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校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较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通过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形成的根源的调查分析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对症下药”的机会,逐步转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对策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各学校中总事实存在着一小部分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显示极差,且行为不合群的学困生。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形成的根源的调查分析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对症下药”的机会,逐步转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面貌,从而完成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从目前调查的状况来看,对优秀生的关注程度和研究大大多于学困生的。农村学校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是智力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要他们创造发挥潜能条件,这些学生都可以成材。研究学困生的成因既可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基础差,成绩低,无进取心。我们在学校调查中发现,16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座谈调查中,这样问过:“你认为你自己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是较差,还是很差”,其中有10名学生回答是“较差”,6名学生回答是“很差”,“你觉得你还能把学习赶上去吗?”答“我也想赶上去,可是信心不足”,对这6名认为“很差”的学生调查了他们的家庭成员,父母亲职业及在学校的师生关系,发现他们中大部分是由于小学学习成绩较差,升入初中后,功课量增多,难度加大,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后,渐渐和老师疏远,认为自己无法再跟上去,失去了自尊心和上进心。
(二)老师的关注不够和过分严厉是产生学困生的另一原因。学生和家长认为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陈旧,部分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对成绩优秀学生关心有余,即使他们犯错也会善意对待,纯属偶然,原谅他们。而对学习困难学生轻则漠不关心,重则挖苦讽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了消极作用,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认为他们成不了大器,干什么都是错的。老师的这些行为严重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要加倍爱护和尊重学困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激励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三)家长的关心程度对学困生的学业影响。农村家庭中父母忙于劳务和经商,大部分家长很少过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的原因之一。我们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业关心不够,他们说自己忙不过来,而希望老师能全盘照顾,有的干脆将学生寄托在老师那里。很少过问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据我们对20名学困生的调查,发现有12名学生认为家长不关心、不在乎自己的学习情况,有8名学生认为家长只是象征性地问一下作业做了没有,久而久之会导致这些学生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学习和作息时间没有保证,学习态度不端正,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四)应试教育旗帜下的教学是产生学困生的另一个原因。现在不少家长、教师只关心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看重的只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多方面、全方位的教育和评价学生。一旦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熏染或几次考试成绩落后时,他们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这些学生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壓力越来越重,逐渐失去进取动力,丧失学习信心而沦为学困生。从而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学困生。正如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样,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如果不是单纯用分数去评价学生,或许他们不见得比别人差,也不见得是学困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对策
(一)尊重学困生,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对那些平时被轻视、受冷落的学困生,一句赞扬无异于久旱的甘霖。这将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多关心、指导学困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课堂中的提问要有意识的给予学困生机会。有时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练习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向他们了解学习困难,使学生意识到老师也在关心、重视他们,从而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二)多宽容学困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就更不容易。他们对于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就更浓一点,学习效果也好一点。反之,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停滞不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学困生就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体贴,要多一些宽容,允许他们有失误,要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制定解决的办法。学困生由于自己基础差的原因,容易出错误,更害怕出错误,出了错误还不敢问老师和同学,生怕被人取笑。我对他们要求是不管怎么简单的问题问老师,都不会取笑的。
(三)持之以恒,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有力保证。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件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少年儿童自制力较差,常会出现反复,“旧病复发”。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不灰心,不急躁,不应单纯的批评和训斥,而应更多的尊重、信任、爱护和表扬,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要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做到经常抓,及时抓,反复抓,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困生不是天生的,只要为师者能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教学得法,自己不丧失信心,相信学困生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万兴松,王克明,李泽爱等.影响城市中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A]
[2]闫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
[3]高山.三分之二家庭教育不当,中国青年报[N]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对策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各学校中总事实存在着一小部分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显示极差,且行为不合群的学困生。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形成的根源的调查分析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对症下药”的机会,逐步转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面貌,从而完成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从目前调查的状况来看,对优秀生的关注程度和研究大大多于学困生的。农村学校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是智力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要他们创造发挥潜能条件,这些学生都可以成材。研究学困生的成因既可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基础差,成绩低,无进取心。我们在学校调查中发现,16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座谈调查中,这样问过:“你认为你自己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是较差,还是很差”,其中有10名学生回答是“较差”,6名学生回答是“很差”,“你觉得你还能把学习赶上去吗?”答“我也想赶上去,可是信心不足”,对这6名认为“很差”的学生调查了他们的家庭成员,父母亲职业及在学校的师生关系,发现他们中大部分是由于小学学习成绩较差,升入初中后,功课量增多,难度加大,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后,渐渐和老师疏远,认为自己无法再跟上去,失去了自尊心和上进心。
(二)老师的关注不够和过分严厉是产生学困生的另一原因。学生和家长认为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陈旧,部分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对成绩优秀学生关心有余,即使他们犯错也会善意对待,纯属偶然,原谅他们。而对学习困难学生轻则漠不关心,重则挖苦讽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了消极作用,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认为他们成不了大器,干什么都是错的。老师的这些行为严重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要加倍爱护和尊重学困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激励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三)家长的关心程度对学困生的学业影响。农村家庭中父母忙于劳务和经商,大部分家长很少过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的原因之一。我们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业关心不够,他们说自己忙不过来,而希望老师能全盘照顾,有的干脆将学生寄托在老师那里。很少过问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据我们对20名学困生的调查,发现有12名学生认为家长不关心、不在乎自己的学习情况,有8名学生认为家长只是象征性地问一下作业做了没有,久而久之会导致这些学生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学习和作息时间没有保证,学习态度不端正,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四)应试教育旗帜下的教学是产生学困生的另一个原因。现在不少家长、教师只关心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看重的只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多方面、全方位的教育和评价学生。一旦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熏染或几次考试成绩落后时,他们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这些学生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壓力越来越重,逐渐失去进取动力,丧失学习信心而沦为学困生。从而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学困生。正如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样,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如果不是单纯用分数去评价学生,或许他们不见得比别人差,也不见得是学困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对策
(一)尊重学困生,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对那些平时被轻视、受冷落的学困生,一句赞扬无异于久旱的甘霖。这将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多关心、指导学困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课堂中的提问要有意识的给予学困生机会。有时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练习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向他们了解学习困难,使学生意识到老师也在关心、重视他们,从而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二)多宽容学困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就更不容易。他们对于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就更浓一点,学习效果也好一点。反之,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停滞不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学困生就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体贴,要多一些宽容,允许他们有失误,要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制定解决的办法。学困生由于自己基础差的原因,容易出错误,更害怕出错误,出了错误还不敢问老师和同学,生怕被人取笑。我对他们要求是不管怎么简单的问题问老师,都不会取笑的。
(三)持之以恒,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有力保证。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件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少年儿童自制力较差,常会出现反复,“旧病复发”。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不灰心,不急躁,不应单纯的批评和训斥,而应更多的尊重、信任、爱护和表扬,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要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做到经常抓,及时抓,反复抓,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困生不是天生的,只要为师者能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教学得法,自己不丧失信心,相信学困生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万兴松,王克明,李泽爱等.影响城市中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A]
[2]闫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
[3]高山.三分之二家庭教育不当,中国青年报[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