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媒体时代,都市报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和自主性特征日趋明显。都市报受到网络媒体的频频挑战,生存与发展空间遭到挤压。因此,在自媒体时代,都市报需要更多地将触角伸向网络媒体所不能及的地方,搭建无可替代的社区平台,并借以发掘更为有利的经营途径。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都市报 社区平台
新闻资源的严重分流、传播速度的相对滞后、营销对象的模糊定位……网络时代的都市报,其劣势已经显现,而这些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都市报不乐观的经营现状。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2年中国报纸广告较上年下降了7.5%,成为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媒体。有些地区的都市报广告下降幅度达到了20%-30%。
如何才能摆脱这一被动局面?摒弃都市报现有的粗放式定位,做好新闻采编精细化、经营目标精确化或许是一条重要路径。本文将简要分析,深耕城市社区资源对都市报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抢占社区的机遇与可能
社区新闻的概念中,新闻是核心,社区是说明新闻对特定区域受众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区的某些社区新闻可能不会引起另一个地区读者的兴趣。社区新闻这种对某个区域的较强针对性使之在新闻接近性上达到最大化,我们称社区新闻是“你家门口的新闻”。①
正因为社区新闻具备这种“区域针对性”的特质,才使得其具有成为都市报新增长点的可能。目前,网络媒体触角的敏感区域依然停留在重大事件、热点话题的发布和炒作上,这是目前网络媒体提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进社区”对它们而言既无利益上的驱动力更无精力顾及。而这恰好是都市报需要抓住的机遇。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板块,承载了最为繁重的管理职能,也是国家层面政策最后的落脚点。因此社区本身也有强大的信息发布需求。从最基本的水电气信息到物业管理、从平面化的典型人物报道到社区舆论监督……这使得报纸介入社区新闻报道具备了可能性。
目前,全国不少都市报在社区报道甚至是社区报的探索上作出了努力,有的已经初见成效。其中运行得比较成功的是《新闻晨报》。2009年8月,《新闻晨报》社区报正式推出,这是一份真正意义的社区报。2011年,正式命名为《社区晨报》,截止到目前,共与50多个街道合作创办了各个街道的社区报。在上海浦东新区就有《花木社区报》《陆家嘴社区报》《潍坊社区报》,在静安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南京西路社区报》《曹家渡社区报》《江宁路社区报》《石门二路社区报》《静安寺社区报》等。这些社区报针对各个小区,刊登一些细得不能再细,但本社区人都关注的新闻,谁家的孩子要结婚了,25号的老中医为邻居开药方,9号楼三个老太太打麻将三缺一……每月一期,或每周一期。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每份社区报单期发行量约为2-5万份,发行量超过了100万份,覆盖了上海市3000多个小区。②
但纵观目前的合肥报业市场,社区报还是一块空白,五家都市报社区新闻版块开设情况也不一样。只有《江淮晨报》在正常工作日,每天坚持出4-5个版“社区”;《新安晚报》曾一度推出社区报道,但版面基本不固定,通常只有1-2个版,内容定位也只局限于报社在社区开展的活动,鲜活的社区报道尤其是能反映社区居民迫切需求的报道很少,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基本上跟报纸自身定位不太相符;《安徽商报》、《市场星报》的情况与《新安晚报》基本类似,偶见以社区为报眉定位的版面,但均没有系统化的包装。《合肥晚报》作为面向合肥市场的唯一一家晚报,其定位在几度改版之后,与其他4家早报大同小异,社区新闻也基本不在选稿范畴之列。
二、社区新闻的兴奋点在哪
