[5] 郑军,史建民.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特征和困境及出路——以山东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3):354-358.
[6] 杨柳,范成五,秦松.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5):109-112.
[7] 汪翔.江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2945-2947.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措施;叶集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 S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50-02
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逾7亿t秸秆,这些秸秆大多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的废弃物。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秸秆大量被焚烧的现象。如稻草、麦秸、山芋藤、叶、花生蔓、油菜杆、豆秸等,这些作物秸秆,除少部分用来喂养牲畜或直接掩埋还田,一部分作为燃料外,大部分直接在田间地头被焚烧。每年夏收、秋收季节,我国农村很多地方随意焚烧秸秆现象严重,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主干国道两侧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严重,甚至浓烟遮天,曾导致机场被迫停机,高速公路被迫封路等[1]。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原叶集镇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并实行地区计划单列。1995年,叶集又被国家建设部、原国家体改委等11部委批准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1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批准设立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管辖范围扩大到孙岗、三元、平岗三乡,行使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享受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有关政策待遇,直属六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叶集已成为国内第四大人造板生产基地。叶集试验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仍有大量农作物秸秆剩余,如何使农作物秸秆得到更好的利用,是不容忽视的难题。
1 叶集试验区秸秆资源及综合利用现状
1.1 秸秆资源现状
叶集区南依大别山,北连江淮平原,境内河流纵横,林茂粮丰。全区优质稻总面积达1.27万hm2,西瓜、脱毒山芋、无公害蔬菜、金银花、莲藕等高效经济作物近6 666.67 hm2。农业生产留下大量稻壳、玉米秆和棉花杆等多种农作物废料,特别是叶集区几个偏远乡、村,基本上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每年秸秆产出量达10万t左右,若是按照过去的老方法焚烧解决,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而且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虽然各地政府每年花费不少人力、财力禁止秸秆焚烧,但却始终没有真正解决该问题。
1.2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叶集试验区目前的产业定位是一个以木材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业和商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型工业园区。木材加工是叶集试验区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该区拥有相关企业1 000家,年木材交易量400万m3,板材加工量200万m3,从业人员5万人,占叶集总人口的1/3。
试验区是全国排名第4位、全省排名第1位的木材加工基地,目前拥有管仲木业、林星板业、新诚板材、易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一系列知名企业致力于木材加工与废料再利用。木材生产加工会产生大量的产品废料,如木屑、树皮等,叶集试验区年木材废料高达1.5万t左右。
试验区拥有多家对农作物秸秆和以木材废料为主的大部分工业废料收购利用的企业,这些企业利用秸秆与废弃木料生产生物质油、刨花板,种植蘑菇,作锅炉燃料等。工业园区及其附近地区的木材废料和秸秆的回收利用中生产刨花板和作为锅炉燃料占绝大部分。调查发现:有28%作为生产刨花板的原材料,40%作为锅炉燃料,8%用来生产生物质油,9%用来种植蘑菇,5%用来加工木材工艺品,剩下的10%基本送去发电厂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但是对于距离工业园区较远地区,占叶集区60%左右的农作物秸秆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储存、收购、运输等)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秸秆利用途径少,不得不进行焚烧
对该地区农民焚烧秸秆意愿进行了调查,涉及农户135户。调查反馈信息表明:习惯焚烧秸秆,觉得这种方法处理秸秆方便的农户约占9%;烧不烧无所謂的约占19%;不愿意焚烧,但是不得不烧的约占32%;不会烧,家里有利用条件的约占11%;不会烧,有工厂收购的约占29%。在对该地区村民的调查发现,除了少量家里饲喂牲畜或是有出售条件的的村民,其他农户都只能将秸秆浪费。而且大部分村民知道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影响,本身也不愿焚烧秸秆,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不得不焚烧。
2.2 工厂收购秸秆不及时
对该地区秸秆利用不充分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涉及农户120户。调查反馈信息表明:工厂离得太远,运送不方便的约占38%;每次量太少,工厂不愿前来收购的约占22%;不知道有工厂收购的约占17%;没地方堆放秸秆的约占19%;其他原因约占4%。造成工厂收购秸秆不及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量太少工厂收购不划算,农户自己运送又太远不方便。目前,农村地区田地分散,各农户秸秆量不多,没人组织收购自然无法形成交易模式。二是农户没有多余的空地来堆放秸秆以存够一定量再等企业来收购。农村田地基本四季都有作物,秸秆体积大,经济性差,量少了无法出售;若想堆积后出售又没有足够的地点储存,导致农户不得不有多少烧多少。三是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户不知道秸秆还能出售。有些地方政府对于焚烧秸秆只堵不疏,一味强调禁止焚烧,却不愿花功夫考虑与企业合作事宜,导致秸秆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2-3]。
