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世纪以来,“启蒙反思”的深入讨论使我们对继续启蒙有了更多的自信。将启蒙与“三农”问题这个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启农民启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诉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启蒙反思”的深入讨论使我们对继续启蒙有了更多的自信。将启蒙与“三农”问题这个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启农民启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诉求。当前农民启蒙如何可能?首先必须围绕农民主体性建设这个核心任务展开,不能落在“你蒙我启”的思维窠臼里,同时又不能独断地将农民启蒙界定为农民不需经别人引导而实现的自我启蒙,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在农民启蒙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坚持“吃透两头”的路径,一头是启蒙者,一头是农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开启当前中国农民启蒙。
其他文献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来历经四个阶段的转变与发展,走过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始终贯穿着这样的发展逻辑:以得自农民之道还之农民。这一发展逻辑的
2018年12月22日,由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等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五
环境问题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近年来国家、社会与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命题之一。因此,进一步加强与推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从何谓环境史切入,回顾当下中国环境史
将贫困治理问题置于“国家-社会”的框架中进行考察有利于拓展贫困研究,然而,已有基于此框架的研究仍然蕴含着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价值预设。第一书记扶贫制度在广西壮族自
国家通过出台各项政策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政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执行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基层官僚的自由裁量权的运作。自由裁量权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