从新闻内容上看,大型门户网站和都市报的正报,不会刊登一则普通的入户盗窃信息,但社区报可以,因为只要是发生在本社区的盗窃案,就会给这个特定区域的居民和读者一些“心理暗示”:我家会不会被盗。因此,社区报新闻关注度不可以用正常的新闻标准来衡量。所以说,社区报的区域特性决定了社区报内容的琐碎与贴近,而正是这些琐碎的内容保证了社区报的独一无二性,这也是社区报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对本社区的影响有多大,决定该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社区新闻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轰动爆炸,没有影响全国、全市的重大政策发布,也没有决定股市波动的年报季报,没有娱乐明星新戏新片的巧妙炒作,也没有欧冠意甲男足女排的声声呐喊。”③社区新闻需要的是居民身边的事,首先要考虑新闻跟本社区的接近性和影响性,这是社区报新闻选择的首要参考标准,也是记者判断社区新闻的两个重要“兴奋点”。
比如,《新闻晨报》的《江宁路社区报》在今年4月24日头版,整版推出报道《社区新设“自助售菜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蔬菜、豆制品》,版面配发了几个“自助售菜点”的示意图,同时配发了内部场景图,让居民看后一目了然。版面还配发了社区工作人员对于“自助售菜点”菜价是否比菜市便宜等居民关心的问题的解答,信息应有尽有。
可以说,这样只涉及一个社区的事情,都市报的正报和网络媒体都不会关心,因为其传播影响力是非常局限的。而对于社区报而言,因为信息本身具备了很强的接近性,而会大受本社区居民的关注。
今年4月24日,《新闻晨报》的《长风社区报》头版刊登整版报道《枣阳路与“黑暗料理”说再见》,“‘夜排档乱设摊不知困扰了我们多少年,现在终于有希望消除了。’近日,家住师大三村的顾阿姨看着小区门口整治后的环境,不禁露出笑容。”,从稿件的导语不难看出,枣阳路夜间大排档对该社区居民生活已经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社区报推出这一组报道,正是基于其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性”。如今,社区环境是居民们颇为关心的问题。这种状况能改变吗?有人尝试改变吗?
报道最后说:“枣阳路夜市在得到整治后,这条马路未来将在普陀区的城区规划下,主打文化创意一条街。届时将引进各种书店、咖啡店以及简餐餐厅。相比原先粗放式的夜市,枣阳路将更有品味,同样也能满足学生和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在这里,社区事务的“影响性”完成了从坏到好的转变,让居民心生期许。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都市报 社区平台
新闻资源的严重分流、传播速度的相对滞后、营销对象的模糊定位……网络时代的都市报,其劣势已经显现,而这些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都市报不乐观的经营现状。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2年中国报纸广告较上年下降了7.5%,成为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媒体。有些地区的都市报广告下降幅度达到了20%-30%。
如何才能摆脱这一被动局面?摒弃都市报现有的粗放式定位,做好新闻采编精细化、经营目标精确化或许是一条重要路径。本文将简要分析,深耕城市社区资源对都市报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抢占社区的机遇与可能
社区新闻的概念中,新闻是核心,社区是说明新闻对特定区域受众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区的某些社区新闻可能不会引起另一个地区读者的兴趣。社区新闻这种对某个区域的较强针对性使之在新闻接近性上达到最大化,我们称社区新闻是“你家门口的新闻”。①
正因为社区新闻具备这种“区域针对性”的特质,才使得其具有成为都市报新增长点的可能。目前,网络媒体触角的敏感区域依然停留在重大事件、热点话题的发布和炒作上,这是目前网络媒体提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进社区”对它们而言既无利益上的驱动力更无精力顾及。而这恰好是都市报需要抓住的机遇。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板块,承载了最为繁重的管理职能,也是国家层面政策最后的落脚点。因此社区本身也有强大的信息发布需求。从最基本的水电气信息到物业管理、从平面化的典型人物报道到社区舆论监督……这使得报纸介入社区新闻报道具备了可能性。
