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管理

来源 :新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xi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曹忠群,交通银行总行,200120
  内容提要: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被列为商业银行当今主要的三大风险。人员风险是操作风险中极重要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进入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强化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管理对维护市场经济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发展、对参与国际间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操作风险人员风险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效的内部控制流程、人的因素或统因素或其他事件所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列出四种类型的原因:人员、内部程序、系统和外部事件来定义操作损失的最终来源。可见“人员”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人员风险是操作风险中很重要的风险。所谓商业银行人员风险是指:内部欺诈行为和银行员工的其它不恰当行为,如员工偏离组织期望和目标或违背客观规律、越轨等给组织造成的损失或损害,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人员风险有蓄意、恶意与过错、过失之分,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侧重于蓄意、恶意一类。
  
  一、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特征
  
  1、人是人员风险的始作俑者
  这是人员风险的最显著的标志。商业银行由于外部环境中的某一因素发生了非期望的逆向变化所导致的损失,属于非自身力量可抗。商业银行无力改造外部环境,因而难以全部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所能做的只能是对外部变化迅速做出反应,适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控制和减少外部环境风险。人员风险则不同,首先它是来自商业银行内部而非外部,风险源主要潜伏于商业银行自身;其次,它主要是由内部从业人员造成的,受当事人主观意志支配;再者,它并非不可抗力,只要制度健全,管理严格到位,化解人员风险是可能的。
  
  2、人员风险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破坏性
  人的行为一旦偏离理性的轨道,就预示着风险的来临。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由需求萌发。越轨行为只不过是个人非分需求的外在表现,非分需求才是人员风险根源所在。动机和需求不同于行为,他们还只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除非转化成行为,否则外人是不易察觉的。此外,即使要满足非分需求,当事人决不会明目张胆或赤裸裸地公开为之,而常常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加以伪装和掩饰,以期瞒天过海,逃避惩罚,伪装和掩饰又进一步增大了隐蔽性。伪装的惯用手法之一就是将越轨行为混迹于当事人的职务行为之中,利用工作之便,借助职务行为作掩护,逃避监控。从这种意义上说,隐蔽性给识别、判断和防范人员风险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同时,人员风险又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当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由商业银行人员风险所形成的经济案件是一种仅次于盗窃案件的多发案件,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政治上也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3.人员风险的大小与当事人的职位正相关
  职位越高,权势越大,引发风险的险级越高。由此推断出企业中最高领导层的行为风险最大,"一个人可以断送一个企业",这决非耸人听闻。人员风险与当事人职位相关的原因在于:企业内权利结构如同倒置的金字塔,上大下小。权利是一种以制度为支撑的影响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权力总是由高职位指向低职位,不同职位掌握、控制和调动的资源量不同,不同层次的人员影响面不同。另外,从权利所受监督的情况来看,职位越高,受到的监督越少。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职位都受到来自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监督和制约,而实际上来自下级的监督往往难以到位,来自左右的监督也很脆弱,剩下的只是上级监督。一般来说,受约束和监督越少,越轨行为越容易发生,引发风险的概率也就越高。
  
  4.人员风险不可向企业外转移
  有些风险可以在付出一定代价的情况下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人,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投保行为。例如,企业可以向保险企业支付一定数额保险费用,而将企业财产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转给保险企业承担,当约定的风险事件出现时,由此造成的损失将由承保人承担。通过投保将风险转移出去的需求使保险业应运而生。然而人员风险尚未被列入承保对象。主要原因是人员风险常常属于道德风险的范畴,而道德风险一直是困扰承保人的难题之一,至今他们既未找到度量道德风险的方法,也没有找到控制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因而不敢轻举妄动。人员风险目前只能靠内部防范、化解和承担。
  此外,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人员风险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特殊本质:
  


  
  1、诱发性强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员工大部分工作都是直接、间接与钱打交道,在欲壑难填的年代,它的诱发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有句老话"鸟为食死,人为财亡",印证少数道德败坏者还是比较形象的。
  
  2、连环案多
  社会上不法分子为了从银行攫取到钱,惯用金钱、美色或其他"好处"作诱饵,引诱银行内部意志薄弱者上钩,然后再把从银行诈骗来的钱大把大把地用在吸毒、嫖娼、赌博或非法营利上,从而造成了一大批连环案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的现状
  (1)携款潜逃现象突出。近些年来,由于各家商业银行防范人员风险力度的加大,案件防范措施的日趋完善,稽核、事后监督等各种业务检查频率的增加,公安司法部门的严厉打击,迫于巨大的威摄力,商业银行不法分子,携款潜逃现象非常突出,涉案金额也不断加大。据一家商业银行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上半年,该行携款潜逃案148件,每年近40件,涉案金额达42405.2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大案就有32起。2001年1至5月所立案件中,携款潜逃案就有10起,占比近三分之一,涉案金额5310.5万元,占总涉案金额85%。2002年该行共发生携款潜逃案件18起,占比26.9%,涉案金额1921.6万元,占比21%;在10件百万元以上大案中,携款潜逃案件就有5件,占比50%。携款潜逃猖獗,损失巨大,令人震惊。
  (2)节假日作案履履得手。作案分子利用周末或放长假前夕人们思想上的松懈,寻机作案,并利用双休日或长假作掩护,使其作案较易得逞。据一家商业银行统计2000年全行百万元以上大案8件,其中利用节假日作案的就有7件,高达88%。2001年1至5月该行发生2000元以上经济案件31起,其中利用节假日作案的就有14件,约占50%,涉案金额达4833万元,占比达78%。
  