3 叶集试验区秸秆的综合利用措施
3.1 政府部门积极参与
一是政府部门邀请国内专家全面分析当地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派专员前往一些秸秆利用良好的地区,实地考察,通过认真比较,制定符合叶集地区秸秆利用的最佳方案。二是政府部门成立专项秸秆治理小组,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新技术。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年度逐级分解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考核制度,加强目标考核。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同时给予秸秆综合利用工厂税收优惠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纳入节能、环境标志等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优先发展,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四是在尊重农民意见的前提下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环境意识教育,为秸秆的有效利用打好群众基础,做好农民思想工作。五是加大秸秆利用的宣传工作,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在全区乃至相邻县区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从而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4-5]。 3.2 拓宽秸秆利用渠道
以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为宗旨,以环境保护为首要目标,多渠道最大限度地利用秸秆。一是政府可以通过补贴鼓励农民饲养草食牲畜、种植蘑菇等方式,从根源上增加秸秆的自主消费。二是倡导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三是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方式,有效提高秸秆肥料利用率。四是秸秆燃料化利用,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2 t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 t标准煤,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一次能源消耗。五是积极引导秸秆企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秸秆企业,争取做到秸秆全方位高效利用,做到三赢的局面,使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成为地方特色。
3.3 建立秸秆收购临时储存站
应在各乡村建立秸秆收购临时储存站,供村民们临时储存秸秆并且作为农民与商贩交易的场所。各农户将自家秸秆统计集中,达到一定量后企业便可前来收购,秸秆集体出售后再按农户各自秸秆的量结账。这样集中储存集中出售不仅解决了商贩各处收购的困难,而且也解决了村民们临时存放秸秆的难题。收购站还提供相应的秸秆收集打包设备,方便秸秆的收集、储存与运输。
3.4 加强农村禁烧宣传
在各乡村加强禁烧宣传,并指导农民出售秸秆等农作物残骸。让农民们知道焚烧秸秆会受到处罚,收集起来不仅会得到奖励还可以卖出去增加经济效益,使农户愿意出售秸秆而不是焚烧秸秆。把秸秆焚烧收购问题作为村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依据,让村干部真正落实各项措施[6]。政府必须针对本村镇秸秆收购问题给出完善的策划方案,各村干部必须身体力行致力于农企合作,必须宣传到位,让每一个人都了解秸秆利用的方法及秸秆焚烧的处罚。
3.5 加强企业合作模式发展
对于收购农作物秸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授予环保称号,让企业不仅得到经济利益,而且得到政府宣传,增加企业的知名度[7]。倡导各企业收购下到乡村,并且对于大量需要植物残骸的企业安排日期强制依次前往乡村,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条件下,若不按时前往可给予一定的处罚,如剥夺称号之类。增加农民与企业之间的互信,而政府作为中间人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不能放任任何一方,以解决好秸秆利用的问题。
4 结语
通过对叶集试验区秸秆综合利用的调研,发现目前国家对对秸秆利用项目支持不够,不能有效促进秸秆规模化利用。对于叶集试验区秸稈综合利用的新技术研发、推广投入存在不足,技术与资金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度的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在试验区有一些企业开始了秸秆的深加工再利用,但是多元化的发展链条并未很好的建立,市场前景还需要继续开阔,这就需要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利用市场激励手段引导,使秸秆的综合利用达到真正商业化、企业化、长效运行的发展目标。
5 参考文献
[1] 樊新华,孙振锋,陈婕,等.浅谈河北省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新技术及推广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2(12):201-202.
[2] 苏德华,黄丽婕.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研究现状[J].投资与创业,2012(5):130-131.
[3] 曹莹,王秀英,孟军,等.秸秆利用现状及其生物炭化前景探析——以辽宁省彰武县为例[J].作物杂志,2012(4):9-12.
[4] 黄永强,韩晋生.秸秆禁烧和利用农民受益是关键[J].当代农机,2012(11):12-13.
[5] 郑军,史建民.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特征和困境及出路——以山东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3):354-358.
[6] 杨柳,范成五,秦松.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5):109-112.
[7] 汪翔.江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2945-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