目前,全国不少都市报在社区报道甚至是社区报的探索上作出了努力,有的已经初见成效。其中运行得比较成功的是《新闻晨报》。2009年8月,《新闻晨报》社区报正式推出,这是一份真正意义的社区报。2011年,正式命名为《社区晨报》,截止到目前,共与50多个街道合作创办了各个街道的社区报。在上海浦东新区就有《花木社区报》《陆家嘴社区报》《潍坊社区报》,在静安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南京西路社区报》《曹家渡社区报》《江宁路社区报》《石门二路社区报》《静安寺社区报》等。这些社区报针对各个小区,刊登一些细得不能再细,但本社区人都关注的新闻,谁家的孩子要结婚了,25号的老中医为邻居开药方,9号楼三个老太太打麻将三缺一……每月一期,或每周一期。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每份社区报单期发行量约为2-5万份,发行量超过了100万份,覆盖了上海市3000多个小区。②
但纵观目前的合肥报业市场,社区报还是一块空白,五家都市报社区新闻版块开设情况也不一样。只有《江淮晨报》在正常工作日,每天坚持出4-5个版“社区”;《新安晚报》曾一度推出社区报道,但版面基本不固定,通常只有1-2个版,内容定位也只局限于报社在社区开展的活动,鲜活的社区报道尤其是能反映社区居民迫切需求的报道很少,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基本上跟报纸自身定位不太相符;《安徽商报》、《市场星报》的情况与《新安晚报》基本类似,偶见以社区为报眉定位的版面,但均没有系统化的包装。《合肥晚报》作为面向合肥市场的唯一一家晚报,其定位在几度改版之后,与其他4家早报大同小异,社区新闻也基本不在选稿范畴之列。
二、社区新闻的兴奋点在哪
从新闻内容上看,大型门户网站和都市报的正报,不会刊登一则普通的入户盗窃信息,但社区报可以,因为只要是发生在本社区的盗窃案,就会给这个特定区域的居民和读者一些“心理暗示”:我家会不会被盗。因此,社区报新闻关注度不可以用正常的新闻标准来衡量。所以说,社区报的区域特性决定了社区报内容的琐碎与贴近,而正是这些琐碎的内容保证了社区报的独一无二性,这也是社区报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对本社区的影响有多大,决定该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社区新闻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轰动爆炸,没有影响全国、全市的重大政策发布,也没有决定股市波动的年报季报,没有娱乐明星新戏新片的巧妙炒作,也没有欧冠意甲男足女排的声声呐喊。”③社区新闻需要的是居民身边的事,首先要考虑新闻跟本社区的接近性和影响性,这是社区报新闻选择的首要参考标准,也是记者判断社区新闻的两个重要“兴奋点”。
比如,《新闻晨报》的《江宁路社区报》在今年4月24日头版,整版推出报道《社区新设“自助售菜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蔬菜、豆制品》,版面配发了几个“自助售菜点”的示意图,同时配发了内部场景图,让居民看后一目了然。版面还配发了社区工作人员对于“自助售菜点”菜价是否比菜市便宜等居民关心的问题的解答,信息应有尽有。
可以说,这样只涉及一个社区的事情,都市报的正报和网络媒体都不会关心,因为其传播影响力是非常局限的。而对于社区报而言,因为信息本身具备了很强的接近性,而会大受本社区居民的关注。
今年4月24日,《新闻晨报》的《长风社区报》头版刊登整版报道《枣阳路与“黑暗料理”说再见》,“‘夜排档乱设摊不知困扰了我们多少年,现在终于有希望消除了。’近日,家住师大三村的顾阿姨看着小区门口整治后的环境,不禁露出笑容。”,从稿件的导语不难看出,枣阳路夜间大排档对该社区居民生活已经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社区报推出这一组报道,正是基于其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性”。如今,社区环境是居民们颇为关心的问题。这种状况能改变吗?有人尝试改变吗?
报道最后说:“枣阳路夜市在得到整治后,这条马路未来将在普陀区的城区规划下,主打文化创意一条街。届时将引进各种书店、咖啡店以及简餐餐厅。相比原先粗放式的夜市,枣阳路将更有品味,同样也能满足学生和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在这里,社区事务的“影响性”完成了从坏到好的转变,让居民心生期许。