  (3)发案部位集中在业务操作岗位。从商业银行发生的大量案例看,前台各主要业务环节如记帐、开销户、重要空白凭证及印章保管、取现、密码的设置和使用及保管、密押、储蓄挂失,特种转账传票管理、代保管、库款的保管、银行卡、上门收款等都有作案的机会,且案发率较高。某商业银行2001年前台共发生案件63起,涉案金额7328万元,占案件总数和涉案金额的62.4%、69.4%。其中百万元以上大案9起,涉案金额5867.5万元,占百万元以上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的47.4%、69.5%。前台中,储蓄、会计岗位涉案率名列前茅,据官方统计,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查处的1262案件中,储蓄、会计岗位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5%。可见,在现金与账目上最易得手。
  (4)贷款寻租现象较为普遍。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人员中,有81.8%的人认为,金融机构利用资金配置权进行腐败交易,在经济生活中是属于"非常普遍"和"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这种情况"很罕见"或根本"没有发现"。问卷还表明,45.5%的人认为,获得贷款需要给银行工作人员以好处,这一点在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群体中反映更为强烈,他们中有73.7%的人认为需要给好处。一名民营企业老板在接受一家媒体的匿名采访时说:“前不久,我们公司需要资金5000万元,找了几家银行后,有银行认为我们符合他们的贷款条件,原则上同意提供贷款,但就在各种手续基本办妥后,对方一支行行长出面,提出了100万元的好处费”。如此算来,这笔贷款的回扣比例是2%。而据一位长期在信用社工作的人员透露,信用社情况更糟,一些金融诈骗分子为了贷"不用还"的钱,用于贿赂银行官员的钱甚至已经达到了贷款总额的30%左右。这些可能都是极端的例子,但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贷款,以好处费为名或巧立名目变相的索要回扣确实较为普遍,这便在银行内部出现了一部分高消费人员。一家检察机关在对金融机构人员收入及消费的判断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1%)的人认为,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信贷人员的消费基本符合收入水平;40.5%的人回答认为确实有少数人消费高于收入;16.8%的人认为多数人消费高于收入;11.6%的人认为普遍存在消费高于收入的状况。发放贷款拿回扣特别是拿巨额回扣,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银行内外不法分子的利益同盟,最终导致银行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给国家经济以至政治上造成了重大损失。
  此外,基层行主要负责人涉案触目惊心,发案率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从商业银行各种人员风险的现状分析看,没有一个案件不是由于违规违章操作引起的,银行监察、稽核从业人员有句俗语,叫作"十案十违章",尽管如此,在监察、稽核人员现场、非现场检查中,各种违规违章、各类漏洞可以说是信手拈来,随处可见,强化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管理已刻不容缓。
  
  2、商业银行人员风险发展趋势
  大量事实表明,商业银行人员风险正在不断加大,呈五大趋势。其一,涉案者职级越来越大。来自国家审计署最新统计表明,仅一家商业银行就查出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线索30起,涉案金额69亿元,该行已处理责任人368名,其中大多是分支机构的高管人员。特别令人警惕的是,人员风险已攀升到中国商业银行某些高层核心人物。其二,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从20年前几百、几千、几万,到近十年的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发展到目前几个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令人瞠目结舌。其三,智能化涉案率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我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类犯罪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从这几年破获的数百起电脑"黑客"案件表明,大部分作案人员是商业银行内部计算机专业人员或接触计算机的业务人员。用智能化手段实施犯罪,是当前人员风险最大且最难控制的风险之一。其四,合谋的胃口越来越大;"合谋"也称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可以使内控机制失去效力,共同虚设,增大了犯罪"保险"系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很多涉及银行运营的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外部人员腐蚀、诱惑银行内部人员,由他们从事银行业务的职务和工作之便,为外部人员提供、创造条件或直接操作,实现外部人员侵占、侵害银行资产或其他合法权益的犯罪目的。已被警方查处的南海"华光骗贷案"中,不法分子在内部人的配合下将骗取到的大部分银行贷款连同违规调用的大笔财政资金一起,通过"清洗"转出境外或用于私人投资,仅无法追回的贷款与公款就高达40亿人民币,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其五,境内外勾结能量越来越大。对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商业银行还是一块没有完全开放的领地,也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肥肉,由于我国某些方面法律制度不完善,便为境内外不法分子实施共同犯罪提供了土壤和条件,随着全球金融服务管制放松和金融全球化的加快,境内外不法分子的勾结强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大。
  
  三、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的负面影响
  
  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它与各个行业、各类企业、各种因素都是唇齿相依的。毫不夸张地说,人员风险所造成的严重危机不但可以断送一家银行如骇人听闻的巴林银行倒闭案等,甚至会殃及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1997年爆发于泰国并在东南亚国家蔓延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场来势凶猛、涉及面广、破坏性大的灾难性金融风险,至今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未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正如韩国前总统金泳三所悲戚的那样"金融危机带来了我们国家的破产"。商业银行人员风险可以转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可以转化经济和社会危机。当商业银行人员风险在很长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有效控制的时候,人们正在把重点放在预警和防范上。
  事实上一些金融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很早就着手探讨、研究商业银行所涉及到的人员风险问题,以便规避这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美国货币监理署在对1979-1987年间破产的162家国民银行进行研究后发现,破产银行中分别有35%和11%是由内部犯罪与金融诈骗引至。两数相加接近50%。为遏制类似的案件发生,美国陆续发布了一些法律条款。1997年国际银行监管权威机构巴塞尔委员会对英国巴林银行、法国里昂银行、日本大和银行等几起著名银行失败安全进行了剖析,证明,除了内部控制实效外,很难找到其他更确切的因素。在总结大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更是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之后,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提出了资本要求。
  在我国,北京大学金融犯罪学研究专家白建军博士主持的金融犯罪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100个银行被骗案件中,60%属于内外牵连型诈骗案件,所造成的损失占88.8%。而在这内外牵连型犯罪中,内外勾结类诈骗所造成的损失最大占损失总金额的79.6%。白建军博士的研究还表明,"内"和"外"勾结得逞率高达91.7%,而纯粹的"外"作案率仅为32.5%。由此可见,"内"是导致银行操作风险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事实表明,相当一部分金融犯罪都与内部人操作即人员风险有关。今年年初,中国银行河松街支行等几起银行案件的暴光,再次给银行界敲响了警钟,为了有效遏制银行案件高发势头,中国银监会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13条意见,从而将一个既古老又陌生的理念导入了人们的思野。
  
  四、强化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
  
  1、维护市场经济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生态,在这种生态圈中,各类企业是一种彼此相联,相互制约的关系链,维系着错综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和正常的市场秩序。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企业,在这个生态圈中起着核心和枢纽作用,它的内部机体出了问题,必将波及到其它企业,甚至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商业银行强身健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有了自身良好的机体,才能为市场经济生态平衡、良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参加国际间商业银行角逐的需要
  2001年中国政府加入WTO组织时庄严承诺,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将在5年内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方面的限制。中国银行业即将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角逐。事实上,在人员风险的监管上,我国还处于劣势,如非现场监管不及时,现场检查缺乏连续性、全面性,对监督检查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时,监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技术手段还不适应错综复杂的监管工作的需要等,从而使人员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在国际同业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被击败。因此,强化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管理才能抢夺竞争制高点。
  
  3、体现人性关怀,减少人力资源损失
  人才是一国最重要的资源。试想,一个人才的倒下,除了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以至灭顶之灾外,有的还给国家带来难以弥补的政治、经济损失,最后国家还要为之投入一笔可观的司法成本。倘若我们把预防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的闸门筑牢、关紧,就能挽救不少人才和家庭,使国家免受损失,对社会也是巨大的贡献!因此预防商业银行人员风险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和责任。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银行发展关键靠人才,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具体地说就是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竞争。要通过科教兴行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强化法制建设,把科学发展建立在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这个根本上。只有有效的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水准,才能把人员风险降到最低点,有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5、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勿庸置疑,商业银行人员风险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祸害。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发,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变,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轨"的两转关键时期,也是"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根据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规律,某一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突发事件容易爆发的危险时期,确保社会稳定是当前我们国家的重大政治。因此,防范商业银行人员风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其他文献
以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为出发点,对项目所在地的处理处置社会需求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工程建设规划.
“贵州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为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通过对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在贵州麻尾至驾欧公路中的应用情况介绍,望能为岩溶地区
大跨斜拉桥钢箱梁受力复杂,其关键部位容易产生疲劳损伤。为研究钢箱梁的疲劳特征,为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提供依据,以福建长门特大桥为研究背景,首先采用Midas软件对大桥进行
有一种病叫某某缺损症,如白血病,指的是在人体基因中缺了一样东西.这种病因为与生俱来,如不能脱胎换骨,一旦发作就会大祸临头。
DNA半保留复制、RNA不对称转录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枯燥乏味。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如荧光定量PCR,小干扰RNA,条件性基因敲除贯穿于教学,提高学
在移动互联网竞争下,传统电视媒体尤其是资源有限的地方电视台面临更大挑战。如何开发出适应互联网传播的视频产品,显得非常迫切。本文从美国新闻短视频供应商Newsy的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